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开放式,银行的未来

徐凡  盛宝银行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全球执委会委员

 

盛宝银行做开放式银行的时间较长,海外目前大概有一百多家银行使用我们的平台来做业务。各个公司做金融转型都面临很大的困难以及激烈的竞争,我们公司为如何进行转型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思路。我认为无论哪家公司都应该考虑是使用完全自己投入开发的模式,还是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

一、开放式银行的核心

开放式银行的核心实际上是合作。一家金融机构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技术投入是非常昂贵的,而技术升级换代几乎是不间断的,所以投入也是持续的。此外,虽然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但是各大证券公司以及银行等机构在业务方面很多技术是通用的,没有本质区别。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专业化的技术协作是现代社会化的方向,比如汽车、飞机、手机等,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做到从头到尾进行整个产业链的生产,依然很有生命力,这是金融业应当借鉴的一件事情。

开放是为了合作,合作动力来自于什么?聚焦价值的创造。这里有一个比较常用的例子,就是咖啡的价值链。从种植咖啡豆到收割,销售,烘培,浸泡,咖啡的价值链很长。耗费时间最长的阶段是种植和收割,但咖啡豆本身是非常便宜的,加工过程中会有所涨价,但最后价值中真正最大的部分是在最终咖啡的销售部分,销售出的咖啡一杯就有 5块钱,但咖啡豆可能只值两分钱。价值链中升值最高的部分在最后环节,原因在于客户体验。每家店的咖啡豆种类其实都很相似,咖啡机也差不多,咖啡作为饮料(解渴提神)也并非没有替代品,但价格却可以相差很多,这主要就是靠体验的区别,客户体验逐渐成为真正的价值来源。咖啡店如果做得好,它就会提供一些比较独特的感受,无论是环境还是宣传,让客户觉得值得付出。所以说价值主要来自体验的创造,而不是产品或功能本身。

这在金融服务中也是类似的。基础设施投入是目前所有的银行在考虑转型时的核心,这一部分的投入十分大,无论是数据中心,连接还是云计算,都主要集中在这一块,但是 UI/UX客户体验部分的投入则相对较弱,这与把客户体验作为价值来源的重心有所冲突,因此我们认为需要进行改造。开放式银行某种程度上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可能更大,使得云计算更强,以至于可以服务更多客户,但是因为它是一个金融行业的共享经济,因此每一家真正使用这个架构的机构在这方面的平均投入就变得很少,这样就可以在体验方面有较高的投入。以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来讲,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核心系统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可以把它们共有的部分抽取出来放在一起,这时投入可能增加了一倍,但是在四家共享后,实际上每个银行投入只有原来的一半。

二、云计算与全功能开放式银行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云计算与全功能开放式银行,云计算是强大功能的基础,基础架构分成很多不同的模块,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分布于各个地方,人们所需要的服务可以从里面去获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共享的基础设施。各方面数据的存储各个机构可以各自进行,但是提供的客户体验就要完全根据自己的设置来做,客户体验包括产品设计、产品运营,以及客户服务等各个方面,这时才算是真正回归本源。  

金融机构的核心并不在于有多先进的技术,也不在于工作人员有多少,而是在于能否给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如何来服务客户。金融机构的本质一是记账,二是服务客户,它本身属于一个服务型行业。金融行业都是高科技行业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服务客户,但是不能过于专注于技术投入,投入的本质是要提供好的服务,因此开放式银行实际上会让金融机构更集中精力回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服务好客户。

微服务就是提供不同种类服务的能力模块,开放式平台整合了这样一整套微服务的能力,在该平台中有各种各样的模块,然后各个机构通过个性化,根据不同的场景给客户提供十分贴心而有特色的服务。开放式银行成本较低,也十分有效,这是因为使用开放式银行后,金融机构的精力可以集中在服务客户,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

在我们公司中,我们可以在同一套技术架构的基础上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用户界面,也可以提供一个非常复杂的用户界面,它背后的技术架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提供的客户体验完全不同。对于一个专业的投资者,我们就可以提供一个不限制屏幕的,最高端的交易平台;对于一个普通客户,则可以让他们使用手机来进行交易。这背后的基础设施完全一样,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客户化、定制内部风控等,都在后台进行。我们的伙伴银行使用同样的技术平台来提供不同的客户体验。事实上,客户并不关心我们使用了什么技术,而只关心他能不能得到想要的服务,开放式银行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三、未来方向

更安全、在云端、智能化、个性化是未来金融的大方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对于金融科技发展以及对金融机构竞争力来说是核心要素,但是这些新科技的应用对于最终用户是隐形的,最终用户只享受更好的服务。例如苹果手机所使用的具体技术对于其用户来讲就不那么重要,最终用户只享受其成果。

我认为就像其他高度成熟的工业一样,开放式专业分工合作是金融行业未来的方向。在过去,中国每一家银行都是要大而全,公司设置高度类似,做的事情也高度类似,但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未来的方向是开放式银行,通过分工合作,使得机构更加重视客户体验等更加重要的方面。

 

来源:本文为徐凡先生 在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研讨会NO.05“ 金融科技创新和展望 ”的发言实录全文,供读者参阅。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