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数据,2016年末剔除交叉持有的资产管理规模共60万亿,其中银行理财超过一半。截至2018年末,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中银行理财规模达32万亿元,占比26%,而在这个统计中,有许多交叉统计的项目,将这些项目排除后,银行理财占比应当能接近一半,所以整个的银行理财在中国的资管行业里面占比是非常高的。
商业银行理财特征之一:行业集中度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较快;
商业银行理财特征之二:暗藏保本承诺,赚取资产负债利差;
商业银行理财特征之三:擅长信用类资产投资,固定收益领域优势显现;
商业银行理财特征之四:依赖母行销售渠道,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传统银行理财存在的问题:存在资金池化运作、影子银行、刚性兑付和多层嵌套。
资管新规的出台将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机构完全置于统一监管框架内,提出银行理财要回归代客本源。资管新规的核心规定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禁止资金池业务;
第二,打破刚性兑付;
第三,规范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
第四,消除多层嵌套并限制通道业务;
第五,明确非标资产;
第六,规范产品体系。
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转型也提出了许多要求,包括销售能力、产品能力、投研能力等。
理财子公司的转型需要组织架构转型、经营模式转型和产品运作模式的转型。目前已经成立的五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致力于构建全市场配置资金、全业务链创造价值的大资管业务体系;建信理财立足大港澳地区,实现母子、内部以及资管生态圈三个协同;中银理财具备全球化视野,打造数字化理财平台;农银理财致力于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有效服务农业银行集团;交银理财深化集团业务协同,打造最佳财富管理银行。所以对于银行,首要的目标还是要服务于母行的客户,成为母行金融业务服务的一个延伸。
理财子公司应打造全新的“三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全类型风险管理、全周期风险管理和全流程风险管理。要提升专业化风控能力,向独立资管风控体系转型。理财子公司业务转型已经无法单纯依靠信用风险管理支撑,亟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建立多层决策体系,兼顾风险管理的审慎与效率。理财子公司董事会对理财业务的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下设风险决策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理财子公司高级管理层对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和业务风险进行严格管控,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高级管理层负责和报告工作。风险管理部门行使风险管理职能,独立监测、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向高级管理层汇报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和突发状况。
风险管控的流程从董事会的决策委员会开始,到公司专业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计划,产品开发部开始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部门制定发售计划,风控研究部提出市场观点和投资建议,最后到从投资部门发出投资指令。在整个流程中,风险管理嵌入到每一个环节中。
理财子公司的科技工具主要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
从应用上分类,可以分成智能投资研究、智能营销、智能风险控制和智能运营。
来源:《风险管理》杂志2020年第3期。
新冠疫情使得全球经济衰退,中国是少有的经济保持正增长的国家,为应对疫情,各国央行采取印钞、放水等举措,金融市场出现了熔断等一系列动荡。其次,人口老龄化、央行放水、科技进步以及长期经济的停滞造成如今低利率,乃至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情况,这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知的。此外是金融防风险。原定2020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7月底时央行统一将过渡期延长一年。最后是中美对抗。中美先后进行贸易战、科技战,未来可能还会有金融战,这样的对抗局面可能不以美国大选的变化而变化,只会在方式方法上略有调整。以上四点便是银行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2018年4月27日,我国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随后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同年9月与10月发布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资管新规。今年5月与9月发布了保险业的资管新规,7月资管新规的最后一项《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也正式颁布执行。2020年 7月31日,央行正式宣布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从2018年4月资管新规的颁布,到如今进入关键阶段,老产品有序压价,新产品逐步放量,预计到明年老产品全部完成压价,新产品开始大规模发展。
资管新规对资管行业的各个机构带来了不同影响。其中对银行资管的冲击是最大的,其将进行业务模式的重塑,追求公募基金+信托+投行牌照。对于信托业,通道类业务受限,最近可能对融资类信托出台新的监管政策。保险资管相对来说受到的冲击较小,万能险空间是比较大的。对于券商资管,通道及资金池业务受到限制,但其综合业务平台的优势是比较突出的。公募基金受到的冲击是较小的,但其专户业务及委外业务受到较大限制。私募基金原有的明股实债会受到抑制,会引导私募投资聚焦在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
优势上来看,银行拥有客户优势与渠道优势,在资管行业占据主要地位;信息资源优势明显,具备大数据基础,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品牌具有信用优势,有助于提升子公司公信力;具有较强的信用风险管理、非标和固收投资、研究和流动性管理能力。
机遇上来看,国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创造大量资产配置需求;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旺盛资管需求;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多元化资产创新充实资产配置;数字化技术带来智能投顾机遇。
弱点上来看,投研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市场化的投资经理和研究人员,特别是股票市场投资经验不足;缺乏有力的交易前台,交易能力和交易经验略有不足;产品转型尚在摸索,整体的产品转型成熟尚需时日。
威胁上来看,市场增速放缓,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竞争加剧;资金成本呈现一定刚性,压缩收益空间;项目资产来源受限,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消费者“买者自担”的投资者风险教育不充分;监管政策变化较快,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资管行业是一个金字塔。金字塔尖的客户是小众的,高风险,高收益,适合私募、信托、基金、券商。银行的理财公司更适合于塔座,即客户资金量大、客群众多,低风险、低波动、较高流动性、中等收益。银行理财需抓住这样的特点,再根据自己的禀赋优势做大做强。
商业银行是间接融资的核心。银行的核心是期限/信用错配,资产/负债的表现形式是持有到期/成本法,风险的承担者是银行,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文化体系是信贷文化。资产管理部延续了银行池化运作的特点,其形式是配置/成本法/预期收益,与表内基本一致,风险承担者表面上是客户,实际存在刚性兑付,主要风险及文化与前者保持一致。但到了理财子公司,变化是巨大的,不是现有体系的改良,而是在盈利、业务、运营模式上全面性、根本性的割裂,错配按监管来讲是三个单独、非标禁错配,资产与负债的形式更多是以市价法或净值的形式来展现,风险的承担者从原来的银行转向客户,主要风险更多地聚焦在合规风险和市场风险之上,所承担的文化为投资的文化。
我们将银行接下来的目标浓缩为三个。一个是解决大资金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在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之上尽量减少人员;第二是需要控制低波动;最后的目标是实现中等收益。
来源:年度论坛系列21——吴伟《二、从求“同”到求“异”—新形势下的银行理财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