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区域与行业风险分析(基于客户视角)

李松民  广州担保董事长兼总经理、越秀小贷董事长、越秀金控监事

 

我分享的题目是区域行业风险的分析,完全代表个人观点,主要是基于我们选择客户的视角。我的分享分为四部分,包括区域与行业风险的概述、区域风险分析、行业风险分析以及行业区域风险管理。

一、概述

第一部分是区域与行业风险受宏观与微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脆弱性、传染性、突发性与可控性的特点。对目前的区域行业,它的风险是什么?现在很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现在进入了变化的时代,经济发展由原来强调生存和发展,到现在强调安全。这时候多方面的变化会使得整个区域和行业的发展出现分化。就区域行业风险的特点而言,根据我们的经验总结,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脆弱性,第二是传染性,第三是突发性以及最重要的可控性。区域与行业风险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因为各地区产业模式不同,政策不同,受到冲击也不同,特别是技术更新的颠覆,导致区域行业的风险发生了变化。

但我们分析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使金融机构更好的聚焦主业,选择客户,达到一个趋利避害的效果。实际上在疫情防控期间,近期各类的债券,包括城投债、央企的债券,大家都可以看到各种风险,并且都出现了一些风险案例。例如实际控制人为河南省国资委的永煤控股超短融 “20永煤SCP003”在11月10日发生实质性违约,同时也带动了河南省煤企债券的抛售潮,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13平煤债”连续暴跌,报价79.16元/张;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存续的“16冀中01”报价86.9元/张。分析风险与行业风险的分析的目的包括辅助制定业务投向、提高战略决策量化分析支持程度、提高风险决策量化分析支持程度以及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具体而言,还可以为客户聚焦做前置准备,对区域行业市场发展前瞻性分析来搭建信用风险防线。

区域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分析应关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迁。首先行业的区域分布是行业迁移在时间纬度的截面。从区域行业风险分析来看,区域行业风险实际上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我们这里可以做一个横截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它是动态变迁的。行业的区域分布实际上是什么呢?以电子制造业为例,就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它在整个的电子制造业上,在产品竞争力、效益方面都是居于领先地位的。尤其是一些特定的产品,包括锂电池、集成电路等,它具有显著的优先地位。但是在其他方面,它在增加值上与先进国家有一个较大差距。第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代表智能制造、新型材料、新型交通运输设备和高端电子制造产品的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方面,北京市聚焦研发创新高地建设,外迁部分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北京市电子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四位,其中,研发创新指标得分位于全国第一,产业发展环境居全国第二位。同时我们国家在中西部产业群起到一个承接转移的作用,以武汉为例,虽然爆发了疫情,但是目前武汉的电子制造业仅次于汽车行业,已经成为第二支柱产业。

区域是不同行业在空间维度的集合。区域内最有竞争力的行业都处于下行周期,区域未来叵测,以东北的辽宁省为例,辽宁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地,曾被誉为 “共和国长子”和“国家的装备部”。“一五”时期,国家把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安排在辽宁。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后,辽宁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产业落伍,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例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并以“白山”品牌享誉市场几十年的沈阳自行车厂竟然由于产品滞销而倒闭。这时候就需要改造传统产业,引进新产业,提升区域内整体产业竞争力,同时强化技术升级、给传统产业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反观深圳,区域内聚集一大批上行周期产业,区域未来可期。20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确立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2019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到17487.3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4.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0.85亿元,占GDP比重34.3%。四大支柱产业对深圳40年的飞跃式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撑。深圳目前继续延续产业提升战略,继续囤积一大批未来增长机会大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经济产业;未来产业包括生命健康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机器人产业、可穿戴设备产业、智能装备产业。

二、区域风险分析

然后对区域风险的分析,我们目前是构建了一个模型,实际上还是用模型去构建。首先,在我们国家,我们认为需要强调紧跟政策,并基于趋势去定基调,这个方面可以引入一些模型,把整个国家按照进行区域分工,比如说我们目前可以达成共识的是,京津冀地区利用一个制度优势,探索新一类的改革;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结构调整的领头雁;粤港澳地区也是引领创新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西三角存在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情况;中部地区存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象。实际上运用整个的区域的定位去构建这样一个模型,然后针对这个模型,我们首先做的是先进行定性评价。定性评价要基于多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区域的分工定位,因为它分工定位不同,它的主要产业是不同的。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区域的政策法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定量评价方面,模型的基本框架包括字段选择多样化,输出结果区间映射;让模型对历史区域数据、发达国家经验数据及模拟数据学习,从而不断优化模型,提高有效性(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剔除、标准化处理,平滑处理等; PCA模型选择支持度高的主成分、简化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来学习权重及更多金融科技新模型等)。定量评价主要考虑的指标包括区域金融信贷情况、产业发展状况、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素质及教育资源以及政府运营能力。

调整项角度而言,我们还需基于客户视角调整对其区域风险分析。就区域发展特定风险而言,模型对区域发展方向审慎分析,基于客户视角判断与发展方向契合或背离,对特定风险作模型加减分或者一票否决。对业务跨区域的情形而言,很多客户有很多跨区域业务,异地核心子公司,甚至海外经营,对战略客户、重点客户区域风险的分析及应对需要对其业务模式深入剖析。

三、行业风险分析

然后下面我分享一下行业风险分析,行业风险分析,我们行业风险分析也是要建立一个评分卡的模型,通过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分析,来展开整个的行业评级。其中,定性评价需考虑行业环境特征、行业周期与发展阶段以及基于波特五力分析展开行业竞争力分析。而定量评价需要考察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行业基础指标、技术创新指标、经营风险指标以及业务发展指标等。

