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央重要文件有关银行业发展的要求主要可分为四部分。首先是今年四月份提出的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里提出了一个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这里增量信息是大中小合理分工怎么落实?其次,另一个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提出要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换言之,从决策层的角度看来,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服务,无论是结构还是融资需求来讲,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全适应的程度。再次是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当中提到两点建议,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最后是十一月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提到的两个关键的制度变化,一个是明确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不得跨区域经营,这个可能是一种限制性更明确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里也明确提出了差异化的监管制度,未来的监管指标设置在这一块恐怕会有进一步的分层。
就“十三五”时期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评估而言,银行业坚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资产盲目扩张势头得到根本扭转。这块银保监会有数据,即近年来银行业的信贷资产的增速在不断攀升,债券投资的增速远远高于总资产的增速,即信贷资产的占比在提高。第二就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向得到了明显提升,这块突出的体现在民营小微制造业等等这些个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在提升。第三就是公司治理的监管制度在不断完善,当然我们也提出来离真正的“形神兼备”还有不小的差距。实际上“十三五”时期一些高风险金融机构出了问题归根溯源,或多或少都源于公司治理监管制度不到位,自身存在缺陷。第四就是银行业的资本补充压力在突显。最后,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退出环节仍存关键短板。
首先,十四五期间 经济增速趋势性下行拉低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增长中枢将进一步下调,年均增速降至5%-5.5%之间。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业净息差收窄,挤压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空间。最后,十四五时期我国境内外金融风险态势依旧点多面广、复杂关联,尤其要警惕银行业不良资产快速反弹的压力。
第一个关键举措是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一方面,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疏通双循环堵点;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三农”、小微、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第二个关键举措是推动银行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一方面,以差异化监管措施落地为抓手,推动银行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银行业务结构零售转型,稳慎布局消费金融,服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第三个关键举措是发展绿色金融,支撑绿色发展。习总书记宣布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如期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在“十四五”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新进展。
第四个关键举措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中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是最后一个关键举措。
“十四五”时期,要多措并举构建可持续的银行业资本补充机制,使银行业通过“减费降息”让利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高服务新发展格局质效。一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银行业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相对稳定,净息差稳步、小幅收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维持银行业适当的利润规模,夯实内源资本补充基础。二是引导主要、控股股东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适当下调回报预期和分红要求,增加利润留存,增厚核心一级资本的安全垫。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完善银行资本补充政策体系。四是简化审核程序,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取消“一行一债”等限制,引入类似“储架发行”的制度安排,以更灵活的发行安排提高资本补充效率。五是有序拓宽资本补充工具投资者范围。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一是增强资本管理水平,做好资本规划,努力实现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动态匹配平衡;二是优化盈利能力,夯实内外源资本补充基础。把握政策窗口,拓宽自身资本补充渠道;三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稳步推进低资本占用的零售业务转型,拓展零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提高单位资本消耗产出效率,最大限度缓解资本压力。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6:宏观与行业风险分析《十四五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演讲文稿整理
监管目标与监管实践脱节,宏观目标形同虚设
过去几十年的监管实践中,金融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单个机构稳健状况的关注,微观实体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等同于金融稳定。
单个金融机构负外部性导致“公地悲剧”
传统的监管实践忽视了原有监管目标中的宏观或系统性因素,导致基于宏观的监管目标与基于微观的监管实践之间的巨大偏差。这种偏差要求我们修正原有的微观审慎监管框架,拓展监管视野,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保证金融服务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基本平衡,既要避免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的波动引起实体经济的动荡,也要防范实体经济对信用和信贷需求的变化对金融业构成剧烈冲击。但必须注意不要无限扩大宏观审慎监管的边界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阶段,适当收紧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熨平信用周期就有利于保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平稳增长,从而增加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的可持续性。再如,在经济下行阶段,稳定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信用供给目标就可能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相冲突。此时,如果监管者只是关注单个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就很可能导致信用紧缩,从而客观上加剧实体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利用在繁荣时期储备的资本维持信用的平稳供给。
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
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就要求在经济上升通道中稳定信用供给的数量和成本,而在下行通道时,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整监管资本来保证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借贷不过分缩减。
以资本要求为中心的监管工具可以成为完善监管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本是联系风险与资产的枢纽,以资本为基础进行杠杆化操作,实现金融资源的跨期和跨境配置是金融业区别于实体经济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资本监管历史悠久,监管者有丰富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传统资本监管的修正,完全可能实现宏观审慎目标。
路径包括:动态拨备;系统性附加资本;监管资本评估制度(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SCAP)
对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要有清晰认识,避免“跟风式”改革。
提高金融监管政策工具的宏观取向,将宏观目标嵌入微观监管措施。
加强宏观经济部门与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宏观金融监控指标。
来源:《风险管理》第10辑(总) 2010年 综合第6辑《宏观审慎监管:原因、边界与实现途径》演讲文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