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审批部副总经理
一、风险偏好管理及内涵
(一) 监管要求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的核心和关键,从风险承担的角度它体现了商业银行的价值选择、战略导向以及业务取舍。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风险偏好都是监管的主要内容。
1.国际金融协会(IIF)
2011年6月《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强化金融机构的经营》中指出:“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精心设计的风险偏好框架来支持决策过程对成功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最近的金融危机清楚的表明,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2.巴塞尔委员会
2015年第四版《银行公司治理原则》:“有效的风险限额水平应能够将银行承担风险的行为制约在风险偏好中。”
3.金融稳定理事会
2013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有效风险偏好框架原则》。该原则全面地阐述了风险偏好管理的基本内容,其包括风险偏好管理框架、风险偏好声明、风险限额以及内部管理角色和职责四部分内容。其中风险偏好管理框架包括:
(1)有效的传导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风险偏好可以有效地传递到集团内各个业务条线和各法人机构;
(2)董事会自上而下推动,各管理层级自下而上参与,能够被银行全体人员充分理解;
(3)风险偏好应融入集团的风险文化;
(4)业务机会出现时,评估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防止过度承担风险;
(5)能够适应业务和市场条件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条线或者法律实体的风险限额,并且确保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偏好不变;
(6)涵盖子公司、第三方外包供应商等在风险地图内但不受银行直接控制的活动、运营和体系。
4.银保监会
银保监会2016年9月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其中:
第21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风险偏好的设定应当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衔接,在机构内传达并执行。
第22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的风险偏好,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制定依据,风险偏好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的关联性;
(二)为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愿意承担的风险总量;
(三)愿意承担的各类风险的最大水平;
(四)风险偏好的定量指标,包括利润、风险、资本、流动性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上述定量指标通过风险限额、经营计划、绩效考评等方式传导至业务条线、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安排;
(五)对不能定量的风险偏好的定性描述,包括承担此类风险的原因,采取的管理措施;
(六)资本、流动性抵御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的水平;
(七)可能导致偏离风险偏好目标的情形和处置方法。
第23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监测分析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执行风险偏好的机制。当风险偏好目标被突破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
第24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风险偏好的调整制度。根据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的变化,对风险偏好进行调整。
第25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风险偏好,按照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设定风险限额。风险限额应当综合考虑资本、风险集中度、流动性、交易目的等。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当对风险限额进行监控,并向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报送风险限额使用情况。
(二) 风险偏好管理的内涵
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是指在实现战略规划、经营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银行最大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确立的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总量和各类风险的最大水平。
制定明确的风险偏好十分重要,可以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清楚地认识自身可以承担的风险以及表达对风险的态度,也有利于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共同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明确的风险偏好,商业银行可能就会盲目地追求财务利润、发展速度以及经营规模而过度承担风险,导致经营无法持续。也可能由于过度谨慎保守,片面地规避风险而只能获得过低的收益甚至丧失发展机遇。
1.风险偏好管理框架
第一,具有统一性,能够有助于建立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和内部的风险偏好沟通流程,促进风险偏好与金融机构风险文化的融合。
第二,以风险偏好声明为工具,作为董事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有效、可靠讨论管理建议和进行决策的依据,能够评价风险承担的行为是否合适,并防止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第三,制定过程需要 “自上而下”的董事会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各级管理层介入,融入整个金融机构内,并被所有人理解。
