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与实施中的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洗钱反洗钱》,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与实施中的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0,多层次风险并表管理模式研究,《国际金融》第01期
2019,严防市场风险 确保金融稳定,《金融电子化》第11期
2019,透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评价的合理性,《银行家》第10期
2019,我国银行业对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国际金融》第08期
2019,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管理的新命题,《银行家》第04期
2019,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视角与逻辑(下),《银行家》第01期
2018,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视角与逻辑(上),《银行家》第12期
2019,银行风险管理的变与不变,《中国金融》第01期
2017,政府产业投资基金:顶层设计与风险控制,《银行家》第11期
2017,监管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机构的衡阳实践,《银行家》第05期
2017,构建地方金融机构和融资中介的全过程监管体系,《财经界》第13期
2017,衡阳金融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及破解之道,《银行家》第02期
2016,前世今生 风险管理体系的成长、挑战与升华,《当代金融家》第07期
2016,积极应对渐行渐近的市场风险,《金融电子化》第06期
2016,杠杆率的宏观审慎监管效果及其局限,《银行家》第02期
2015,系统重要性银行国际监管改革进展及启示,《金融监管研究》第11期
2015,基于风险预测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视角,《银行家》第01期
2014,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Ⅲ高级法的模型风险及其管理,《金融监管研究》第12期
2014,反思当前风险形势 尽早发现企业风险,《银行家》第12期
2014,实施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管理——以国有控股五大行为例,《银行家》第09期
2000,《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与实施中的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洗钱反洗钱》,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与实施中的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0,多层次风险并表管理模式研究,《国际金融》第01期
2019,严防市场风险 确保金融稳定,《金融电子化》第11期
2019,透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评价的合理性,《银行家》第10期
2019,我国银行业对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国际金融》第08期
2019,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管理的新命题,《银行家》第04期
2019,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视角与逻辑(下),《银行家》第01期
2018,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视角与逻辑(上),《银行家》第12期
2019,银行风险管理的变与不变,《中国金融》第01期
2017,政府产业投资基金:顶层设计与风险控制,《银行家》第11期
2017,监管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机构的衡阳实践,《银行家》第05期
2017,构建地方金融机构和融资中介的全过程监管体系,《财经界》第13期
2017,衡阳金融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及破解之道,《银行家》第02期
2016,前世今生 风险管理体系的成长、挑战与升华,《当代金融家》第07期
2016,积极应对渐行渐近的市场风险,《金融电子化》第06期
2016,杠杆率的宏观审慎监管效果及其局限,《银行家》第02期
2015,系统重要性银行国际监管改革进展及启示,《金融监管研究》第11期
2015,基于风险预测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视角,《银行家》第01期
2014,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Ⅲ高级法的模型风险及其管理,《金融监管研究》第12期
2014,反思当前风险形势 尽早发现企业风险,《银行家》第12期
2014,实施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管理——以国有控股五大行为例,《银行家》第09期
规模越大的受到的影响越小。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余额、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最大,且一级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最从高的工商银行,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增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意味着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监管要求对其资产扩张影响不1通明显。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余额、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最小,且一级资本充足率倒数第二、杠杆率倒数第三的宁波银管行,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增幅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14家上市银行在一级资本净额、资产规模上差异较大,但与风险加权资产的余额相比,计算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增加幅度基本处于40%~50%之间,只有民生银行增幅不足40%。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增幅最高,反映出这两家银行资产结构与其他银行存在不同,风险加权资产较低的资产占比高于其他银行。
除了中国银不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宁波银行以外,其他9家销杠杆率均上升,南京银行的杠杆率上升幅度最大,浦发银行和波银行杠杆率下降幅度最大。有国外的研究表明,杠杆率本与具有亲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期,银行资产扩张能力强、盈利能强,银行杠杆率比经济平稳期要高。在经济衰退期,银行不良款增加,盈利能力减弱,银行杠杆率比经济平稳期要低。有些家的监管机构为抵消杠杆率指标的亲周期性,考虑在经济扩期,设定杠杆率上限,在经济衰退期,设定杠杆率下限,将杠率的监管目标锁定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由于我国银行业实施杆率监管要求时间尚短,杠杆率是否具有亲周期性还需要持续察。
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杠杆率应该与资本充足率形成互补,对不同资产结构的银行都能形成有力的约束。从我国银行业的实践来看,两者的互补关系尚不突出。在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转型方面,杠杆率甚至还蕴含着不审慎的激励导向。持有较多流动性高资产的银行和持有较多流动性低资产的银行安全性不同,但在杠杆率指标上可能完全相同。过于强调杠杆率指标,也可能诱发银行忽视流动性资产的配置。结合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的监管要求,逐步细化银行集团内不同法人机构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尽可能统一同类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折算系数,有利于提高宏现审慎监管效果。
来源:2016,杠杆率的宏观审慎监管效果及其局限,《银行家》第02期。
随着五大行内部评级法的信息披露,预计以下因素将影响信用风险计量结果:资产特征。即银行账户下资产结构,特别是公司资产和零售资产的比例;内部评级法覆盖部分和未覆盖部分各自对应的资产规模。“模型特征。包括开发方法的差异;主标尺细分程度;内部评级结果的集中程度;内部评级结果和零售池的波动程度;零售衰頻退期及的审慎程度;建模数据长度满足程度等等。内部管理因素。如违约定义的差异及认定的充分性和合理性,模型监控和验证的有效性,按照内部评级法规则进行资产分类的准确程度。国际银行业的经验表明,在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过程中,有的银行采取过于激进的方法,尽可能压低风险权重,有的银行通过清理数据,以及将特定的计量模型运用对象扩大化,运用到更多风险特征可能不同的客户群和资产类别中,有的银行计量模型透明度很低,套利的动机明显。这些做法都会带来计量结果的差异化和不可比。
实施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管理的配套措施保证资本充足率变化不突破目标区间必须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扩张和收缩进行有效管理。未来我国银行业要根据风险和收益的整体匹配程度,调整风险加权资产的“进口”和“出口”。除了在灌入阶段设定严格的标准外,也需要考虑积极拓宽“出口”。为此,需要在以下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
第一,加快核销不良贷款。实施内部评级法以后,纳人内部评级法覆盖的资产一旦出现违约贷款,除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外,在核销之前仍需要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有的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已违约的贷款)平均风险权重达到120%左右。在违约贷款余额不断增加的时期,从变为不良贷款到核销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对风险加权资产的影响越大,银行及时核销不良贷款有利于实施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管理。
第二,规范信贷资产转让通道。据估算,大型商业银行向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和其他商业银行转让信贷资产金额不足100亿。信贷资产转让存在转让资产日期多样化、转让资产计价困难、转让价格不透明等难题,同时法律文本不标准也增加了审核的时间,降低了交易效率。为此,需要尽快建立信贷资产转让集中登记和清算制度,加快标准化法律文本的推广,体现明确的交易种类、信息披露、定价机制和风险管理要求,推动信贷资产转让成为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三,扩大资产证券化规模。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同时有利于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主动“腾部”资产。按照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产证券化标准法下,A-以上评级对应的风险权重为20%和50%两档。内部评级法下,A-以上评级对应的风险权重可以低至7%,最高不过35%,远远低于资产证券化前银行内评覆盖资产的平均风险权重。在越来越大的资本压力面前,银行内部有足够的动力开展资产证券化活动。对外部评级机构加强监管,提高外部评级披露的范围和质量,稳步推进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有利于银行自主进行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管理。
来源:2014,实施资本充足率目标区间管理——以国有控股五大行为例,《银行家》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