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从巴塞尔协议的历史看风险管理的理念转变

姚弈 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金融研究中心高级专家,GIFP特聘专家

一、五个维度评述风险管理的理念转变

   第一个是覆盖的范围巴塞尔协议的发展是对风险覆盖范围的扩充第二个是方法的复杂性。巴塞尔协议Ⅰ至Ⅲ,由于风险的覆盖面增加,对于方法复杂性的追求也逐渐提高方法复杂性呈现上升的态势。第三个结果的准确性风险从计量的角度看比较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方法越复杂结果越准确但方法复杂性和结果准确性,这两个问题可以分开来看。第资本敏感性巴塞尔协议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呈现典型的螺旋式变化最后一个关于套利空间的探讨个方面分析后,分享一下国际清算银行体现出巴塞尔协议对于风险管理与时俱进的态度,并总结国际上正在探讨研究课题

(一)巴塞尔协议所覆盖的风险范围

   巴塞尔协议覆盖面越来越全带来问题风险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知的领域,风险管理的技术一直在发展,有些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最典型的是对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的计量,基于预期损失的拨备的计提越来越准确,技术越来越成熟在预期损失之上是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发展了很多的技术手段,去了解如何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计量分析。对于非预期损失,目前的计量水平还远达不到预期损失进行计量的水平典型的例子就是市场风险的VaR遭到严重的诟病,甚至现在被巴塞尔协议抛弃。另外一部分是未知领域,预期和非预期损失外,还有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Known Unknowns这部分我们知道它们存在不知道是否会发生,现实中也无法有效预测,这就是Known Unknowns。在上述三种范围之外,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Unknown Unknowns),这是风险管理从业人员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去探索范围框架,例如原油的交易价格可以是负数,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还有美国股市短时间内连续爆发的次熔断在我们能够想象的范围内这些是很难去了解。一直以来风险管理探索如何把认知的边界逐步扩大,所以不是一个终是未来的一个里程碑。之外定义为Basel in the future,未来可能会探讨更多未知领域。从覆盖范围来,从Basel in the future体现我们对于未知的、不成熟领域的探究进步

(二)巴塞尔协议推动风险计量复杂性的提升

   巴塞尔协议Ⅰ至Ⅱ引入了市场风险VaR方法,1996年的补充协议把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的复杂性进行了极大推升信用风险内评法的引入也使信用风险的计量复杂性得到极大地推,操作风险也是类似情况巴塞尔协议从Ⅱ至Ⅲ不仅增加流动性的计量要求,还完善交易对手的CVA计量方法,同时大幅度修改了市场风险的规则从总体上看,计量的复杂性一直在提升未来巴塞尔协议的计量复杂性会一直提高

(三)巴塞尔协议推动风险计量结果准确性的阶段性改进

   在复杂性提升的同时计量结果的准确性是否在提升,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从整体角度看,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一直在提升。巴最大的诟病就是计量的准确性Ⅰ至在计量准确性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到次贷危机的这段时间又爆发出对计量结果准确性的一些质疑,所以业界方法的复杂性是必然导致结果准确性进行了反思。Ⅱ至Ⅲ,流动性风险的框架引入两个风险指标对于信用风险标准法也在提升权重最终稿里关于信用风险标准法的权重达到了20,不像Ⅰ和巴Ⅱ的权重只有02050100150这样常见权重。现在基本上是每5%一所以复杂性方面得到提升,但结果的准确性是也在同步提升还留有疑问。从整体来说巴塞尔协议阶段性地推动风险计量结果准确性,有时候是快速的提升,而有时候是平坦的走缓。如果按照风险的类型进行分类,某些风险的计量准确性在提升,某些风险的计量准确性呈上下波动的态势

(四)资本对于风险的敏感性产生螺旋式认知变化

   第维度体现了巴塞尔协议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变化以前探讨巴塞尔协议指的敏感性是监管资本、经济资本对于风险敏感性讨论巴Ⅱ的时候的观点是资本对于风险的敏感性越高越好,越敏感越精确,体现了高风险资本高收益要求次贷危机后上也呈现反思式螺旋式地从上升到下跌的态势巴塞尔协议明确一个观点资本对于风险的敏感性并非越高越好,这是业界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反思。这种观点不是对资本和风险敏感之间基本内在逻辑的否定,而业界对风险计量结果准确性的反思。很多方法看似复杂但是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因此这种计量结果基础之上的风险资本的敏感性就缺少了立足点。

