陈言宝 邮储银行总行信用审批部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本次分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优化信贷审批体系的意义,第二部分是信贷审批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第三部分是信贷审批改革重点。
改善金融供给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以银行内部而言,审查审批是重要的关口,也是直接的标志。所以,供给侧改革对审查、审批体制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审批体系的意义:
首先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从整体上看,信用供给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村金融等领域存在突出的供给不足;从方式上看,目前主要是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从服务效果上看,包括融资方式、融资时效、融资数量等方面仍然无法满足经济运行的要求。
进一步来看,由于各类主体风险状况、发展变化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在整个审查审批过程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识别、评估和决策的要求。
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时代下,大数据、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条件,为审查、审批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应用供应链、财税、工商登记信息以及行为监测等相关数据,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信贷客户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变化。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面对供给侧改革薄弱环节的特点以及互联网时代提供的条件,我们可以明确审批体系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可行性。
二、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在基本原则方面,审批体系改革应该坚持信贷管理的基本规律。第一个原则就是独立审批,要做到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独立审批等;第二个原则是审查审批与风险进行匹配,匹配风险暴露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根据产品风险程度和政策导向适用不同的信贷审批要求。这也是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和针对性的要求;第三个原则是高效审批,特别是针对信贷供给不足的几个方面,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以及广大消费者。这一类的审查审批要求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效率,并且能够就近采取审查审批的流程;第四个原则是要坚持责任落实,要落实部门责任和岗位,建立完善规范的风险评价和审查审批流程。
在改革方向上,首先要针对风险的差异,优化审批组织,实现审批组织的多样化;第二是要实现审批依据的数据化,也就是在数字化时代,尽可能的应用数据来支撑审批工作;第三是要实现审批方式的智能化,也就是把审批和各业务条线、各业务活动、各产品衔接嵌入到整个过程中,使流程优化;第四是要在审查审批所面对的客户量提升的背景下,实现审批过程的简单化。
三、优化审批的重点:
首先,应该将公司业务进行分类审批。通常来说,是按照整个银行业务风险暴露的状况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司业务的分类审批,包括大中型业务的企业;二是小微企业贷款的个性化审批,因为小微企业行业和客户的多样性,所以这类审批的个性化程度较高;三是个人业务的智能化审批,包括个人经营、个人消费等;四是加强审批管理体系建设。
具体来看公司信贷业务的审查审批。从审查审批模式来看,总行、分行审批部按授权开展独立审批;从审批方式来看,目前是以专家审批为主,然后进行科技赋能。这也是现有公司信贷业务审查审批的主要方式,目前所能做的主要是优化,真正能改进的地方尚且不多。
再来看小型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查审批,这部分能进行改进的地方仍很多。目前根据风险暴露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非零售风险暴露 -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人工审批产品、零售风险暴露-人工审批产品以及零售风险暴露-自动审批产品;在审批机构的设置上,采取分业务条线设立专门的审批机构的方式。这种设置对于小企业而言,更能够体现小企业的高个性化程度、鲜明的区域特点,并且能够和小企业的业务更加紧密;在审批方式上,主要是人工审批与机构审批相结合,尽可能的通过大数据来支撑人工审批。对于其中采取零售方式进行管理的小微企业,因为金额较少、业务较为分散,目前仍采取自动审批为主,人工辅助的方式。
最后是个人贷款业务,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仍是采取与产品线、业务线相结合的审查审批方式,所以在机构设置上是采取下沉式设置,在审批方式上以自动审批为主。在管理上,也可以采取信贷工厂的方式,对自动审批进行集中作业。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主要是采取数据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审查审批。
来源:本文为陈言宝先生在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研 讨会NO.7“信用风险管理”的发言实录全文,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