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郑昕

郑昕

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专家,毕业于浙江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在工商银行浙江分行长期从事国际业务工作,历任工商银行浦江支行行长、工商银行金华分行副行长、工商银行总行网络融资中心副总经理。

          

论文
 
 

2020,在线信贷演进模式国际比较及展望——金融科技公司的角色演进研究,《现代金融导刊》第09期。

2016,点击间的智慧 弹指间的金融,《中国城市金融》第10期。

2012,对我国现有信贷市场格局下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贷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论证,《投资与合作》第07期。

交流成果
2019年
数字信贷模式演变与展望
精选视频
来源:2019TGES 高级研讨会四 在线信贷与风险管理
2018年
变与不变——P2P爆雷背景下对网络融资风控逻辑的思考
精选视频
来源:2018(第十四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专题二 零售普惠金融与风险管理

          

论文
 
 

2020,在线信贷演进模式国际比较及展望——金融科技公司的角色演进研究,《现代金融导刊》第09期。

2016,点击间的智慧 弹指间的金融,《中国城市金融》第10期。

2012,对我国现有信贷市场格局下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贷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论证,《投资与合作》第07期。

交流成果
2019年
数字信贷模式演变与展望
精选视频
来源:2019TGES 高级研讨会四 在线信贷与风险管理
2018年
变与不变——P2P爆雷背景下对网络融资风控逻辑的思考
精选视频
来源:2018(第十四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专题二 零售普惠金融与风险管理

一、变与不变——P2P爆雷背景下对网络融资风控逻辑的思考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转型

      1、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公司转型之路

      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方向可以概括为:互联网金融“闭幕”,金融科技登场。这是一个从上半场进入下半场的过程。上半场更多是开放、平等、共享,体现的是互联网精神;下半场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数据的变化,用6个字来形容,就是“数据、智能、精准”。因为数据,我们变得更智能,因为智能,我们变得更精准。下半场带来的不仅是互联网技术,而是“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所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腾讯金融都在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输出自己的技术,为金融机构服务。

      2、“数据+场景”——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之路

      “数据+场景”是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之路。场景应用是有边界的,靠一个场景打遍天下是不现实的,因此银行需要互联网企业的帮助,在每个场景下做子模型。

      3、互联网金融的“变”与“不变”

      互联网金融的“变”体现为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两个方向支撑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不变”体现为风控是基础。

(二)网络融资风控逻辑的思考

      1、金融科技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风控手段

      银行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展开金融科技的应用,提升大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分析能力,同时全面夯实风控基础。包括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运用。

      2、“物联网+区块链”实现大宗商品精准物控

      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物联网利用传感技术、导航技术、定位技术、智能仓单技术等方式让物流环节可视化。

      3、大数据技术支持小微信用风险控制

      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控制风险已经成为业内透视小微信用,防控小微融资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践运用中呈现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场景切入、数据支撑。要切入小微客户生产经营的各类场景,挖掘场景底层数据资源,构建覆盖小微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二是小额化、零售化。相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贷款金额与风险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小额化”、“零售化”更能够降低单户融资风险,切合普惠金融的本质。三是线上和线下结合。

      来源:《风险管理》杂志2019年第1期

 

二、拥抱新金融——科技赋能与信贷转型

(一)金融科技1.0时代

      1、线上化获客,流量时代来临

      金融科技1.0时代基于“开放、共享、平等”的互联网精神,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进行线上撮合,未聚焦风险识别、风险计量与风险控制。

      2、热潮褪去,互金行业持续洗牌

      金融科技1.0时代其实是一个线下业务线上化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互联网的便利化已充分显现,但大数据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控制规则过于简单致使一些在线融资平台风险加速累积,风险控制数据同质化,数据孤岛现象仍然严重,纯线上融资平台不良率居高不下,风险控制成为集体谎言。

(二)金融科技2.0时代

      金融科技2.0时代从“攫取流量”逐步转到以风险控制为基础。金融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滞后性,仅追求效率而牺牲风险把控,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再单纯追求“流量至上、效率为先”,而是回归本质,追求“融资效率”与“风险本质”的平衡,不盲目追求流量,夯实风险控制基础,追求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此时的银行与互金公司各有优势,互联网巨头基本有独特的强场景领域,有独特的数据优势,而老牌银行长期积累的风控优势也开始厚积薄发。