资本对于风险的敏感性,在第三个问题没有解决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认可敏感性应该有适度的倒退,粗略反而是比较好的所以巴塞尔协议才会最终提出限制内部评级法的使用,提升信用风险标准法的权重敏感性精确性两者还要取得相应的一定程度上的可比这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经历了螺旋式的认知变化至于未来会如何提升敏感性还有待于观察,但是既然产生了Ⅲ当前的,未来这种认知导致敏感性重新上升可能性相对会比较大。底层的逻辑是各类风险的计量准确性会有比较好的提升,比如现在市场风险低,换成了Expected Shortfall的方式,包括标准法法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从底层逻辑看,巴塞尔协议力求对于敏感性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五)巴塞尔协议的日趋完善减少了银行套利的空间

   第个维度是套利空间我们对巴塞尔协议进行了日趋完善的改造也相应减少了银行套利的空间。从Ⅰ至巴Ⅲ,套利空间是在逐步减少的但是这里面存在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来源于巴塞尔协议对于风险计量结果方法复杂性反思或者质疑,于金融机构经营环境面临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最重要的是金融科技手段的改变,包括一些挑战传统金融领域的诞生,比如数字货币这些变化导致风险管理上出现了新的问题未来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套利空间,这就是Unknown Unknowns。这种套利空间从Ⅰ至巴Ⅲ达到日趋的下降,但是在未来伴随着一些全新领域诞生可能会重新出现监管滞后导致的套利空间。

二、BIS对于创新的研究和推进

   未来巴塞尔协议的改动有两个可能的方向,一种方向金融业可能会再爆发类似于次贷危机的一些大型的突发性的足以影响体系安全性的金融危机的事件导致巴塞尔协议对出现的明显的漏洞进行修补式或者休克式的一些疗法另外一种方向巴塞尔协议所在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引领的研究方向BIS对创新的研究和跟进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际清算银行在全球设立的Innovation Harbor,包括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伦敦新加坡瑞典、瑞士,还有即将在多伦多和法兰克福都会设立创新研究中心。从BIS在全球范围的总结来看,它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的领域集中在个方面,也是目前正在推进的个方面这些研究是BIS推进的研究,有可能很快就会落地到巴塞尔协议相关的政策中影响到各国的监管,从而影响到业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目前推进的六个领域

   第一个方面叫做Suptech & Regtech。Sup是supervisor监管Reg是Regulatory合规。从这个角度国际清算银行认为监管和金融科技之间如何进行更好地密切同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金融科技的面前,很多时候监管处于一个滞后的状态,监管体系的落后会导致金融科技出现各种问题。这两个概念区别在于,Suptech是国际清算银行现在正在尝试改善监管文件,比如巴塞尔协议,字数多且条款极其复杂,甚至巴塞尔协议自身都认为过于复杂,所以新版的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某些条款进行一些自我的解释,帮助大家来理解。监管条款未来是否可能采用一些结构化的方式予以公布未来这些结构化的方式的公布除了用红头文件做监管发布外,监管条款可能用格式化的方式,直接从监管系统传递到各个金融机构对接的系统当中,直接通过格式化的方式落地到系统相关的监管条款,有助于金融机构采用较低的成本快速地合规,符合监管的相关要求这是国际清算银行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思路另外一个问题是监管和归纳,监管想要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更好的快速的低成本的去监管金融机构,这也是国际清算银行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也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现在面临的一个比较困惑的状况是否能够利用科技的手段帮助监管机构提升监管的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第二个重点领域叫做下一代的FMI,FMI指的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比如央行的跨行支付系统,这就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基础设施,它帮助金融市场能够高效快速的方式进行金融的服务国际清算银行也认可在各个国家国内FMI大部分都做得比较完善,但是跨国之间能实现资金快速高效的流转又能保证安全防范洗钱风险抵御恐怖主义融资的安全需求的FMI,目前还处于比较不成熟的地步,所以BIS正在推进FMI的建设,主要指的是跨国之间如何进行高效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新加坡牵头,已经研究出一个FMI的原型,正在准备做一些推广和实验。

   第三个是由各国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简称为CBDC。7月美联储的副主席明确表态非官方的数字货币将危害金融体系的安全对于区块链衍生出的比特币,个人不看好比特币能够成为金融体系主流行业,因为它挑战的是各国金融主权的安全性。

个话题是开放金融。开放金融最早起源于欧洲,欧盟提出的Open Banking升级为Open Finance。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也存在着这样的话题,我们经常讨论数据在各个部门各个数据拥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孤岛,导致数据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割裂,这大幅度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高效性模型分析的准确性,包括风险计量的准确性问题。Open Finance的底层是数据的共享,在客户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将客户的数据予以有效的第三方,相关的第三方进行数据的共享。在共享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虽然open finance是一个看起来有前景的话题,但其底层所涉及的安全性问题是非常需要去解决的如何既保证开放又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是重点要去研究的问题。