第四,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状况和市场环境,在维持全集团风险偏好水平不变情况下,调整部分条线或实体的风险承受能力。
第五,全面性,风险偏好框架要涵盖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围内但非其直接控制的活动、业务和系统,包括子公司和外包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
2.有效的风险偏好声明
(1)制定时需要基于战略规划使用的主要背景信息和假设,与长短期战略、资本和财务计划以及薪酬方案相衔接。
(2)确定金融机构根据其战略目标和业务计划准备接受的风险数量,并考虑其客户利益(如存款人、保单持有者)、对股东责任、资本要求和其它监管规定。
(3)确定金融机构根据其总体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状况愿意承担的各类重大风险类型和最大风险水平。
(4)涵盖相关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定量指标可转化成适用于业务条线、相关法人实体和集团层面的风险限额,可汇总和分解;相关定性说明需明确说明承担或规避某些类型风险的动机,包括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内的声誉风险和其他行为风险。
(5)具有前瞻性,需综合运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确保金融机构了解可能使其超出风险偏好和(或)风险承受能力的事件。
3.商业银行实践
风险偏好管理的实践从国内、国际来看都处于不断发展中,商业银行对风险偏好的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实际包含的内涵以及基本原则都是相同的。
(1)国际商业银行
德意志银行: “在集团的战略规划基础上,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应将风险、资本和营运目标联结起来,风险偏好是集团在实现其经营目标时所预计将接受的最大风险水平的表现”。
渣打银行:“风险偏好是银行在实施其战略目标时准备承受的风险的水平的描述”。
巴克莱银行:“风险偏好阐明了银行在追求经营目标时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
汇丰银行: “风险偏好是根据核心价值、战略和风险管理能力而定的银行所愿意承受的风险的类型和水平”。
苏格兰皇家银行: “风险偏好是该集团为了实现其业务目标创造价值而准备并愿意接受的风险水平高低的描述”。
虽然各个表述有所差异,但风险偏好实际上是在实现银行的战略规划、经营计划过程中,根据相关利益人的期望在银行最大风险能力承担范围内确定其承担的风险类型、总量和各类风险的最大水平。
(2)国内商业银行
国内商业银行一般通过风险偏好制度来明确偏好的制定、实施、监控、调整等环节的政策和流程。其中,大多数商业银行每年都制定风险偏好陈述书,并将其列为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事项,如表 1所示。
表1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陈述书
银行 |
议案名称 |
审议机构 |
工商银行 |
《2019年度风险偏好执行和评估报告》 |
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 |
建设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偏好陈述书(2020年)》 |
董事会 |
中国银行 |
《集团风险偏好陈述书及管理办法》 |
风险政策委员会 |
交通银行 |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风险偏好与风险政策》 |
董事会 |
邮储银行 |
《2020年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 |
董事会 |
招商银行 |
《2019年度风险偏好执行情况报告》 |
董事会 |
兴业银行 |
《2020年集团风险偏好实施方案》 |
董事会 |
平安银行 |
《平安银行2020年风险偏好陈述书》 |
董事会 |
光大银行 |
《关于〈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风险偏好执行情况及2020年风险偏好设定建议〉的议案》 |
董事会 |
中信银行 |
《<中信银行2020年风险偏好陈述书>及并表子公司风险偏好方案》 |
董事会 |
二、风险偏好文化体系建设
(一)风险文化
风险偏好是风险文化的重要内容。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 6条:银行业应当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与本机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建立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推动全体工作人员理解和执行,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商业银行风险定位与经营策略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同银行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监管环境、文化背景、自身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以及资产规模的不同,相应的风险文化、风险偏好的定位也有所差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体量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相应地,监管机构对其要求也比较严格,这必然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的稳健性要求会更高,相比于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的风险定位也更为审慎。
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制定风险偏好制度来设立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并且在总行集团层面确立了统一的风险偏好体系,作为连接前、中、后台的纽带以及相互沟通的共同语言,为建立整体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良性互动以及和谐运行的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工商银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风险偏好形成机制。工商银行风险偏好设置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董事会领导下,各层级管理层及各类风险管理部门参与制定。