(三)金融科技3.0时代

      金融科技3.0时代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对峙已经结束,具有相同风险本质的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此时双方秉承开放共赢的态度,打破数据孤岛的羁绊金融科技公司发挥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输出科技服务。金融机构加速和互联网融合,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在保证风控的情况下,数据驱动,不断下沉客户准入标准,扩大金融服务群体。互金公司和银行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两者并非“对抗-颠覆”,而是“竞争-合作”关系。金融科技企业逐步从商业模式创新走向“数据驱动、技术迭代发展”之路。

(四)工商银行数字普惠实践

      在注重在线风险判断的同时,工商银行积极发挥线下传统优势,注重线上线下融合。线上进行场景对接、统一获客和数据分析,线下进行市场营销、产品宣传及客户服务,为线上产品提供落地支持。

(五)科技金融发展展望与应用

      未来科技金融发展最看好的方向是5G时代来临所可能带来的“物联网”蓬勃发展,物联网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依托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换。5G时代“低时延、大宽带”批量化收集数据,降低数据收集成本,为物联网带来机会。

      未来金融科技将助力做深做透产业链金融。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信息真实不可篡改,打造可多级流转、可自由拆分的“数字信用凭据”,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授信向上游的转移。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动态掌握物流信息,形成业务闭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从而实现更好的风险防控。

 

三、在线信贷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前沿探索——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展望

(一)全球视角下金融科技公司的角色演进

      1、科技赋能金融之路

      科技赋能金融之路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萌发提供了土壤。

      2、弱场景金融——P2P

      金融科技公司最为典型的业态就是P2P。2005年在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P2P平台Zopa。在美国2006年Prosper成立,2007年LendingClub也随之成立。中国自2011年以来,累计成立的P2P平台超过了6000家。中美的P2P平台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美国的P2P公司也遍历风波,最终转型。LendingClub在2016年由于2200万美元的违规贷款,造成信任崩塌,引发投资者担忧。这次事件其实是由LendingClub裂变式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内部管理问题所导致的。2017年第一季度放款量同比下跌超二成,2018年亏损达近1.5亿美元,2019年亏损超千万美元。

      3、强场景金融

      以上提到的P2P贷款属于弱场景金融,除此之外也存在着强场景金融。国内很多互联网巨头就利用自身的场景生态,逐步形成“做大平台、攫取流量、构筑生态、场景金融”的业务模式,走出了一条特点鲜明的金融科技道路。国外在强场景金融方面的发展体现在跨境电商领域。2011年推出的AmazonLending,向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的Amazon平台受邀商户提供贷款服务。2019年在美国与高盛银行合作,为受邀商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中国与富友保理合作,为在美国站点开店的受邀中国商户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更多体现了Amazon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特质。供应链金融最早是从国外引进的,但现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参与者既有专门的金融科技公司,如中航信、中企云链,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等。

      4、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融合共赢

      比较特别的是,近两年来,国际国内都发生了金融科技公司的转型,更多体现出“去金融化”的趋势。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风险,金融科技是用技术、数据能力去助力金融创新,服务普通消费者和普通商户,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金融机构全面升级。

      5、金融科技公司的演进路线

      信息科技公司除了以强场景、弱场景来划分之外,还可以区分为偏重Finance的金融型金融科技公司和偏重Tech的科技型金融科技公司。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欧美地区,前者服务成本高,营销费用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后者虽然规模不大,但基本能够获得盈利。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探索与实践

      1、银行业务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探索之路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电子化,21世纪初的网络化、移动化,2016年以后数字化、服务场景化三个阶段。同时,商业银行也积极求变,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将银行海量的客户数据、完善的风控模型与先进的金融科技相结合,借助科技手段提高自身在线信贷业务的水平。

      2、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普惠业务

      国有银行金融科技之路的主要特点是(1)深挖行内存量数据,主动授信;(2)注重与数据公司合作,从外部获客;(3)深耕自有平台数据,利用场景获客。

(三)后疫情时代的在线信贷业务思考

      1、疫情带来阵痛以及中美摩擦产生危机

      2、在线信贷业务发展的机遇

      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零售、在线医疗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优势,线上融资远程、高效的业务模式逐步得到了市场认可,疫情封闭期间形成的习惯在疫情之后继续固化,线上的各类操作也将迎来它们的春天。

      3、科技金融正当时——5G助力

      将来5G与区块链技术结合使用,能够实现数据传输低延时、大容量,加上计算机算力的提高和节点记账的边际成本降低,使得降低区块链的建设成本,区块链的发展或迎来机遇。

      来源:2020TGES系列论坛-07:投资银行业务、私募投资与风险管理——郑昕《在线信贷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前沿探索——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