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娜 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副经理
我从去年开始接触ESG领域内的工作,今年中国银行业双碳目标专家工作组成立,然后本人也是其中的副组长。我今天从银行具体实务的角度做一个分享。
ESG里面包含很多的要素,不同外部评级机构的考量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一样,颗粒度、维度也不是完全相同。ESG基本上可以涵盖银行经营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部门都会和三个要素(环境、社会、治理)有关系。
有很多新的概念,包括环境与社会风险、环境与气候风险、ESG风险、气候投融资、可持续投融资、责任投资、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等,我们作为从事实务工作的人,要考虑这些新的提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怎么能够纳入到我们现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
那么我个人觉得不太适合去提“ESG风险”这个概念,因为ESG的要素非常广,存在于银行经营的各个方面,对现有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声誉、战略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那么ESG风险就不能单独作为一类风险来进行管理。“ESG管理”这个提法可能更为合适,首先要在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去考虑ESG要素的影响,另外,要将ESG管理融入到整个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架构、业务体系、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所以说,ESG管理发提法可能更适合我们目前的工作状态。
环境与气候风险更多的是 ESG里面的E。无论是国外的监管机构、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的监管机构,大家把环境和气候风险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特别是中国双碳目标的承诺,大家对E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那么环境与气候风险到底和我们现在的这些风险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个人理解,环境气候风险更多的是风险的驱动因素,或者说是风险的源头。风险驱动因素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到信用、市场、声誉、运营、流动性等风险。在实务中,我觉得可以把环境与气候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来管理,但和其他风险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完全并列的,它可能要更加宏观、更加系统、更加高层次。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来提,它只是众多风险的风险驱动因素,是我们要考虑的风险来源,这也是有道理的。但在实务当中,正因内外部的高度关注,提的管理要求越来越多,从银行实际来讲,我们是需要把它单独拿出来,有牵头部门进行管理的。我们建设银行现在也是明确了环境与气候风险的一个牵头管理部门,并且在逐步去细化环境气候风险的管理体系,包括计量、监测、预警、缓释的框架。
既然ESG不是一个单独的风险,它里面有很多的考量要素,我们如何把这些要素去融入到我们风险管理体系当中?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无论是双碳目标工作,还是整个ESG管理中,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最主要是三个方面作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银行不仅要做好自身的一个ESG管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三个方面推动客户、资产端乃至整个社会有更好的ESG的表现。
首先,资源配置方面要发展绿色金融。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发展,实际上步伐不慢,2016年原来的银监会发布了一个绿色信贷的指引,到今年的6月,我们有14万亿的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6%。9月末,绿色债券余额是1.1万亿,同比增长35%。这一方面也是各家银行都在大力推进的工作,也就是我们要通过结构调整去明确支持什么、介入什么、坚决不做什么,用信贷政策来调整资产组合,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它本身的范围就很广,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绿债,还有绿色基金、信托、绿色租赁、保险,可以发挥银行子公司的协同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很重要的方面,也是银行去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的载体。
信用风险有评级体系,去计量违约概率;市场风险有很多模型,限额、VaR、各种指标的变化;操作风险也有监测指标衡量运营的损失。当谈到环境气候风险这一类风险的时候,我们更多谈的是压力测试。它的长期性、非线性、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性,使得这一类风险的计量实际上跟传统计量有很大区别,用传统风险计量模型去搭建评价体系是非常难的。压力测试本身就可以对某一类风险引入承压因子来研判前瞻性的影响,就比较方便对E要素进行考量。所以,压测这个工具是在环境气候风险里面被频繁提及的一个管理工具。
环境气候风险,包括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对这两类风险进行压测的原理差不太多,但因为风险特征考量的因素不一样,那么压测的具体过程也是不太一样的。
我们建设银行实际上是从2018年开始研究,2019年我们做了化工行业的压测,2020年做了火电行业的,今年已经把范围扩大到八大高碳排放的行业去探索,进行转型风险的压力测试。首先,选择施压因素,比如碳价在不同情形下的变化,免费配额的比例,以及企业经营减产的假设。然后选定承压的对象和指标,承压对象可能是某一个行业的贷款组合,承压指标是客户违约概率,风险传导的路径就是碳价的变化反映到企业的若干财务指标上,进而反映到违约概率的变化上,最后来计算不良率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这就是目前转型风险压测的大概的原理,情景假设是非常关键的。
相较而言,业内对转型风险压力测试做的还是比较多的,对物理风险的压力测试可能做的比较少。一样的,要考虑施压因素,可能更多是气候变化或者灾害的历史表现。选择承压对象依然是某一类的贷款组合,承压的指标比如是押品价值的变化,对于个人来讲就是居民可收入的影响。传导的路径,比如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到房地产、厂房、机器设备等押品价值,进而影响到贷款未覆盖的比例;对于个人,房屋受损,可能居民的可支配的收入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到房屋的偿还。目前,物理风险压测还在不断探索研究。
压力测试是基于对未来的前瞻性研判,不管它的结果是不是准确,但这个量化分析它依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因为人们的认识对一些长期变化的认识是存在着惰性的,比如我们对温升1.5度和温升2度很少有特别直观的感觉,但是全球的各路专家集中智慧、通过一些量化的分析来告诉我们会有什么变化,这个数字就实时地提醒着我们气候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这个意义就是非常重大的。我想压测也是这样,尽管它的前瞻性研判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是这项工作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银行都有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ESG目前的评级很多是外部评级体系,结果相关性比较低的,差异性很大,覆盖中国的数量很少。那么就需要我们自己依托银行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数据,把ESG的要素融入到内评体系当中,去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ESG评级体系,通过信用评级去引导客户改善经营来改变评级表现。
中国碳金融市场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定价,即碳金融这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参与主体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未来碳定价一定会在整个双碳目标的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市场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的价格去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地进行减排、降碳、脱碳。
现在很多的人在关注E要素,但其实G要素是最根本的、最关键的,也可能是困难的一个部分。
我们现在提的绿色金融是有严格定义的,欧洲分类和中国2019年出台的绿债分类都是很严格的。绿色金融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它在整个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组合中还是很小的一部分。
中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们不仅需要绿色金融,在整个双碳目标的实现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更加需要转型金融的概念。大量的高碳排放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实现降碳、走向低碳甚至脱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需要整个社会稳妥有序推进双碳目标,才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所要求的。
接下来,中国其实可以在转型金融的标准分类上、认知的理解上、实践创新方面下更大的力气,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样本,也是为全球应对温升做出一份贡献。
演讲稿整理:杨倩灵
责任编辑:张璐璐
来源:TGES2021(第十七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碳金融、ESG与风险管理(二)(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