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曾刚

曾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北京市金融学会理事,四川省金融学会学术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金融学博士学位。长江证券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

一、中国金融稳定的宏观挑战

      文章《金融强监管与银行业发展》提到,我国的杠杆率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杠杆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可以注意到,中国杠杆率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国企构成。这可能是由于国企帮助政府部门承担了很多公共责任。由此,去杠杆的核心任务是在企业部门。第二,加杠杆的方向不对。中国的债务规模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扩张的,这意味着,未来必然会对加出来的杠杆进行清算。因为这些加出来的杠杆多存在于资产套路里,放到实体经济里就变成了不良资产。

      同时,曾刚专家指出,从2016年开始,中国的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宏观的两个杠杆率已经开始出现下降,预计今年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部门如果用宏观杠杆率去衡量风险,实际上已经有明显的好转。

      来源:2017(第十三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金融稳定发展和科技应用创新下风险管理的使命和挑战——曾刚《金融强监管与银行业发展》

 

二、中国金融稳定的微观挑战

      文章《金融强监管与银行业发展》强调在微观上重点关注影子银行。首先,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金融准入制度有明显的放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的创新,这有好有坏,一方面解构了中国金融市场链条。以前,中国金融市场是由持牌机构垄断的,互联网机构的出现将原来一个完整的金融链条拆解成无数个分离的链条。这既给持牌机构带来更大的套路空间,也给非持牌机构创造进入金融领域的机会。

      由此,曾刚专家强调,原来的基于一点或一个机构的监管已经不够了,甚至是基于持牌机构的监管也不够了,还需要把非持牌机构囊括在内。目前的情况变得非常复杂,风险在机构之间交叉传染,或是游离于监管之外等情况比较严重,典型的是在表外业务、资管产品等方面。这是强化监管的重点。

      此外,曾刚专家还提到,整个结构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银行的变化很明显。可以看到,银行的资产结构变化和风险的特征形态已经不太集中于简单的信用风险;资产结构当中,投资类的资产在迅速上升;在投资类型中,除了传统的债券投资以外,非标类型的投资占比非常大,尤其是中小银行。这导致银行理论上存在大量的潜在亏损,资产结构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增大。当然,不光是银行,其他的金融市场参与者也是如此。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来源:2017(第十三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金融稳定发展和科技应用创新下风险管理的使命和挑战——曾刚《金融强监管与银行业发展》

 

三、应对风险的政策选择

      曾刚专家强调,我们一方面应该考虑如何消化掉这些逐步发展起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从中长期出发,完善监管制度,采取政策高压。在强化监管方面,曾刚专家提到了几个大的方面,尤其是几个需要重点整治的领域,第一个是影子银行领域,第二个是房地产泡沫,第三个是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第四个是国有企业的高杠杆运作,第五个是民间非法集资。

      从长期看来,需要重视制度的建设,实行全覆盖。未来应该是一个全覆盖的监管架构,除了一行三会,还有地方的金融监管局。因为我们现在有大量的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地方批准备案等,这些已经深入参与到中国的融资活动过程当中了。而且,对于地方金融交易所能否成为标准化产品的一个来源,新发布的资管新规仍没有明确指示。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的监管体系会逐步完善。从主观角度来看,应该是一个稳货币和强监管相结合的政策组合。

      对于政策调整的效果,曾刚专家在文中也做了详细阐述。在企业方面已经出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金融方面其效果会更加明显。曾刚专家通过对一些银行数据的例举指出,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宏观上的风险在迅速的消减,但也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比较紧张。今年宏观上的后备增长速度在明显减缓,当整个行业都降到这么低的水平,再加上新的产品的分流,这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还是比较强的,把握不好就会导致整个银行业的产能过剩,所以未来金融行业的就业是一个大问题。从短期来看,挑战还是很大的。潜在风险正在去除,在这过程中肯定会付出一些代价。

      来源:2017(第十三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金融稳定发展和科技应用创新下风险管理的使命和挑战——曾刚《金融强监管与银行业发展》

 

四、新的调控工具:宏观审慎

      对于新的调控工具,曾刚专家重点介绍了监管体系当中新提出的宏观审慎。它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一个新的调控工具,在其他国家现在还没有。中国应该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全面推动宏观审慎调控工具体系的国家,而且还把它写进了正式的文件当中。

      曾刚专家引用十九大工作报告,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宏观调控体系。曾刚专家表示,这相当于将宏观审慎作为中国的一个长期工具,主要目的是控制宏观上风险的增长,其核心是为了调控货币信贷的增长。这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整个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形成了新的约束。未来不仅要分配风险资本规模,还涉及广义信贷规模等优化配置,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在上升,而且这种困难是长期存在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会对金融行业产生持续的影响。因为它不仅控制着整个金融行业的规模扩张,更进一步控制着整个货币信贷规模的扩张。这意味着整个增长的边界已经确定,梦想着成为大银行的这些小银行在这个时代恐怕很难翻身了,整个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也会从原来的外延式扩张,逐步转向结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整个银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挑战。

      来源:2017(第十三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金融稳定发展和科技应用创新下风险管理的使命和挑战——曾刚《金融强监管与银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