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芹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内控合规监督部处长
网点是商业银行最宝贵的经营资源和核心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创新浪潮的推动,网点的运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伴生出了新的风险,对银行的风控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实时感知的全连接,重塑智能高效的网点风控体系,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我今天的分享主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智慧网点的建设背景;二是智慧网点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风险和挑战;三是在智慧网点中风控的应用场景。
2019年,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2019-2020年)》,提出了金融科技的本质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从金融和科技的关系来看,金融是目标,科技是手段,是“双循环”共促进的关系:业务发展需求催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业务模式变革。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金融风控模型,有效地识别风险,智能感知异常交易,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不断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金融科技不仅是推动银行发展的新引擎,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
在金融科技创新浪潮的不断推动下,银行运营的模式逐步由线下向线上化、移动化转变;由网点柜面服务向非接触式场景化、生态化转变;管理的架构也从分散化向集中化、集团化转变。金融风险的形态、路径和安全边界也发生重大变化,金融犯罪、金融欺诈形式不断升级,作案手段呈现出高科技化、隐蔽化和复杂化等特征。传统的基于简单规则逻辑和经验判断的风险防控手段,已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风险形势,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措施,搭建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风险防控体系,以应对日益严峻复杂的风险形势和安全挑战。
新形势下,银行网点该如何定位,新一轮网点转型的目标是什么?采取何种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农业银行提出建设“多快好省、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智慧网点服务体系,将网点打造为服务中心、体验中心、外拓中心和营销中心,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全流程一站式、自动化、智能化的网点服务体系。
其中,“多”主要体现在多渠道、多产品,实现渠道、产品的全覆盖;“快”主要体现在快速、便利,能够多渠道、前后台协同,实现操作高效、便捷;“好”主要体现在精准营销,能做到千人千面,确保客户体验好;“省”就是网点布局比较合理,设备投放科学,人员配备高效,实现资金投入精准化。通过建设“多快好省”的智慧网点服务体系,实现线上标准化、便捷化、全功能的服务,以及线下网点体验化、营销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智慧网点是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物理网点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构建物理维度上的实体网点和信息维度上的数字网点协同运作,互联互通,全面感知、智能处理、虚实融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点管理新形态。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网点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数字化。构建与实体映射的数字化模型,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管控。二是在线化。对网点的人员设备、物理环境等资源进行改造,构筑一站式的智能协同平台,从而提升流程效率,决策效率和管理能力。三是智能化。虚拟网点与实体网点具备可感知,可预测能力,可进行前瞻性的判断、预警。
智慧风控就是要利用科技手段,精准识别风险,智能管控风险,主动化解风险,建立“事前全面感知、事中柔性控制、事后持续监测”的全流程智能风险防控体系,做到风险“可控、可管、可防”,为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保驾护航。
智慧网点通过技术重构,不仅改变了风险防范的手段,更改变了风险应对的模式与机制。一是在“机控”、“技控”上做“加法”,利用技术替代人工操作环节,使风控规则自动执行,提升风控效率和效果。二是在制度体系、流程控制、授权审核、岗位制约、监督上做“减法”,利用大数据驱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发挥技术助推风控的乘数效应,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的共享复用,全方位、多维度打造智慧风控生态场景。四是在解构、重塑传统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和风控策略体系上做“除法”,建立流程驱动、动态灵活的组织体系。
智慧网点和传统网点有什么区别?
1、传统网点。
从数据来看,传统网点的应用设备、系统分散,数据采集、上传到各业务条线的系统,形成了烟囱式的、孤立的业务系统,质量比较差,且横向不贯通;从模型来看,传统网点模型场景单一,本地固化,重复建设严重、 标准不一,协同管理难度大;从资源来看,传统网点资源是单元级、系统级,仅可见、可描述、可简单分析。网点应用设备的品牌、型号和协议不同,没有延展性,无法形成情景化、场景化的金融生态。
2、智慧网点。
从数据来看,智慧网点风控需要采集各类设备和机器数据汇聚到云端,实现互联、互通 互操作。从模型来看,智慧网点风控模型需要应用在云端,整体式架构和微服务架构协同。场所安全、客户行为、业务操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立体化、多样化的风险场景。从资源来看,智慧网点风控资源从单点、单个系统,到企业级、再到产业生态。不仅可监测描述发生了什么、故障诊断为什么会发生,而且可预测分析会怎样、决策该怎么办。如通过智能化设备的部署,实现对场景的全方位立体监测,掌握可能引致操作风险事件的各类信息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合智能设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与规律建构,从而实现操作风险事件的智能识别和预判。
一是数据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数据缺乏连通。数据质量差,数据横向不贯通;数据难以反映实际经营状况。目前数据类型单一,仅包含主营业务领域数据,需要持续引入外部可信数据来丰富数据的维度,构建和完善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升数据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是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面临挑战。过去,银行通常围绕部门级需求进行系统开发,形成了大量独立、分散、并行的烟囱式业务系统,在跨系统间取数、用数复杂,人工干预频繁,难以自动化,无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等问题。为打破内部壁垒、深化跨界合作,需要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打造全业务协同、全流程管控的自动化、智能化风控体系,加强事前预防并实时阻断风险的能力。
三是模型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有待提升。模型研发、使用方面缺乏协同联动,导致重复建模。模型精度不高,性能较差。模型运行提取预警信息过多、过频,无法及时有效核实风险信号。模型开发和迭代速度慢,无法保证模型匹配不断变化的风险形势。需要加强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做好模型的风险识别和管理。
四是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随着数字化纵深发展,各类敏感数据在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和销毁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外数据安全事件频发,用户隐私及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风险及法律合规风险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运用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多方安全等技术,在保证用户隐私数据安全合规的同时,有效降低业务风险。
五是风险的跨界传染增加。金融科技的运用使银行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多样化服务,跨界混业的现象更加明显,使风险的跨界传染提升,风险积累的排查难度更大。
六是技术成熟度的风险,金融科技所涉及的新技术都在快速迭代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存在技术不完善、技术风险评估不充分、人员技术储备不足等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针对银行网点的操作风险,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风险防控技术,在人员管理、流程控制、资源管理等方面,建立全场景、立体化智慧网点风控体系,全面提升身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人员管理方面。利用视频实时分析、智能感应等技术,监测网点人员可能出现的违规离岗、代客办理、三方驻点、加钞间行为异常等业务环节监测,防范人员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流程控制方面。针对新型业务模式和渠道场景,如在大学校园、企业园区搭建5G营销环境,运用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进行客户身份认证和业务授权管理,保证业务授权流程合规,全程可追溯, 确保业务流程执行合规,实现客户在哪里,银行就到哪里,真正做到银行无处不在。
三是重点区域的监测方面。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对营业场所安全,机房金库进行监测,对设备的异常及时进行告警。对管库员虚假轮岗、非法进入库区、岗位制约管控进行动态监测,防范管库人员可能导致的误操作及各种风险案件。
四是突发事件告警方面。与公安、消防、医院后台系统进行数据连通,对突发情况智能告警。对外部事件和重点设备管理,如对易燃易爆资产进行实时监控。对系统失灵,系统漏洞等,建立多层级预警机制,确保可能发生的风险得到及时处置。
撰稿人:梁丹辉
责任编辑:傅泽天
来源:TGES2021(第十七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内控、合规、审计与操作风险管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