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风险管理应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中国金融》第02期
2012,风险管理应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中国金融》第02期
第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控”压力较大。从另一个角度讲,整个行业有能力把风险处置好,让不良贷款率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水平。第二,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上升。2018年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和形势不容乐观,从不良贷款绝对额增长、不良贷款生成率、不良贷款处置率以及总和情况考虑,2018年新增不良贷款规模与2017年相比是增长的,这反映了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与总体外部形势基本是一致的。
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是债券违约的重灾区。由于债券违约增加,AA级债券特别是民营企业债券销售困难,导致民营企业债券到期后无法再融资引发资金链断裂。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不能发债意味着存量债可能发生违约。主要原因在于前期发债过度,企业可以从不同渠道发行债券,包括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以及股交中心和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私募债等。股交中心发行的私募债由理财产品投资,理财新规将股交中心私募债归为非标资产后不能再融资发行。如果发行渠道同时不能发行债券,可能存量债券就得违约,而且不仅存量债券会违约,银行贷款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债券违约导致债券再融资受到冲击,从而加大客户违约,形成恶性循环。
债券违约的规模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算大,但是风险传染的影响很大。企业如果股票质押违约,特别是民营企业或者小企业,其他渠道的融资肯定受到冲击,银行贷款和债券发生违约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是风险传染。另外,商业银行前期做了一些股票质押的资管产品,如果发生违约,影响也非常大,但是监管部门要求不对其平仓。
2018年,经济增速放缓,股市、债市、汇市出现波动,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低;房地产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和区域性问题,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和对外贸易面临不确定性,对于整个经济的预期影响非常大;此外,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非标资产等表外风险回表等,使得2018年整个经济环境都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虽然说信用风险面临较大的压力,但也有比较有利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上市银行的利润总额和利差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润情况有所改善。利润、利差改善为下一步化解风险有很好的帮助。从风险的角度分析,有利润意味着有能力核销不良贷款,更主要的应该是要通过提升管理控制新增不良。如何重新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梳理和评估风险偏好。换言之,董事会是制定激进的发展策略,还是稳健的发展策略。在当前环境下,利润和规模的目标不能太大,要取得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的支持,在发展与风险、规模与效益等问题上达成新的共识,如果董事会层面没有共识,风险管理是无能为力的。另外,要对风险偏好陈述书重新进行调整,对总体风险、信用风险、集中度等风险偏好进行梳理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第二,重新评估资产组合风险。首先是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最直观,但在技术上也有很多受限的因素,要执行更加审慎的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下的风险薄弱环节。其次是风险评估。从地区、行业、产品、条线、机构等角度对组合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出薄弱环节是在长三角地区还是在环渤海地区,是在房地产行业、融资平台还是制造业等。第三是风险排查。实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自上而下、实地走访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风险排查方式,既要依靠引入的技术——金融工具、金融科技等,还要更多地了解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的走访,了解该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第四是模型验证。目前已有许多量化风险的工具,需要对模型进行重新校验,并且在新的情况下,不一定要局限于一年或半年的校验时间间隔,要采用最新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调整。
第三,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客户经理做房地产、融资平台业务都做得很舒服,也形成了路径依赖,对风险变化趋势相对来说是比较漠视的。首先,加强人员培养。要改变当前客户经理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的路径依赖,对人员加强管理、加强培训。其次,强化审批。在审批方面,现在中央和监管部门在整治一刀切的压贷、抽贷、断贷,企业与银行建立了信贷关系,如果企业出了问题,银行不能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处置,所以商业银行准入客户时一定要看好客户未来新增的业务,看不好尽量不要去做。第三,提前预警。如果客户自我感觉不好时,银行才采取措施收贷,客户肯定不同意,所以需要提前预警,商业银行要放弃最佳退出时机的幻想。最后,加强金融科技、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总结而言,无法确定2019年是否会更加困难或者面临怎样的困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2018年已经比2017年更加困难,未来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希望未来发展会更好,需要我们提前做好风险管理的安排,提前对风险偏好、管理流程等进行梳理,未雨绸缪。
来源:2018(第十四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