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洪洋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保监会资产证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风险50人论坛成员,中华联合保险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对保险公司而言,我们的监管体系是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这个体系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体系是比较类似的,即与巴塞尔协议的监管体系相似。就市场风险而言,定量分析属于第一支柱,其中也包括市场风险。我们的限额体系主要以量化为主,但是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也与定量分析相关。因为对保险公司来说,它的业务特别复杂,投资端它既像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同时它又能够从事投行业务,此外它还要考虑负债端。
根据监管规定,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权益价格、房地产价格、汇率等不利变动,导致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资产负债管理,因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要考虑资产,还要考虑负债。银行的负债比较简单,可能就是一些存款、理财和CD等等,但保险公司的负债非常复杂。大家都知道一个保险合同,不管是年金、万能险还是分红险看起来都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一个保险公司的风险容忍度体系,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广。但是从监管来说,或者从真正实际操作来说,一个公司设置风险容忍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公司存活下去健康发展,当然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责任,即保护客户、保护资产等等。因此在风险限额、风险管理体系里面,存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一)风险偏好体系的影响因素
风险偏好体系受到多维度因素的影响,包括流动性、ALM、盈利、偿付能力、合规、声誉等等。对于流动性,如果银行流动性操作不好,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最近其实有一些公司,因为包商事件的发酵,流动性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导致了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出面进行解决。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在制定风险限额体系时,不仅仅要考虑资产方,还要考虑负债方,因为保险现在基本上什么都能投,从股权、债权到衍生产品是全面放开的,只是要求的信用等级会相对高一点,比如我们投资债券,可能法律上就要求评级达到AA及以上。
制定风险偏好体系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混合使用等。各种方法也有自身优势,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制定一套决策体系,自上而下进行传达,为每个部门、每个条线制定发展战略。自下而上方法则正好相反,从下至上进行汇总,根据各部门业务计划对资本的消耗和对公司的贡献向上汇总。但自下而上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纷繁复杂。在实践操作中基本上都是两种方法混合使用,但是主要是从上往下推,因为从下往上推,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整个思想体系方法下位者掌握不好,所以从上往下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方式。
(二)风险偏好体系的三个层面
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偏好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风险偏好,第二是风险容忍度,第三是风险限额,它们三者是一个层级关系。风险偏好说明了公司在盈利及增长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它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战略层面。在这之下,我们才会谈风险容忍度,它是针对具体风险的接受程度。第三个层面就是根据一二往下推的风险限额,在风险容忍度的范围内,不同业务类别,不同业务单元承受的风险的上限。对不同公司而言,风险偏好体系也各不相同,但是整体来说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是公司针对风险类型和业务条线风险暴露的容忍程度。这个设计起来的话,其实用到的方式是非常多的,包括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等。
(三)风险偏好体系的定性和定量陈述
具体到一个公司而言,公司的核心经营层,即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需要决定公司的风险偏好是什么,必须确定公司是稳健发展还是激进发展,是一个资产驱动型的保险公司,还是一个负债驱动型的保险公司或者是两个混合驱动的保险公司,不同的发展思路决定了公司走的路不同。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安邦保险,大家都知道安邦是一家资产驱动型的保险公司,它通过资产推动业务发展,所以它发展地很快,但是现在却被银保监会接管了。因此,一家公司发展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结果。安邦走到今天这个结局,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明天系的好几家保险公司也是如此,他们在制定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的时候,就非常激进和粗犷,就是业务决定一切,发展决定一切,所以他们今天面临的局面应该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而像我们中华联合保险这种国企,风险偏好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即实行稳健的风险偏好,防范重大风险等等。这是定性的描述,还有定量的描述,我们将偿付能力设定为在发生十年一遇风险事件的情况下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既定的目标,这是集团的偿付能力,对于子公司,产险、寿险,也会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保证公司能生存下来同时有发展的一个前提。因为银保监会也有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到一定标准,就会限制业务开展。例如,偿付能力不足120%,非标投资、信托投资或者是股权投资等等就会受到影响。第二个是盈利的问题,一个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发展,如果公司没有盈利,那么是没法长期生存下去的。流动性对保险公司来说,不像银行和券商要求这么高,但也不是没有这种风险,因为监管不会及时介入,因此公司仍然存在发生流动性问题的风险。
(四)风险限额的设定
如果假设我们的偿付能力要达到200%,根据公司发展预测的盈利加上现有的资本金,可以得到一个分子,然后根据最低资本要求,就可以大致计算出风险限额,当然也要将业务发展考虑进去,因为保险公司对于三年规划五年规划,都是有明确的要求的,然后再把这个分解下去,根据一定的标准,我们就可以把它分解成为市场风险的风险限额,保险风险的风险限额和信用风险的风险限额等,然后再通过各种情景模拟、业务发展战略配置规划等等,对风险限额进行细分。例如可以分为利率风险的风险限额、权益风险的风险限额等,每个业务都会设定一个最高的风险限额。这是通过偿付能力设定风险限额。
从利润的角度,设定各类投资资产的风险限额时,其实也会考虑到偿付能力。我们在做大类资产配置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还有非标产品,它们配置的上限是多少?设定的风险限额是多少?例如,固收类产品我们要考虑它对公司的贡献是多少,同时还必须考虑它的久期,此外还要考虑历史的经验,即波动率和VAR值等。权益类产品其实相对简单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投资的主要都是一些股票和基金。对于非标产品,我们保险公司可以投信托,可以投资管产品,可以投ABS等等,这类产品相对来说控制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规模和资产质量进行设定,即根据银行的五级分类,或者是保险公司的五级分类,规定不同种类投资规模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此外,我们也会考虑到一些极端的情形,因为在目前的金融市场里,风险是越来越大的,风险控制也是越来越困难的。风险限额的设置还跟会计准则有关,保险公司现在的会计准则是IAS39,但是新的会计准则是IFRS9,这两种会计准则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是两套准则都在做,所以在制定风险限额的时候,需要明确是在哪个准则下的。
(五)敏感性指标、集中度指标和止损
除了风险限额指标以外,我们还有一些敏感性指标。这些敏感性指标既是监测指标也是监控指标,即这些敏感性指标达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集中度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标。前两年,房地产相关的非标产品我们做的比较多,因为非标产品里面房地产的收益是最高的。虽然房地产收益最高,但是受监管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所以这一类业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我们对这个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地区和交易对手也进行了明确的集中度的规定。
对于止损这一问题,各个公司管理可能是不太一样的。很多公司尤其是以业务导向为主的公司,它一般不太愿意止损。但是止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伯恩斯坦或者霍华德对于风险的理解,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过高,没有安全边际,这就是风险,其实我认为也的确如此。因为一个资产不管是做非标还是标准的,只要价格足够低,安全边际就相对高,风险就非常小。在这种情况下,业务人员进行交易的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购买的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股票或者组合,但买入价格太高了,这对我们来说一样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所以,整体上来说,止损一定要做。如果止损不做,再加上头寸不控制,会把一个公司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以上是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偏好体系和限额体系的介绍,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我们通过方方面面的控制,使得我们的业务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其中,活下去是最根本的,只有活下去才能发展,这是我对风控的一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