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建立了分层级体系,第一级是总量指标和重要风险指标,总量指标和重要风险指标的选择覆盖了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实体性东西。第二级是特殊业务条线、非银机构的主要风险指标,在具体指标选择上,主要选取体现业务条线和风险差异化特点的个性指标,这也体现了风险偏好灵活性的特点;比如要满足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需要,就需要设立普惠金融的条线,接受高于全行的风险容忍度;大资管业务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在设置资管条线时要低于表内业务的风险容忍度。
传导与实施机制。工商银行建立了风险偏好传导机制,明确了风险偏好指标的多样化传导方式,包括风险限额、战略规划、经营计划、绩效考核、政策制度等管理手段。为确保风险偏好的有效执行,工商银行建立了超限处理机制。
监测报告机制。对各业务条线、辖属机构风险偏好的实施情况、各类风险因素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持续监测,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
评估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完善偏好指标体系,对需要调整的风险偏好指标,最终需报董事会审议。
子机构风险偏好管理。所有法人类子机构均独立制定了风险偏好声明,除体现集团一致性要求外,各机构均结合所在行业、国家、地区的经营环境、风险状况和监管要求,对风险偏好进行了个性化调整和完善。
(三)邮储银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邮储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但还是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较早地制定了自己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授信政策等基础制度。基础制度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其通过董事会审议,从风险偏好管理的职责分工、内容、管理流程等,规定整体风险偏好管理的框架。《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2020年版)》专门对信用风险设定相应的信用风险偏好以及信用风险限额。年度风险偏好方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0年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整体根据环境变化、监管要求等会每年有一个相应的方案。风险限额管理政策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0年风险政策与风险限额方案》等。
1.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策略
总体风险偏好: “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根据总体风险偏好要求,明确资本和各类主要风险的管理策略,如下:
资本管理方面,随着整体业务发展,规模扩大,资本需求对于一个成长性银行来说非常迫切。底线是要满足整个监管资本的底线要求,确保资本充足水平具备一定安全边界和相应的缓冲空间。无论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还是杠杆率首先都要满足监管的底线要求,然后根据整体业务发展、风险资本的占用等来确定一个合理的控制目标,之后由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按季度进行监控。
信用风险(含集中度风险)方面,持续健全信用风险与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来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强化中后台分离制衡和中后台协调联动来提升表内、表外信贷与非信贷管理能力。合理安排风险资产在行业、客户、产品、期限等方面的分布,在总量层面和大额风险暴露层面设立限额,控制风险过度集中,持续推动全行资源配置的优化。
市场风险方面,我们的金融市场部是我国银行业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力量,整体供应价值的波动、整个交易账簿的债券比例都会设置相应的指标来体现对于市场风险的一些基本要求。
其他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国别风险、洗钱风险方面也会设置相应的风险偏好指标。
各类风险偏好指标的责任单位定期监测,主动防控,确保各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子公司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和中邮理财公司应依据本行风险偏好总体要求,健全本公司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定期监测报告风险偏好核心指标执行情况,确保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2.风险限额管理
风险限额是有效传导风险偏好的重要工具,按照各类限额关系可分为国别限额、行业限额、客户限额等。
(1)资本与风险总量限额
表2 资本与风险总量限额指标
指标 |
监管要求 |
一季度限额 |
二季度限额 |
三季度限额 |
四季度限额 |
指标属性 |
监测频率 |
责任部门 |
资本充足率 |
≥10.5% |
≥××% |
≥××% |
≥××% |
≥××% |
指令性 |
季 |
|
一级资本充足率 |
≥8.5% |
≥××% |
≥××% |
≥××% |
≥××% |
指令性 |
季 |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
≥7.5% |
≥××% |
≥××% |
≥××% |
≥××% |
指令性 |
季 |
|
杠杆率 |
≥4.0% |
≥××% |
≥××% |
≥××% |
≥××% |
指令性 |
季 |
|
风险加权资产(亿元) |
- |
≤×× |
≤×× |
≤×× |
≤×× |
指导性 |
季 |
|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亿元) |
- |
≤×× |
≤×× |
≤×× |
≤×× |
指导性 |
季 |
|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亿元) |
- |
≤×× |
≤×× |
≤×× |
≤×× |
指导性 |
季 |
|
(2)信用风险(含集中度风险)
表3 信用风险限额指标
指标 |
监管要求 |
限额 |
指标属性 |
监测频率 |
责任部门 |
不良贷款余额(处置后) |
- |
≤××亿元 |
指令性 |
月 |
|
不良贷款率(处置后) |
- |
≤××% |
指令性 |
月 |
|
拨贷比 |
≥2.1% |
≥2.5% |
指令性 |
月 |
|
拨备覆盖率 |
≥140% |
≥××% |
指令性 |
月 |
|
此外,还包括非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总体限额、客户风险限额、产品风险限额、行业风险限额、区域风险限额、担保风险限额等。