   第Cyber security,出于IT技术的角度考虑网络安全。这是巴塞尔委员会研究的新的操作风险的两块领域,一个领域叫做Cyber Risk,已经有明确的风险类型的定义相关的一些研究。另一个领域是合规关于洗钱的风险和恐怖主义融资,从安全角度进行防范风险

   最后一个是关于绿色金融BIS也在进行一些相关的研究,包括基于绿色金融的需求所涉及的一些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如何从风控的角度来进行计量,如何考虑资本要求等也是BIS在推进的一些工作

(二)以加密资产(Crytoasset)为例

   巴塞尔委员会在2021年6月10号发布的一份咨询文件对加密资产敞口的审慎处理。加密资产的概念比特币其他的数字货币范围更广,其定义加密资产主要依靠密码学分布式账本或类似技术的私人数字资产,而数字资产是价值的数字表示可以用于支付投资或获得商品。这个例子明确说明巴塞尔委员会与时俱进跟进整个业界的各种金融发展情况,包括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或者加密资产的发展。如果金融机构持有这样的资产,如何对机构的风险计量产生影响,从而对于这些加密资产是否需要计提资本以及如何计提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三个原则。加密资产分成1类和2类,1类里又分1a和1b。1a是最严格的,是能够和传统的金融资产挂钩的脱壳化的一些资产,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跟黄金挂钩的货币三个原则一个是相同风险和相同活动要进行相同处理。我国监管提出的穿透的原则,国际上思路比较一致的。第二是穿透式识别加密资产的风险使用主流的风险计量防范和处置等方法。第三是巴塞尔协议是最低监管标准,各国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三)金融机构在决策过程中使用算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监管原则

   6月15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发布了金融机构在决策过程中使用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监管原则,这个金融监管发布的第一份关于监管的想法,是以准则的方式来发布的欧盟宣布最迟在2024年会阐述关于如何去适应或者监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届时会有一些明确的原则,因此完全可以预见巴塞尔协议会在相关的方面,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出相应的监管原则巴塞尔协议的侧重点是关于资本的要求技术增加某类资产是降低了某类风险还是提高了巴塞尔委员会明确提到相同风险相同活动相同处理,反之不同活动不同风险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某一方面增加了效率,降低了风险,可以节省资本。与此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引入增加了外包风险的管理,带来了法律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大数据带来数据隐私安全的保护,人工智能带来关于伦理方面的一些探讨,以及BaFin明确提出的把人放在决策的一个重要的位置人工智能要有人的因素的介入,最终的决定权是在人身上的这些未来很有可能巴塞尔协议改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三、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挑战

   最后总结风险管理的挑战风险管理无论从计量的结果还是从我们的认知,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未来逐步解决。

   信用风险数据采集风险因子选择的合理性相关性还存在着各种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市场风险更典型,VaR致命的问题使其被大家弃用ES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决了VaR的一部分作用ES从本质框架上来说,并没有跳出原来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计量风险的一种思路。本质上ES还有缺陷,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流动性风险上,无论我们现在用的哪一个流动性风险的指标,都是自上而下的一个整体的监控。从预测的准确性的角度,先用快速的方式算出结果后续还要就现金流的随机性去进行模拟这是流动性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压力测试,真实宏观场景是复杂黑天鹅、灰犀牛甚至绿天鹅概念的涌出,代表了真实宏观场景的一个复杂性。

   最近一篇文章分析的是在新冠疫情的这种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现出和次贷危机完全不同的情况次贷危机下的高风险资产,比如高垃圾债券、股市、期权等,会出现收益率的大幅飙升额外补偿收益率有人愿意投。而真正安全的高等级的债券,比如国债,收益率反而下降,价格会上升,这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疫情的情况下,高等级债券的收益率上升更快,价格跌得更猛,这是完全反常的一个情景是以前我们在次贷危机中不曾见过的场景,这表明真实宏观场景是极其复杂的。模型风险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模型风险也是操作风险里非常重要的一块领域,涉及信用风险的模型验证市场风险的验证,模型风险本身如何对风险管理产生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众的风险从计量角度来完全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是空白的研究。

   最后业务的需求持续推动技术手段监管能力的持续进步,这个金融行业风险管理领域发展的不变的内在规律真实的业务需求会切实推动技术手段和金融行业的持续进步。

责任编辑:宋亚楠)

来源:TGES2021高级研讨会:资本、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高级研讨会8月)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