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公募REITs:开辟新时代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新蓝海,《清华金融评论》第12期 。
2020,公募REITs:开辟新时代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新蓝海,《清华金融评论》第12期 。
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wind基金一级分类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同时剔除二级分类中的指数型和偏债混合型。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9年至今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显著增加,最新总管理规模近4.2万亿,2020Q3规模相对2019Q4提升87%,增幅超过2015年80%的最近10年历史最高值,而同期基金经理人数的涨幅远低于2015年,这表明2019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平均管理规模大幅提升。2019年以来的基金数量涨幅同样明显低于2015年,与2015年规模增长基本来自于新发基金不同的是,今年以来存续基金的规模增长同样贡献较多。
近几年基金经理数量增幅变化不大,但管理超50/100亿规模的基金经理人数显著增加,说明资金越来越往部分明星基金经理集中。最新管理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超100亿的基金经理126人,比2019年底大幅提升107%。
目前管理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超300亿的25位基金经理中,仅4位管理规模连续超100亿的经验达5年。大部分基金经理管理大规模资金的经验有限,基本上是借助今年的基金牛市实现规模大幅度提升。2020年多个“爆款基金”发行,今年新发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超100亿的27位基金经理中,有17位基金经理新发产品规模占比超50%。
随着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且该扩张主要集中于头部基金经理,头部基金经理人均的管理规模迅速扩大是否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呢?
我们认为基金规模存在一个最优边界,管理规模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规模较小时,随着规模增加,收益率提升。规模太小可能基金经理的一些策略无法施展,随着规模增加,策略灵活度提升。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大,基金的交易成本在下降,同时获取数据、研究服务的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和间接费用不是随着规模的增长而同比例增加,这些会给基金带来正的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超过一定边界值后,收益随规模增加而降低。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所导致:一是投资标的不足:规模增加后,需寻找更多投资标的,在缺少足够多优质投资标的时,部分基金经理特别是成长型基金经理不得不改变投资风格投资不熟悉的标的。二是调仓不灵活:不能更快的买入和卖出投资标的。三是策略拥挤度:部分策略,如高换手率策略、新股增强策略在基金规模增加后将失效。
主动管理规模超过边界可能带来以下三种风险:
流动性风险:规模增加投资组合流动性将降低。大部分基金会将部分或全部新增资金投资于已有股票组合,会造成单只股票持仓过大,基金将不能更快的买入/卖出股票标的,从而面临更大的流动性约束。
市场风险:规模增加会加深机构抱团行为瓦解的反应;当前市场估值偏高。公募基金各机构投资理念相似,在近年来结构性行情下,机构倾向抱团持有头部公司股票。在全市场基金规模整体增加的趋势下,资金会向头部公司进一步集中。抱团行为在标的上涨时会促进股价攀升,一旦标的价格回调集中减仓会加深股价下跌幅度。今年以来市场整体估值偏高,若均值回落则会带来市场风险。
风格漂移风险:规模增加会迫使投资风格改变。部分产品以往获取相对高收益可能是凭借重仓基金经理较为熟悉的个股、集中持有个别景气度较好的行业以及在管理规模较小时频繁换手,然而规模一旦增加,相应的风格或许难以持续,从而影响产品收益。
在存在最佳管理规模的情况下,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张,我们可以运用以下三个方法来降低风险:
A股市场容量扩大且相对稳健:自2019年以来沪深两市总市值、股票总数的增速显著提升;沪深300日成交金额仅次于2015年,同时换手率也不高,年化波动率处于历史均值水平,市场整体的环境比以往稳健。
基金管理模式转变:今年以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提出要增加组建基金经理团队管理单一规模较大的产品,我们统计了历史每年团队/个人管理的平均单个产品收益率、回撤以及管理规模,发现团队管理的收益率平均较低,但回撤一般控制的相对较好,平均规模也稍高一些。
金融科技赋能:公募基金金融科技的布局可以帮助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建设一体化的资管系统,统一内外部的数据管理,优化投资决策流程,提高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工作效率;在传统数据中增加另类数据维度,通过机器学习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及量化投资能力;降低被动产品的综合成本,提升定制化指数的能力等。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NO.21:资产管理业务与风险管理——周向勇《权益类基金发展与投资能力匹配的相关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