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这些年来我自己一直在追踪中美关系,坦率地讲,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发生的事情还是有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最近的这些事情,比我们想象中的可能要更加复杂。
比如说国庆节前孟晚舟回国,然后在10月4号,美国的贸易代表戴琪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美贸易演讲,她提出一个新词,叫Recoupling(再挂钩);10月6号,中外办主任也是前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瑞士苏黎世进行了会面。
现在舆论上在说中美关系正在“局部转暖”,我认为这个词还是相对客观的;有些人认为中美两国关系已经“触底反弹”,这个说法肯定还谈不上;还有一些人认为美国还在欺骗,这有一定道理,但是也要更加冷静和自信的去看待。
我认为目前的中美博弈的轨迹是非常难以预测的。换句话说,一个月前恐怕很多人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孟晚舟回国),可能认为孟晚舟一辈子都离不开加拿大了;一年前我参加了不少相关的会议,会议里大家都在做预案,其中一个是特朗普竞选最后一个月会做些什么,其中最糟糕的一个预案是他可能会搞一场小规模的对中国的冲突,冲突以后宣布战时状态,赢得美国民族主义者一些支持,进而顺利连任。当时我听说国内还是非常的警惕,高度戒备,防止在相关海域尤其在南海发生事端,比如军舰相撞,鱼雷遗失爆炸等等。现在即使回过来看预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拜登上台以后,许多人其实对他很有期待,但是又没想到拜登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恶化压华的政策。我们研究院在今年上半年拜登执政100天的时候,发了一份报告,报告题目特别有意思,叫2/3相似——我们对拜登执政百天的各条政策进行评估,发现其中2/3是跟特朗普一样的。其实现在看来2/3相似还是我们乐观的估计,拜登的手法更加具有欺骗性,也更加具有诱惑性,在有些领域甚至比特朗普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没想到最近又峰回路转,先是9月10号拜登和习主席通话,通话以后大概离现在4个星期左右,中美的博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中美目前局部转暖的脉络,表征和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二个我想跟大家分享拜登时期的中美关系该怎么做,会怎么走。
第三当然就是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该怎么办?
9月10号以来,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表态明显缓和。美国商务部长、财政部长多次表态要与中国对话,还说要访问中国;9月下旬孟晚舟回国,然后是10月4号的“再挂钩”表态,10月6号苏黎世的杨沙会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好像在释放什么信息。明确的来讲,这是自9月10号习主席和拜登总统通话后的直接软化迹象,这些重大的变化,包括孟晚舟回国,都是习主席亲自关注的。所以这次10月6号苏黎世杨洁篪和沙利文的会议也是落实两国元首通话精神的一个具体的举措。
在杨洁篪和沙利文会面后,美国的白宫和中国国务院也公布了双方的新闻稿。我觉得其中当然有各自表述,但各自表述中有4点信息是共同的:
第一点信息就是双方都强调元首通话精神的重要性,说明中美关系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元首引领的组织。
第二个双方都强调保持开放沟通及管理,避免冲突对抗的重要性,主要都在强调避免冲突和对抗。
第三就是双方都在突出中美关系的这种竞争状态。现在很多人讲中美竞争,但杨主任明确说我反对用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个话很明确,反对用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实际上体现了我们中方的站位的高度;沙利文也用了一个词叫确保负责任的竞争(responsible competition),这表明美方也在矫正过去所谓的三分法(可以合作合作,需要竞争就竞争,不可避免对抗就对抗)。这是两方高层对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美进入竞争时代的一次回应,双方都对竞争时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表达了一个难得的共识:竞争之外,还有大范围的合作内容。
第四就是摆明了当下热点和敏感问题的基本立场。沙利文在新闻稿中强调说,我们对新疆、香港、南海、台湾问题都非常关切,杨主任严正的阐释了中方的立场,强调美国总统无意遏制中国、不搞心理战的表态,实际上暗示美方要遵守总统的指示,还希望美方要采取务实的理性的对话政策,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系。
两份新闻稿对照来看还是有共识的,不像3月份与安克雷奇会晤中方拍桌子:我们中国不吃你这一套,你美国没有资格以实力的角度来同中国对话,7月份天津会晤的时候,中方明确给美国划清三条底线,两份清单,还发布了一系列对美国的反制措施。而这场会晤双方有了一定缓和。
这也表明过去8个月中国对美的外交举措是很有效的,打掉了美国对中国三点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一个幻想就是美国想把对华合作和遏制中国全面切割,全面掌控对华合作竞争对抗的节奏;
第二个幻想是美国对中国打压,中国还会忍气吞声,更没有还手之力;
第三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是美国拉盟友打中国,美国去保护盟友。
