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金融控股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实践再思考

牛南洁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2004年中国银监会将代表先进风险管理思想的《巴塞尔协议》框架引入中国以来,国内银行业机构逐步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方面与国际接轨,建立了以资本为核心,符合我国金融行业实际情况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总结,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得到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意识日益提升,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论方面形成了行业共识,总体上能够满足金融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需求。但是,当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是金融业务的市场特性和风险特征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三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工具和流程需要改进,并且在更高层次上细化、深化和演进。

一、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必须适应金融监管形势的重大变化

2017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的重大监管举措,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改革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短板,解决交叉监管、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等现实问题。第二点,着力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控股混业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各类风险。第三点,有效整治金融空转、交叉持股、层层嵌套、虚假出表、监管套利等市场乱象。第四点,强监管、严监管,加大处罚频次和力度,重拳惩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今年9月份,银保监会对多家机构开出亿元级的高额罚单,延续处罚问责高压态势,防止乱象反弹回潮。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要契合监管导向的变化,在风险偏好、风险政策引导方面紧扣监管调整方向,立足主业、发挥专长。同时还要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加大对内控合规、内部交易、关联交易、反洗钱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完善内部问责机制,营造风险文化与合规文化。

二、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坚持推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现存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从国外金融机构的实践引入的,基本上是借鉴照搬了国外金融机构的治理模式和实践经验,但只是 “形似”,还未达到“神似”,没有完全把握国外公司治理的精髓和灵魂。特别是对于国有金融机构来说,还需要将党的领导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嵌入现有的治理结构中。因此,还需在两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把党的领导融入风险治理的各个关键环节中,有效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同时确保董事会的职责权限,还要激发经营层的职责担当与活力。二是适应当前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使公司治理结构兼具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制度设计上,实现权责相对等、激励约束相融合;在组织条线上,与业务部门既独立牵制,又高效协作;在管理思路上,既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和流程规范,又要避免流程至上、官僚主义的形式主义倾向;在风险文化建设上,要建设营造主动担当的氛围和精神。

三、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坚持效率效果经由市场检验的导向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种风险和矛盾变化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处于防范化解风险的攻坚期、多年积累深层次矛盾的释放期和增长模式转型阵痛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部分重点领域和重要企业风险逐步暴露,对于全面风险管理坚持市场导向提出了挑战。

当前来自于市场方面的挑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各类风险的演化规律和形态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各类风险交叉传染、互为转化、传导加剧,所以必须要理解新形势下风险规律和风险形态的变化,关注不同风险之间的联动与传导,加强全局把控,提高对复杂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第二,要高度关注对大客户的风险管控。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控股集团,往往在客户集中度风险管理的基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由于过去几年内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业态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创新增加,金融控股集团内部通过自营业务、合作业务、资管业务等不同条线、渠道和形式向同一客户融资的集中度风险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客户风险的集聚效应。随着业务的累加,这种模式难以避免地存在融资用途难以穿透管理、融资主体具有复杂隐蔽关联关系、融资主体高杠杆激进扩张等风险,导致金融机构的投资安全严重依赖集团客户的统筹运作能力。而金融机构,尤其是金控集团在内部管理方面,由于组织机构复杂,管理流程链条长、信息系统分散等原因,造成数据和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和规整,极大增加了对大客户的风险管控难度。因此,金融机构需要改进自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除了过往围绕产品和业务建立风险管理流程之外,还需要研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流程,形成高效协作的大客户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第三,要关注系统性风险、外部传递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等重大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今年以来,中美关系、境外疫情、逆全球化思潮、经济下行压力、人口红利减少、前沿技术瓶颈、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都对全面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所以,有必要关注经济基本面和风险基本盘的变化态势,树立风险底线思维和意识、把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四、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不断发展和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

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涉及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也需要不断的强化。

在风险偏好方面,它已经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应关注其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管理效果。具体来说,要重视和发挥风险偏好对于战略选择、价值导向和业务取舍的引导作用。风险偏好既属于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是风险策略自上而下传达、自下而上反馈的重要抓手,通过风险偏好统一风险理念、限定经营风险边界,发挥好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引领作用,主动经营风险。当前风险偏好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风险偏好管理工作例行化、形式化,风险理念引导和指标设定缺少深入探究,风险偏好传导执行缺少过程管理,业务一线人员认识不到位。

在压力测试方面,金融机构,无论是母公司还是下属子公司,每年都应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风险管理压力测试。它所侧重的极端情况影响分析正是符合金融机构在当前的经营环境下对重大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应对、早处置的需求。可以捕捉重要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变化敏感性、评估风险传染性影响,在全局上用于评估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在关键点上用于辅助单个项目投资决策,关注对风险的快速应对和积极处理。

五、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金控集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必须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定量计量与定性评估的关系,二者在风险管理工作中是相辅相成的。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强调覆盖全部的业务流程、全部的经营单位和全部的业务类型,同时也要突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做到兼顾整体与局部。三是短期盈利和长远担当的关系。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好追求短期盈利和落实主责主业之间的关系,机构不但要有盈利能力,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担当,不能只注重顺周期、赚快钱,还要具备全局观,与实体经济同舟共济,切实发挥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担当,助力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四是金融科技赋能和传统管理基础的关系,风险管理既要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同时也离不开传统的管理基础。

六、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增强从业人员行动力

现代风险管理已经演变为多学科综合领域,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加宏观的视野,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力、预见力和执行力,与全球化规则对接,与市场化规则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风险管理对公司发展和业务决策的价值。

 

来源:本文为牛南洁先生在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研讨会NO.10“ 金融集团与风险管理 ”的发言实录全文,供读者参阅。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