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对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初步理解与想法

程建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系统重要性银行管理处处长

 

从去年国家提出“双碳”战略以来,不断有新政策的落地实施,这项战略的落地对社会和商业银行来说,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小。近期党中央特别提到,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在应对气候风险或者推动“双碳”工作上,更能体现该要求。

“双碳”工作背后是气候风险问题,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气候风险本身属于环境风险中的一个类别,环境风险中其他区域性的风险,如空气、水污染等,发达国家基本上都解决了。但气候风险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因为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很稳定,会在全球大气中不断积累,逐渐引发全球变暖和气候改变问题。近一两年,国内外极端气候变化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冲击力越来越强,应对气候变化也就成了保障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ESG管理涉及的重要因素就与气候风险以及“双碳”方面的工作有关。

怎么样来充分评估气候风险潜在的一些影响和冲击?这是金融监管机构,也是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全球的监管机构常用到的一项工具是压力测试,用于评估气候风险的宏观冲击,气候风险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监管普遍共识。关于气候风险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还在持续研究过程中。

近两年,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因为气候风险对整个资产组合和经营管理都有全方位的影响。怎么样来适应这种风险管控要求,把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体系建立起来,是银行未来风控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需要考虑管理上的衔接问题,把压力测试融入风控流程和管理决策过程,增强实操性。最后,还有应用的问题,压力测试的目的是要促进银行的安全发展,必然要盯住应用,才能真正让压力测试结果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为经营发展划出边界和底线。综合来看,这就是建设稳健有效气候风险压测体系需要考虑的三个层面,即技术、管理和应用。

 

一、技术层面的完善与检验

技术层面涉及较多的计量工作,大概有五个方面:

(一)范围层面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对象是什么?这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从政策层面看,政策体系还在动态地完善过程中,前端有关行业标准和信息披露规则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对于后端压力测试确定范围带来一定的困难。

目前来看,关注较多的是行业方面的标准,这既涉及国标和全球行业分类标准的问题,也涉及两者的衔接问题。在具体开展工作时,如何划分行业的颗粒度,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同的行业细分标准会影响到测试的结果。国家最新发布的碳达峰方案,将高碳排放行业划分为7-8个大类,但具体到落地,还需要细分为各种小类去对应。比如,能源行业有很多小类,不同的界定对测试结果都会有影响。

对于客户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客户?如何明确产品维度的标准?在这方面模糊性很大。比如说,有一些高碳排放行业,这涉及到转型金融问题,客户使用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最高的,但并不一定适用绿色金融的标准。但从节能降碳这个角度来讲,还是要考虑一点,是不是纳入绿色金融标准还不明确。

除了高排放的行业,其他的中低碳排放行业覆盖不覆盖?应该怎么样去进行压力测试?这也是一个关键点。因为从理论上,所有的行业和客户都会涉及一些碳排放的问题,无非是多和少。从体系的完整性来讲,也需要考虑。

(二)数据层面

这是做压力测试面临的直接困难。每个行业或者客户的碳排放到底是多少?这方面的数据目前极度缺乏。碳排放数据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排放标准。不同行业碳排放的标准还在完善过程中,比如火电行业国家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他行业的国家标准还在制定完善过程中。排放标准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拿一些设备去直接测,比如在烟囱设置测量仪器。间接法就是分析投入和产出,烧了多少煤、用了多少在科学研究上通过一些系数可以算出相对排放值。直接法测得最准,但是成本高;投入法相对准确,但较笼统,无法对应到产品和流程上。

第二是行业差异。现在大多数用的还是投入法,火电行业投入相对简单和清楚,其他各行各业的差别就比较大,所以在实际准确计算碳排放量时难度比较大。每个行业都是专业领域,所以要搞清楚投入及生产工艺和流程都是比较大的挑战。另外,从碳排放角度来讲,二氧化碳只是主要的温室气体种类,其他还有大概5种温室气体,都有测量和排放的问题。

第三是碳汇问题。不光要考虑碳排放,还要考虑碳汇。有些行业它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虽然总排放量很多,但同时也吸收了,最终排放上取决于一入一出两个方面。

虽然已有制定好的标准,但具体的数据收集和核验是个繁琐的过程,对压力测试工作质效影响最大。

(三)风险类型

关注的风险因素是什么?气候风险分为两大类,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转型风险本身是主动作为的风险,是为了延缓气候变暖而需要承担的成本。而物理风险是被动不作为的风险,任由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情况频发而遭受的损失。这两类风险是压力测试需要重点考虑的风险。

