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田继敏

田继敏

中国农业银行青海分行行长,政协第十二届青海省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正高级经济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香港分行副总经理、总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及总经理。长期从事国际业务、信贷管理、风险管理相关工作。

         

图书
 

1999,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布局建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0期。

2013,历史模拟法应用要点分析,《中国金融》第8期。

2011,稳步推进巴塞尔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实施,《金融会计》第5期。

2019,夯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6期。

2011,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有关思考,《农村金融研究》第3期。

2013,PD模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方法,《中国金融》第17期。

2017,筑牢IT风险第二道防线 保障银行信息科技安全,《金融电子化》第8期。

2016,矩阵式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的借鉴与启发,《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16,提高高级方法实施质量,更好实现服务“三农” ,《金融电子化》第6期。

 

         

图书
 

1999,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布局建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0期。

2013,历史模拟法应用要点分析,《中国金融》第8期。

2011,稳步推进巴塞尔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实施,《金融会计》第5期。

2019,夯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6期。

2011,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有关思考,《农村金融研究》第3期。

2013,PD模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方法,《中国金融》第17期。

2017,筑牢IT风险第二道防线 保障银行信息科技安全,《金融电子化》第8期。

2016,矩阵式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的借鉴与启发,《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16,提高高级方法实施质量,更好实现服务“三农” ,《金融电子化》第6期。

 

一、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的分析

      田继敏先生在《夯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2019)中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风险是实体经济失衡的镜像反映,金融供给的结构性缺陷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要从制度层面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

(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的本质

      风险管理是基于历史数据、已发生事件、现状信息等来处理新出现的问题或尚未发生的事情,其本质是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合理平衡好风险与收益。存在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建立一套标准来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判断会不会出风险、什么时候出风险、出风险有多大、是否在可承担范围内。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只有练就风险计量的过硬专业本领,真正对金融风险点、风险源和风险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应对风险时有备而战、转危为机。否则,随时都有迷失方向、进退失据的危险,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正确理解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自金融业诞生起,风险就相生相伴、无处不在。目前,国内外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并无统一定义。简单从狭义的损失侧理解,金融风险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等在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指风险从一个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极为脆弱的可能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金融体系全部或部分受损时引发的大范围金融服务失效并且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冲击的风险”。 

(三)深刻认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前金融业主体矛盾表现为“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之间的矛盾”,金融体系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有所不足,也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一是金融供给市场结构不平衡,过度依赖于银行体系。二是传统银行产品不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各类理财产品、资管计划迅速膨胀,有相当部分业务风险直接或间接由银行承担,可以说银行体系仍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三是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到位,利率决定过程中仍然存在垄断性因素,扭曲了风险溢价,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四是金融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体系自身以及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过度创新、监管套利、资金错配、加杠杆、多层嵌套等加大金融体系脆弱性;监管协调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风险治理架构、制度安排和激励约束机制仍有缺漏,过度趋利引发市场乱象。

      来源:2019,夯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06期)

 

二、对保障银行信息科技安全三道防线的分析

      在文章《分析我国绿色信贷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商业银行为例》(2019)中,他认为农业银行将IT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部承担IT风险第二道防线的牵头管理职责,通过不断完善IT风险治理架构,优化IT风险管理流程和工具,持续加强重点领域的IT风险管控。第一道防线的信息科技部门是实施IT风险管理的直接主体,承担主要的IT风险管理职责;业务部门承担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和IT外包管理等相关职责。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理部门将IT风险管理嵌入到日常的信息科技活动中,开展IT风险评估、检测、报告和计量等工作。第三道防线的内审部门对一、二道防线的履行情况开展审计。第二道防线职能定位: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商业银行需要一个特定部门负责IT风险管理,负责制订IT风险管理策略、实施风险评估、跟踪整改、监控信息安全威胁等。农业银行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履行上述职责,核心是发挥“监督”、“制约”、“协调”作用,督促科技部门有效履职,避免IT风险在信息科技部门“内部消化”,不代替第一道防线直接的IT风险管理职责。

      来源:2017,牢筑IT风险第二道防线保障银行信息科技安全,《金融电子化》(2017年08期)

 

三、对PD模型开放的分析

      在文章《PD模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方法》(2013)中,他认为,纯粹从统计技术方法上讲,PD模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参数方法的模型。顾名思义,这类模型一般具有固定的函数表达式,需要估计表达式中的参数。如,Z-score模型表现为线性函数形式,Logit/Probit等模型表现为非线性函数形式。该类模型的优点是方法直观、规则易于理解,有利于被银行业务人员接受;缺点是模型变量需要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另一类是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非参数技术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非参数方法的优点包括无需假设变量的统计分布、模型结果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等;缺点包括计算较为复杂、在理论上属于黑箱难以被解释、在银行实务操作中较难广泛应用等。在实际应用中,国内商业银行建立PD模型的主流方法是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的优点是数学理论基础坚实、方法成熟,模型输出结果能够直接解释为违约概率。目前市场上的常用统计软件均能进行处理,复杂程度适中,应用方便。总体来看,目前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logistic回归模型是较为适用、实用的PD模型方法。

      来源:2013,PD模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方法,《中国金融》(2013年17期)

 

四、对矩阵式管理的分析

      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强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当继续研究、

      论证实施矩阵式管理配套的相关改革路径。一是进一步强化总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意图的传导与执行。通过风险偏好、风险限额、经济资本计量和绩效考核等制度工具,传导总行管理意图,并对分支行执行总行相关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对执行不力的加强督导问责。二是应当强化总行前台部门分析市场、研究客户的功能。目前,银行的客户群基本上是从下而上推荐来的,难免出现道德风险。上级管理行客户部门应研究全国性大客户在各分行的业务情况,如有没有开户,存款多少,贷款多少,交叉营销的其他业务有多少,等等。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自上而下地对经营行下达营销任务。三是可借鉴 GE 九盒矩阵法来改进对分行的绩效评价。即从市场吸引力和业务自身实力两个维度出发,设置有关指标,而不是仅从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两个维度评价,把长期可持续发展放到业务经营的首位。四是信贷、风险等中台部门要贴近市场,做到规则清晰。五是推行信贷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按照矩阵式管理的理念,对现有信贷和运营管理体系进行重构,在信贷管理方面,通过建设信贷审批中心、放款中心、监测中心等集中作业单元,把分散在各经营行的审批权限和管理职能予以集中 ;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集中授权和集中作业,集中审核和监管柜面业务,集中保管、调拨和配送重要空白凭证等,进一步提升业务集中处理能力。

      来源:2019,矩阵式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的借鉴与启发,《当代金融家》(2016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