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兵 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高级经济师、注册金融分析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
去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成为资产管理行业新兴的参与者,市场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农银理财于 2019年8月8日成立,到目前约一年左右的时间,此时和大家一起探讨银行理财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讨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银行理财发展战略,二是银行理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银行理财发展战略
讨论该问题的核心在于银行理财公司到底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资管机构。国外没有理财公司的说法,国内成立的理财公司也没有采用公募基金 /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名字,所以市场上非常关注理财公司的发展定位,即其在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如何与市场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合作与竞争等。不同公司的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大家均处于摸索的过程之中。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也对此进行了思索与探讨。
我们从四个核心要素来研究银行理财公司的发展战略。一是目标,即理财公司要成为什么样的机构。二是价值定位,即理财公司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能给社会、行业和员工带来什么好处和价值。三是活动舞台,即理财公司的客户与它所参与的市场在哪里。四是管理,即如何管理一家理财公司,从而实现其目标与价值定位。
(一)目标
第一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农银理财提出要成为专业、稳健、一流的理财公司。与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脉相承,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成为一家公募资管机构,而是希望成为一家让老百姓真正实现财富增值的机构,这是国有控股理财公司所必须具备的责任担当。我们希望让老百姓的钱每年稳定增值,将这些钱用于养老,从而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但目前国内机构未能给老百姓提供丰富的、符合其真实需求的理财产品,而这正是农银理财所希望实现的。
从规模来说,目前国内资管机构的规模并不大,基金的规模通常在一万亿到两万亿之间,变动也比较大,与国际上大规模的资管机构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同时,从理财公司来看,规模超过两万亿的仅有四家。我认为,一流理财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足够大的规模,具有与中国老百姓财富增值需求相适应的规模。此外,从服务的客户来说,我们不仅服务私行、高净值客户,更要服务普通的老百姓,这也是我们理财公司成立的使命和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秉承的原则是专业与稳健。从统计数字来看,在中国,很多购买股票和基金的人是亏损的,虽然 P2P和信托的收益率高,但风险也比较大。回顾过去十几年,真正能给老百姓提供稳定收益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只有稳健的资管机构才真正能够发展起来,给老百姓提供比较确定性的增值。而专业是资管机构另一重要的特征,没有专业的资产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实现给老百姓提供资产增值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在股市行情较好时,国内部分基金与资产管理机构的规模越做越大,但实际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除注重规模外,更需要思考募集的资金是否真正能够给老百姓带来财富增长。
(二)价值定位
第二是价值定位的问题。所有人和机构存在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我们内部讨论价值定位时会从四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为客户创造回报。我们不追求很高的回报,但一定要给老百姓提供绝对的正回报,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我们相信时间价值与复利的力量,只要每年增长 5%-6%,几十年过后财富就会有显著的增长。因此,为客户创造回报是我们理财公司需要坚持的一个核心价值定位。
第二个方面是为股东创造利润。集团对我们理财公司的价值定位非常清晰,它不期望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很高盈利的机构,因为我们为老百姓理财是要把较多的回报给予老百姓。当然,我们也不能让股东亏损,我们需要保持一个正常的利润水平。
第三个方面是为员工造就前途。为员工造就前途的目的是我们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力量。资管行业是个专业化的行业,没有专业人员就不能实现理财公司的目标。所以只有为员工造就前途,才能留住和引进专业人才,实现我们的目标与价值定位。
第四个方面是与合作伙伴共赢。银行理财公司刚成立时,许多资管机构认为银行理财的规模非常庞大,会对其他资管机构(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形成挤压。但我们认为,各类机构之间的合作是远远大于竞争的。
(三)客户与市场
全球的资管机构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 Alpha主动管理者。要成为Alpha主动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投研能力,在细分领域有自己精深或者独到的地方,在运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私募机构以及一些细分领域的资管机构具备该能力。
第二类是 Beta规模经营者。这类机构的规模非常大,它们运用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成本优势来获得市场的平均回报,或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市场。目前市场上很多被动管理的公募基金就是Beta规模经营者。
第三类是解决方案专家。这类机构在国内并不多,它们一对一地根据客户(主要为高净值人士)的具体财富状况等情况去提供财富管理方案,从而实现客户的财富增值目标。