过去的一个月,除了习主席在外交上的亲自推动和努力以外,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国对中国的需求在提升,而时间正在倒向中国。
第一,美国对中国的金融需求在增大,美国通胀面临失控的风险,8月份的PCE物价指数增长了4.3%,为30年来最高,美国的美联储的债务总额29万亿美元,也是历史新高,美债的收益率高企,美元的购买力下降,全球买家撤离美债。目前还有一些证据,比如说全球的黄金市场,差不多15个国家从美联储在海外的金库内运回部分黄金,美联储替全球央行保管黄金7000吨现在降到了5700吨,减少了20%,美国联邦政府目前的借贷能力接近耗尽。现在美国唯一的办法是提升债务的上限,并且期待中国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
第二个需求就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需求。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基本可以说是失败的。202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增长了8.8%,今年上半年又增长了34%,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贸易战美国已经失败了。目前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不降反升,增长了13%。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拜登迟早要取消关税。
第三个需求就是美国在阿富汗善后的对华需求。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不仅丢了面子还丢了里子,当然最后希望中国人来当和事佬,不要把问题激化。
此外,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问题上,美国都需要中国的配合。15个月后,拜登还将面临国会中期的选举,如果中国一直僵着,那么其他问题也会变糟,拜登的中期选举也一定会大失分。所以两害相权,拜登政府选择了一些对中国的这种措施,总体符合他的政治利益。
最后一点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中美关系局部变暖,是美国的权宜之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们可以预测到年底前美国会消停一段时间,不会老是出来折腾,因为年底前两国元首线上会有一个会晤,对这次会晤中方原则上表示同意,并要求美国必须要营造出很好的氛围,美方也答应铸造一些良好的氛围。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美方可能会消停,但是这也不代表美国不搞小动作,可能在台湾、香港、新疆、南海印太战略、四边机制,这些问题上会小动作会连连。
在我看来,拜登本人相对比较理性,他大多表态都是对中国相对的务实,相对的友好,但是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现实,我们必须要看透:
第一个基本的现实是,美国遏制中国,压制中国的本质是不可能变化,变的只是策略上的一些延迟。所以中方要尽可能抓住几个空档做成一些事,比如孟晚舟回国等等。
第二个是对美国还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求合作,两手对两手,多手对多手,后发制人的策略。目前来讲这种策略是最不坏的选择,所以我们不必心存侥幸。未来中美整体紧张是一种新常态。我觉得中美关系要适应这种紧张,只要两国不发生战争,中美关系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个就是敏感问题了,对于敏感问题,我觉得我们只能自力更生。现在看来芯片、工业软件这种高科技产品,不可能幻想美国近期内会松绑,中美的竞合并行的模式会长期的存在下去,敏感的领域,我觉得我们只有迎难而上。
最后一点,我觉得两国的决策精英层还是有智慧的,有理性的,就是说至少在拜登时期,不会乱来,有可能个别领域会搞点小动作,但乱来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整体上中美关系的互动模式是元首引领高层对话,工作层层面的解决具体问题。过去中美之间有108个官方的对话渠道,现在这108个官方对话渠道基本上都被取消或冻结,现在中美之间建立了一个中美工作组,这一个渠道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大家知道2020年有一段时间是非常危险的,中美之间官方没有渠道不沟通,大概有大半年多,中美之间官方丝毫没有任何沟通。目前已经恢复了个别的官方的渠道,保持着相对的沟通,工作的层面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最后我们再看远一点,我觉得过去的70多年,美国一直是影响中国崛起的最重要的外部变量。现在是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时刻,外部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美国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我们国家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一方面要考验我们的战略定位,另一方面要考验我们的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艺术。近期的10月6号的会晤,其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我们需要拿出斗争的勇气和智慧,然后真正迈过美国这只外部最大的拦路虎。
整理人:郭帅博
责任编辑:傅泽天
来源:TGES研讨会:中美关系和全球金融市场走向(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