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程建

程建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系统重要性银行管理处处长,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巴塞尔协议实施、模型验证管理工作,并负责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达标、恢复与处置计划编制和更新等工作。
论文
 
 

2009,信用评级体系的定量验证研究出处,《经济问题》 第1期

2008,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校准度检验研究出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第8期

2008,美国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项目管理经验及其启示出处,《现代商业银行导刊》第7期

2007,信用评分系统的建模及其验证研究出处,《国际金融研究》第6期

2007,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融资约束还是代理成本?,《财经研究》第2期

2006,不同成长机会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关系研究出处,《当代经济科学》第2期

2005,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协整分析出处,《经济科学》 第5期

交流成果
2023年
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践与思考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3年 年度论坛 【TGES前沿讲座】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
 
 

2009,信用评级体系的定量验证研究出处,《经济问题》 第1期

2008,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校准度检验研究出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第8期

2008,美国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项目管理经验及其启示出处,《现代商业银行导刊》第7期

2007,信用评分系统的建模及其验证研究出处,《国际金融研究》第6期

2007,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融资约束还是代理成本?,《财经研究》第2期

2006,不同成长机会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关系研究出处,《当代经济科学》第2期

2005,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协整分析出处,《经济科学》 第5期

交流成果
2023年
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践与思考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3年 年度论坛 【TGES前沿讲座】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于信用风险内评法的几点思考

(一)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和资本充足率内涵的扩展

      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的范围、计算的规则和内涵、比率都进行了扩充。包括比率对资本的要求、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规则都引入了很多监管的考虑,或者说是对风险管控的要求。比如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包括逆周期的资本缓冲、留存资本缓冲,都是一些最新的变化。这背后也是业界的一些实践和经验教训,也是在损失惨重或者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出问题了之后,监管也是在不停地调整这些资本约束的指标。

(二)内评法下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

      内评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本的计算,第一步是分类,基本上是对客户或产品按照风险暴露的水平作一个大致的分类。第二步就是对每一类都会有一个监管的参数和规则的设定,在这里银行更多的是做客户评级和债券评级两大参数。算完参数之后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风险缓释的处理,主要是抵质押。比如说我们有一些用保证金和国债抵押,它的权重可能需要被适当地替换。经过上述处理之后我们最终通过公式得到风险加权资产,EAD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主要就是通过PD和LGD来计算K。实际上巴塞尔的信用风险计量规则背后是有一个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就叫渐进性单风险因子模型。从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的分类来看,里面每一个风险暴露它都有自己的计量规则。这些规则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参数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一个重要的输入参数就是PD,计算资本还需要加入LGD。

(三)关于内评法应用的思考

      第一,内评法计量规则存在差异性。非零售信用风险暴露,包括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是从客户维度去分类的;零售信用风险暴露,主要是从产品维度进行分类的,因为它主要包括了住房、合格循环和其他零售。所以这两者在内评法规则的内部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对于零售来说,在当时要实现对客户的风险计量和评级,可能技术和成本上都不支持。

      第二,相关性系数的校准。巴塞尔ASFR模型的假设就是分散化、流动性和相关性。分散化和集中度并不是表面看上去“三分天下”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动态的结果的影响的问题。流动性在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专门提出了一个框架。但是相关性其实在巴塞尔协议Ⅲ里也没有做太多的调整,主要的调整就是针对金融机构,将其相关系数扩大了1.25倍,其他的还是沿用巴Ⅱ的框架。

      第三,亲周期的问题。银行主要是PIT(Point In Time,即点违约率),这是银行经营管理上所需要的;但是监管是TTC(Through-The-Cycle,跨周期违约率)。这两者之间在资本高级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两者之间的一个权衡。

      第四,金融科技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个是流程。当前的管控流程和大数据的模型是有一些相互作用的,也需要银行去对二者进行协调。另外金融科技既会对既有的流程进行冲击,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风险——因为系统或者算法的应用所产生的模型风险,这可能也是未来防控的重点。最后还有一个能源问题。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NO.1:信用分析和评级技术发展与应用——程建《关于信用风险内评法的几点思考》

 

二、资本充足与损失分担的问题探讨

(一)资本如何约束风险

      从趋势上来看,风险导向和损失吸收正在成为资本约束银行风险的“两把刷子”。银行内部需要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将资本规划和风险变化挂钩,使得资本管理更具有前瞻性,从而把好风险“入口”。高资本充足并不意味着银行实际风险水平较低,还要看资本的质量,实际就是吸收损失的效果。目前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框架已基本制定完毕,高比例要求是基本趋势。吸损比例的提升和范围的扩大会倒逼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关注风险承担活动,避免风险计量与管理“两张皮”,从而进一步抑制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

(二)资本如何吸收损失

      资本损失吸收与资本的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受求偿顺序影响。在吸收损失能力上,通常核心一级资本优于其他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优于二级资本。各类资本及债务工具在实际吸收损失时,受法律法规、审批流程等的影响。2015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总损失吸收能力标准,在8%的资本最低要求之外,额外提出了8-10%的额外要求,除可用合格监管资本工具来补充外,还可使用自救债及行业基金等资金来补充,以进一步提升处置时的损失吸收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的损失分担,减少处置带来的系统性冲击。包商银行被接管之后,银行机构的信用分层开始出现,外源式补充难度开始上升,风险定价将会逐步发挥作用。从长期上看,有助于推动国内银行业进一步开展资本工具创新,优化资本结构,以充分考虑吸损能力与经营回报要求的平衡问题。

(三)资本吸损如何影响金融体系稳定

      银行业的资本变化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历史数据看,银行业经营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容易引发经济过度波动。人民银行在2016年推出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这是一个逆周期工具,它将GDP增速与目标CPI挂钩,来判断逆周期资本附加要求。推出这一体系的目的在于,鼓励银行在经济繁荣时多留存资本。在经济衰退时,多留存的资本可以吸收额外的损失来使银行的放贷 能力不会大幅收缩。要进一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投资机构,分散化解国内银行体系风险积聚,一方面对国内银行业的经营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对我国的风险处置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前者的挑战在于,要让投资者接受资本工具减记或转股条款,就要给出市场对价,核心就是自身的风险水平和管理能力,在这方面,国内银行业还要经受更多的历练。后者的挑战在于,要具备真正法制化、市场化的风险处置能力。一方面,有关处置的法律规定很多还是空白,对资本工具的发行、损失触发条件等操作要求更缺乏具体的指引,难 以对市场主体形成透明的规则预期。

      来源:《风险管理》杂志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