要加强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管理,按照季度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汇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20年××季度风险政策与风险限额方案执行情况报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0年度××季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3. 授信政策管理
授信政策是风险偏好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从 2009年开始建立自己的授信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整体的授信政策已较为成熟。授信政策的设立特别是传导对于基层分行、二级分行以及支行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风险偏好相应的指标可能更多体现在省分行、一级分行;而授信政策的设立对于基层分行可能更为直接、实用和具体。具体来讲,要形成服从全行统一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政策,制定印发授信政策(2020年版),从准入源头上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和信用风险防控。
总体的授信政策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鼓励禁进入类,如种子、公路以及新基建;第二类是适度进入类,如风电、农药行业;第三类是审慎进入类,如水泥、玻璃以及化工等行业。
三、形成特色化经营以及主动管理风险的风险值好管理体系
受新冠疫情影响, 2020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346亿元,不良贷款率1.94%,较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当前,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疫情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一定时滞,预计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不良贷款上升压力较大。
图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
为应对风险的压力,我们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相应努力:
(一)确定利益相关者期望,制定特色化经营策略
目前商业银行的数量非常多,同质化经营只会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银行的股东以及整个资源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要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化经营策略,即使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也应有不同的特色化经营策略。只有特色化 “黏住”了你的主要客户,才会促进你在服务及风险防控等方面形成正循环,越熟悉客户就越能把握行业的基本特色以及基本规律。如纺织行业虽然是一个落后的行业但不代表行业内没有好客户,行业规律的把握、技术的多样化以及多年的经营经验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对于客户的授信以及放款有自己的节奏和特色,就更容易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总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特色化经营策略,进而来确定相应的风险偏好。不同的特色化经营能够更加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能更大程度上减小资本或创造收益。
(二)积极主动管理风险,准确表述风险偏好
银行是经营风险、获取收益的机构,风险的发生是难以规避的,所以我们只能去积极的管理风险。总行层面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风险偏好,特别是在风险偏好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准确地表述风险偏好的具体内容,因为风险偏好指标对于分行来说非常重要,指标的变动、监测以及评估需要我们更多的主动去调整而不是被动地适应。
(三)建立风险偏好传导机制,向业务条线和分支行传导
风险偏好自上而下传导很容易,但是自下而上传导存在很大的延滞性。在传导方面,一级分行是一个明显的阻滞点,因为每个一级分行所处环境,当地政府压力,监管环境,自身对于发展和风险的平衡以及考核都不相同,导致每个分行都有自己很明确的诉求,这个诉求可以很快、很容易地传达到二级分行和一级支行。而总行风险偏好体系大多比较宏观、监测周期长,具有滞后性,这往往导致一级分行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偏好而不是按照总行的偏好去做。传导如果在第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自下而上传导就很难实施了。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第一,完善风险偏好的指标体系设置,风险偏好指标不仅要反应机构的长期趋势,而且要在短期的监测、评估方面更清晰、及时地了解分支机构的诉求并作出适时的调整。
第二,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要建立银行内部的风险文化。特别是统一风险管理理念,在风险认识的误区方面更多地做培训。
(四)与风险文化有机结合,保持内部风险偏好的一致性
强有力的风险文化可以将风险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银行员工变被动的要务管理风险转变为主动管好风险。风险管理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严谨的政策制度、规范的流程、精准的计量模型以及高质量的数据 IT技术,也离不开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以及高效的执行团队。同时,风险文化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试错,接受教训,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银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持续推进。
来源:本文为孙宁先生在 天弈全球专家研讨(TGES)2020前沿讲座系列十 “ 风险经营与管理:环境、治理与文化 ”的发言实录全文,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