第四类是分销巨头。这类机构的特点在于它们有足够多的产品,也就是说它们的平台像金融产品超市一样,有各种期限、各种资产配置、各种货币的产品。这类机构有雄厚的投资者群体和广泛便捷的渠道,能够真正地到达千家万户,让完全没有金融知识的人也能够购买这些产品。这类机构的优势不在于业绩表现,而在于它们是零售领域的领头羊,其客户基数和分销网络非常庞大。
通过分析,我认为目前理财公司最合适的定位是成为分销巨头。我们需要获得大量客户、创造大量产品,把产品销售给普通老百姓,并在此基础上成长为解决方案的专家。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们需要与市场上已经有的 Alpha管理者和Beta经营者合作,设计和创造更好的产品去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四)管理
第四是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探讨有不一样的说法,目前看来,四个方面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方面是打造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体系。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资管行业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资管行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健全的资本市场,如果没有良好的资本市场、没有资产、没有增值的工具,资管行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目前我们的想法是拓展资管的边界,即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产,如配置港股、海外资产等。但每个市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如何拓展资产配置的边界,如何获得大类资产的风险溢价,是我们需要正面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四个挑战:一是我们的股市是否存在长期的风险溢价。二是如果存在长期的风险溢价,那么 Alpha来源于何处。三是如果存在长期风险溢价,同时也清楚了Alpha的来源,那么我们如何采用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去获得Alpha。四是资管机构在资金量特别大的情况下,如何获得量的配置。举例来说,虽然我国的债券市场很大,但实际上债券的二级市场不够发达,债券缺乏流动性,配置资产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国内投资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另外三个方面分别是强化集团协同的风控优势、打造专业化的资管人才队伍、加快构建金融科技赋能的IT系统。
二、银行理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我把风险管理体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文化理念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第二是基础保障的问题,即有了理念文化后,如何保证风险管理的落实,其中包括架构、制度、 IT系统等。第三是实施的问题,如何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组合、每个环节中去。
(一)文化理念
在风险文化理念上需要在三个方面达到平衡:
一是如何真正做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里是指前台人员考虑收益的同时如何考虑风险,风险管理人员在考虑风险的同时如何考虑收益,不在该条线上的工作人员如何考虑公司操作和声誉上的收益和风险。我们需要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始终考虑风险与收益的问题,而绝不能只从一端考虑。如果只从一端考虑,彼此推诿扯皮,那最终是内部的损耗,文化理念无法落实。
二是流程中效率与合规和风控之间的平衡。在实践当中,前台业务部门需要效率,中后台需要控制与合规,这里就需要考虑如何做到效率与控制的平衡。
三是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的平衡。如果追究机制太重,那么就没有人去承担风险,这会形成负面激励;但如果追究不够,就会承担不应承担的风险。
因此,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是追求契合公司业务发展与目标的平衡点。
(二)基础保障
基础保障包括风险经理、 IT系统与制度办法等。目前国内资管机构采用的IT系统一般是外购或者自主开发,大机构一般是采取自主开发。事实上,市场上并没有真正适合理财公司发展的系统。国际上的一些系统用于国内是不可行的,或者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而且这些系统是标准化的,个性化改造非常困难,难以适应国内客户以及资产管理机构的需要。因此,各家资管机构对IT系统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很好的IT系统来实现三个更好地了解:一是更好地了解市场和资产,分析好市场与资产;二是更好地了解客户,明确客户的需求与行为习惯,形成精准的客户画像;三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清楚自身内部运营、分析决策上的需要。
(三)实施过程
狭义的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是第二道防线。广义的风险管理具有三道防线。目前风险管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我们缺乏非常全面或者精深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痛点。专业人才始终是理财公司发展的瓶颈。
最后讨论一下各类风险的问题。
一是信用风险。目前国内资管机构并不缺乏分析企业的工具和方法论,而是需要关注如何分析信用风险之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在分析一家企业时,需要分析该企业在政府支持、融资选择性违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如何评价企业各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是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上一个最大的难点。
二是市场风险。如何把理财产品市值的波动和回撤控制到一定的水平之下,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是流动性风险。国内的理财产品组合期限非常短,加之它在关键时点要与表内的存款进行互动,所以在流动性管理上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此外还有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
来源:TGES2020周末在线系列前沿讲座(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