其次是行业分析的周期特征项,此为行业分析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一般行业都会有一定的周期性。这里面的核心就是要看这个行业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周期阶段,同时对于这个行业里面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供求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现在我们身处 5G时代,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对行业的周期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出来之后,在未来可能有关键的技术出现,或者实现重大的突破,即我们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时,哪些行业在未来是有机会的,哪些行业的机会可能会丧失,哪些行业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较高,甚至会被替代,这时候是需要数据从一个周期的视角去进行模拟。

然后行业分析的关联特征项,即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联系,产业之间横向融合与纵向渗透相互交织。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看外部冲击,特别是对特定行业内外部冲击结合。是不是有潜在的入侵者?它市场的需求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实际上在判断该行业为整个社会带来的资源的稀缺性是不是增加了?或者是判断该行业是不是已经没有稀缺性了?举一个例子,通过近年来的新闻报道,我国外贸行业的所受的冲击很大,因为外贸行业会冲击一些低附加值的制造业,那么此类行业的风险就会上升,它的整体的议价能力会下降,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风险也在上升。

模型还考虑技术特征项,即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是取决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一些特定的行业,比如说现在的 3D打印机,实际上它可以通过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升级,然后使产品单一的行业变成规模行业,甚至成为未来的主流行业。实际上技术创新指标对此类行业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研发的投入,对于创新发明创造,对于研发人员的比例,上述指标在对这个行业评价时,这一块是很重要的部分。

同时我们也通过跨行业经营风险调整项来进行模型的调整。跨行业经营兼具正面、负面的影响。就正向的协同缓释风险而言,大型集团间的行业有上下游协同效应及水平协同效应。在评判行业风险时,要考虑协同效应对单一行业风险的缓释。例如制造业集团全产业链带来的成本控制和供求一体等协同效应对行业风险都能有效缓释。就负面的多行业交叉风险感染而言,在企业多元化扩张过程中,企业主业经营分散,不同业务板块间未发挥协同效应,而且在细分行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当进入新的行业时,投资过于激进且投机性参与成分大。如跨界经营房地产、矿产、大宗贸易等行业,多数投资变为固定资产,占用大量流动性。此时对客户的行业风险分析要加入交叉风险影响因素。

对于大型集团它在行业上下游协同进行纵向多元化这块,它会产生一个水平的协同效应,在评价这个行业风险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以一个这个行业是龙头企业,龙头集团它的产业链上的情况进行一个。同时也会关注它的风险交叉感染,它可能跨出这个行业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系统性风险高的行业是吧?这一块。比如说跨界经营房地产经营矿产、大众贸易,它跨度比较多的时候,可能也会为这个行业带来新的风险。然后做这个行业区域风险分析,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风险管理的整个的大部分风险偏好的一个要求。

四、行业区域风险管理

首先,区域要素及行业要素有强关联效应,仅关注其中一方面是不全面的。这时候我们的行业和区域进行特殊分析,大家可以看到 2015—2019年信用债违约率这张表,这张表实际上是对信用债违约事件的统计,实际上某一行业并不是在所有的区域违约率都是高的,它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共振加强的效果。部分行业呈现出较强的区域特征,同一行业在不同区域的竞争强度并不一致,在客户行业风险分析中应加大其业务区域因素分析,防止风险管理出现“一刀切”的情况。部分区域呈现行业集群效应特征,同一区域对不同行业支持力度并不一致,在分析客户区域风险中应加大行业情况分析,区域也不能单一决定客户。

因此,当把区域行业风险管理作为决策辅助工具之一时,要结合自身偏好进行综合考虑。权益投资的行业选择应考虑可承受范围内的高风险高收益,相比融资规模,选择体量相对较小的刚起步行业;区域选择方面,不特定约束区域选择,区域内政治、社会环境稳定,政府执行力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有目标,有行动。债权投资的行业选择应基于未来扩张步伐稳健,有确定的稳定现金流流入,相比融资规模,应选择体量相对较大的成熟行业;区域选择方面,区域风险模型识别风险可能性较小的区域,比如发展完善的湾区、城市群等。

基于单一区域对行业的选择应建立以下的框架。首先,对区域性服务机构来说,必须立足于当前区域的发展方向,把握政策红利、市场驱动、产业集群等要素。不同细分区域有其特有的聚焦方向、使命愿景等,比如大湾区、广州市、天河区、猎德街道,不同层级的区域都有其对行业判断和选择的不同思路。其次,通过漏斗 -产业定位模型进行筛选。漏斗-产业定位模型的一般将国家、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作为漏斗的顶端,通过政策、技术、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化等指标,将不满足区域发展条件的产业剔除,最后留下来的产业是重点关注产业。同时,也可以使用自下而上的资源评价-产业定位模型。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贵州省雷山县对县域内的土地、水、人口、生态环境、文化及旅游、公共服务、资本等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资源评价-产业定位模型推演雷山县的总体定位及优质产业。研究发现土地资源的有限对雷山县的发展形成阻碍,但是独特的苗族文化资源及两江源头的生态资源为雷山县发展旅游业提供绝佳的竞争力。因此对区域性服务机构指明重点支持产业:旅游业、国际苗族文化展示等。最后,行业应具有区域集群效应,区域政策、自然资源等各类要素是选择行业的重要要素。

总结而言,客户视角的区域行业风险管理,除了基于已有数据的审慎回顾总结,更应结合企业未来偏好和使命综合研判行业和区域选择的战略方向,从量/价/期各方面有效地管理风险、创造利润。

 

来源:本文为李松民先生在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研 讨会NO.6“宏观与行业风险分析”的发言实录全文,供读者参阅。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