2020年人行《金融稳定报告》对转型风险做了传导机制分析。气候风险是一类重要的风险因素,但表现到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是传统的风险类型,比如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的驱动因素层面,增加了气候风险这样的影响比较庞大和复杂的因素。

(四)情景设计

关于气候风险的研究,国际上有两大机构——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NGFS(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现在大家做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基本上就全部来源于他们的研究成果,IPPC提出了4类情景,NGFS在这些情景的基础上做了细化,进一步对应到具体的指标上。

在宏观情景方面,国际上的研究也有一套专门的体系。对于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来说,需要把宏观经济冲击或者气候风险冲击,转化到对行业及具体客户层面的影响,这方面是需要业界去探索的领域。

(五)压力传导

压力测试希望能将整个气候变化传导到商业银行关注的指标上。目前在宏观经济传导方面,全球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型体系——综合评估模型,专业性比较强。从宏观经济冲击传导到行业和客户的机制和路径,目前还在探索,也是需要去重点突破的环节。

传导大致有几个环节,包括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传导,核心是情景设定,最终是指标的连接,在其中就涉及到数据问题和传导路径。气候风险怎么样影响到客户的经营及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及经营的变化怎么样传导到银行的资产组合、资产质量的管理指标上。数据方面还缺乏气候相关违约数据的积累,对检验传导机制的合理性会有较大影响。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未来压力传导的合理性、精准度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二、管理层面的衔接与考量

传统的风险管理流程包括识别、评估、计量、管控和报告。压力测试大致处于识别和评估环节。因为压力测试重在识别评估风险,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主动前瞻性的思维,用好压力测试更有利于体现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

具体到银行来讲,对应贷款流程方面,大致有准入、风险评价、审批和回收处置等。在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时,需要尽可能与管理流程进行融合考虑。比如,准入环节的政策会涉及压测范围及承压指标的选择问题,这些问题要和管理上的关注点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让压力测试的结果更符合管理实际。依据整个管理流程安排来考虑压力测试的方法和情景设计,会有利于促进结论的合理性和指导性。

管理层面还涉及信息披露问题。披露是把双刃剑,尤其对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结果不那么严重,会使大家觉得严肃性不够;结果过于严重,也会冲击市场信心以至影响机构经营。总体上来看,环境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是全球比较关注的领域,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也需要考虑与信息披露政策上的衔接。

 

三、应用层面的探索与落地

(一)决策支持

在风险文化上,大家如果能够接受压力测试理念,就理应能够认可风险管理的前瞻主动性要求,以及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压力测试涉及从宏观到微观的传导,每个环节都会对结果有影响。从组合的层面去评估一些冲击时,除了结果外,还会识别出比较脆弱的环节或者部位,及时加强管控就体现出前瞻性和主动性。压力测试的结果是极端风险情景的体现,体现出的是底线思维,针对性做出策略安排就是未雨绸缪。

压力测试是个组合管理工具,天然与管理层的定位、职责和决策角色密切相关,侧重从结构上去关注策略执行和调整问题。对于气候风险,涉及组合结构的绿色调整问题,即新增的绿色金融业务和碳排放相对比较高的“棕色”产业如何摆布。党中央提出“双碳”工作要先立后破,在做压力测试的时候,不光是考虑一些新兴产业,也要考虑“棕色”产业的冲击转型问题。

(二)融入经营

怎么样把压力测试的一些结果和方法融入到经营过程中,是真正让压力测试成为解决问题的“神兵利器”的关键。

一方面,是与经营目标直接挂钩,包括利润、成本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比如,在IFRS9动态信用预期损失(ECL)模型里,需要用到压力测试的方法和结果,如果把气候风险相关因素纳入进去,让气候风险与整个经营产生一些关联和作用,有利于把相关导向要求的落实到经营行行为上。

另一方面,是与政策导向的挂钩。把气候影响利用压力测试做出相对精确的评估,对于政策调整实施会有比较好的支撑。但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窗口期比较长,短的是5年,一般是10年甚至更长。而银行的经营管理政策通常是一年甚至更短,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如何把中长期结果与短期的政策调整有效衔接的问题。当然,受限于当前数据、政策方面的问题,导致计量结果和实际管理有比较大的差异,应用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总体来说,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需要统筹考虑技术、管理和应用层面的问题来搭建整个框架体系,然后通过持续的技术完善、管理衔接和融入应用,才能为银行业在气候风险和“双碳”工作中统筹好安全与发展问题提供比较精准和前瞻有效的支持。

撰稿人:郭舒琪

责任编辑:傅泽天

来源:TGES2021(第十七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风险分析、量化和压力测试(12月)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