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姜岩松

姜岩松

中信集团风险管理部总经理,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合规负责人。北京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央汇金公司,担任中国银行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还曾先后任职于中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工作职责涉及风险管理、资金业务以及战略规划等领域。

一、如何确定适当的外债总规模

(一)有无吸收与消化能力

      举借外债只有与国内吸收与消化能力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吸收与消化能力包括:有无足够的配套人民币;资源与生产力的配置,能否适应与满足使用外债建设项目的需要;对伴随外债引进的技术,有无吸收与管理能力。为考察吸收与消化能力,可用有关经济效益指标测算之,如,外债收益率;可用于进口替代的外汇节支额,等等。

(二)有无足够的偿还能力

      按时还本付息,是债务国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一国在确定其各个时期的债务总规模时,首先须落实偿还能力。我国“七五”期间,计划对外筹资大约400亿美元,这个数值是否合理,每年的偿债规模如何,笔者认为可采取下述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计算和验证之:

指标

国际标准(上限)

我国已达数额(85年底)

外债余额/GNP

20%

8%

年本息偿还额/年外汇出口收入

20-25%

15%

外债/出口额

100%

70%

      此外还应考虑:外债增长速度是否≤GNP增长速度;外汇储备等因素。

 

二、怎样合理控制外债规模

(一)抑制总需求,减轻对进口的压力

      目前,我国出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1983年,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大于用于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的总供给达1535亿元。总需求过度膨胀,国内供给又难以保证,必然造成外债激增。我国目前的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已经对进口造成了严重压力;扣除汇率因素,1985年出口比1984年增长23.03%,进口比1984年增长86.88%,进口增长大大快于出口,贸易逆差达448.5亿元,外汇储备由1984年11月的148.5亿美元下降到26.4亿美元。固然,进口快于出口,是在1981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贸易顺差的情况下产生的,但这样失去控制的大起大落,必然会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贸易逆差,是外债增加的重要因素。要在宏观上控制外债数额,就必须减少贸易逆差;就必须抑制、而非刺激总需求。

(二)抑制总需求——控制基本建设投资

      我国基本建设上得过快、过猛的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1979年以前投资规模盲日扩大是企业内在的冲动与国家财政缺乏约束能力所致。1979年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投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投资规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六五”期间计划规定基建投资总额为2300亿元,迄至1984年的实施结果已达2335.72亿元,为全部五年计划的101.6%;其中,1984年和1983年相比,增幅高达25.1%;“六五”期间基建投资完成3316亿元,超过原计划1016亿元。“六五”期间规定银行贷款为160亿元,1984年底的实施结果已达249.8亿元,超过计划的56.1%。基建投资的增长同国内供给之间已失去平衡:1984年基建投资增长速度为25.1%,而同期国民收入增长12%,钢材增长9.7%,木材5.1%水泥11.8%。基建投资规模的膨胀加剧了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也造成经济效益普遍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大,常常伴随着进口的大量增加,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翻两番的目标,必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速固定资本更新。在积累率比过去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对外开放为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七十年代中后期的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设备,对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加速固定资本更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亦不乏贪大求洋的例子,这暴露出管理中的一些弊病。在引进问题上,我们走了一些类似于东欧国家的弯路,如一些项目忽视了国内设备的配套能力,造成了引进设备闲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出口增加的速度也慢于进口,1978-80年连续三年出现了贸易逆差,1979年出现了外汇周转困难。当时我国所欠的外债不多,没有引起大的经济动荡。

(三)抑制总需求——控制消费基金的投放

      现在的问题在于,消费欲望仍很旺盛,国内供需缺口仍在扩大,而国内的生产增长有限,进口越来越难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迫使提高收入;收人的提高,又加剧供需不平衡。在外汇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控制消费基金的投放,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四)加强对外债的宏观管理—提高利用外国贷款的效益

      加强统一对外是债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头出面借债,在国家对外债的宏观管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不仅会造成外债失控,及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出现盲目重复的现象,而且会提高借债成本,降低借债条件,从而给国家带来损失。因此,加强统一对外是完全必要的。

      1、成立专门机构,减少对外窗口

      为改善债务管理,必须在上层指定专门机构管理——如:借贷计划统一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归口审核;在基层,减少直接对外窗口,逐步提高国家统借统还的比重;且要要给予外债管理部门以实权。

      2、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

      债务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一个国家利用外资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会不会发生债务清偿的困难。当前,我国债务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商业资金来源比重上升;短期外债大大增加,且无人管理;借债的国家与市场过于集中,借债币种过于单一。针对上述情况,应从下述几方面入手,改善我国的债务结构:

      (1)资金来源。

      (2)债务偿还期结构。

      (3)建立合理的借款利率与货币结构,减少外汇风险。

      3、加强可行性研究,提高用汇效益

      国目前存在着准备草率、借贷轻率等现象。如在世行贷款的使用上,由于我方准备工作上的问题,每年要自付上千万美元的承诺费,中国银行与国外签订的出口信贷,使用率不到10%。为了提高外国贷款的利用率,应加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偿还能力分析、人民币配套设施分析等,选择能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国内能提供主要原材料的项目,量力而行,切不可贪大求洋。具体评估办法:计算建设期的成本与预计回收的利润。由于物价和汇率在不断变化,评估时应对预期利润收入与估入成本进行比较,选择适宜的折现率,并不断调整之。

      来源:1988,论对外债的控制和管理,《金融研究》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