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陆粮

陆粮

浦发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高级专家,历任浦发银行总行授信审批部总经理、风险总监助理、信贷审批委员会副主任、风险政策部总经理等职。

一、当前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全面出险的境况

      风险管理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到银行主管部门,都认识到单项风险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正好是风险的集中暴露期、集中消化期、高发期和易发性,几乎所有各项业务都在发生风险,包括基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新兴的创新业务和股票质押业务等。下面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了解我们当下面临的情况,以及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总体上的情况。 总体来说态势较好,风险也可控,但是实际上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是存在差异的,大行情况良好,而小行情况就危险一些,这是大方面的情况。到了三季度的时候,总体上应该会有所改变,但是眼下风控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是根据28家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三季度数据整理所得出的结论。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里出现了大面积的违约暴露,尤其是企业债券的暴露,在这段时间爆发性出现。企业债券暴露在风险暴露里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反映出一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另一方面,股票质押业务也发生了大规模踩雷事件。这里面市场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怎么融合?质押品的处置过程中不确定性如何处理?种种原因导致了股票质押业务过程出现了很大问题。

 

二、国内金融机构现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违约降价的暴露并不都是外部因素,也有相当多的银行的内部原因,而我们银行当下的风险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风险管理上下的几个维度,我挑选了行业、周期、客户、评级、审批、贷款金额、区域、产品、风险缓释、贷款存续期这几个大的方面,做了一些梳理。

      一方面,在授信制度上,很多银行的风险管理都仅仅依赖于最后的授信审批这个情况从把控风险的角度上讲是远远不足的。授信审批的焦点是对外的,但实际过程中也涉及一整套体制、机制性的管理,以及对信贷政策的执行的管理。这里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定义,哪些是银行所鼓励支持的,哪些又是要求退出的,哪些又是要求调整结构的东西。可以说,现在的授信审批制度是做的不太好的。

      所以从风险管理来看,应该更重视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些工作,银行行业内经常是授信审批人员充裕,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非常紧张,导致加班加点最多是风险管理部门。从风险管理部门来讲,风险管理部门不是仅仅把本部门的目标工作做完就完了,还有相当多要延伸到条件管理,延伸到垂直管理,延伸到一级分行、二级分行的风险管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不能强化我们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及我们的一级分行的风险管理部的一些工作,仅仅是靠授信审批一个环节,管理的供求矛盾会相当突出。

      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些流程性制度性的问题,如果穿透性做的不够,那么支行分行很容易出现漏网之鱼。为什么风险特征都在二级分行和一级分行底下,不仅仅是因为总行批的项目比较大,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因此才守住风险,也是因为更下一级的银行那里山高皇帝远,执行的标准软化了,甚至有些东西在经营营销的压力下被动的妥协了。所以说,风险的穿透性管理对风险管理部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还有一个就是信息系统落后,所以银行要不断地在更新和改造信息系统,但是很多银行的信息系统现在仅仅还是一个作业流程系统,很难做到量化的提升。浦发银行下了相当大的力气,做了重大的更新升级,这为我们后来做天眼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我们当下风险管理的工作,还是偏于微观层面的,限于个案审批、个案尽职调查,以及专职审批人个人经验的把关,这从风险管理上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业务只审批业务,不检验客户。客户的经营业务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政策、结构调整的要求,这些在授信审批环节中都没有提示。只是把简单的业务、实质合规性的东西应付了事,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我梳理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我们作为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日常工作过程中薄弱的一些环节,深化和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往往就要体现在这个层面上。所以我们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不仅是在于量化模型识别和算法,而是在于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上的一种落后。

 

三、信用风险管理——从微观走向中观

      从微观角度讲,风险管理是要把风险识别出来,无论是尽职调查,还是贷后检查,以及授信审批,都是这个道理。但是从中观的角度讲,不仅仅是风险保驾护航,更多的是风险要求,风险引领,眼睛要向内。 

      很多银行是有风险偏好的,有的银行则刚刚开始摸索怎么建立和编写风险偏好,我们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用了将近十几年的时间一直在研究风险偏好。从过去每年一制定到现在三年一制定,区分的战略、偏好以及年度预算执行这三者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在整个业务逻辑里面,我们把风险偏好定位为业务发展的逻辑起点,把它拿到和我们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底线平级的层面上来认知它,并把它扩大到集团风险并表管理。

      风险偏好涉及我们的公司业务政策、信贷投向政策、零售业务政策、合并表机构的投向政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贷架构体系。在这里面要着眼强调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和并表风险管理,这些工作有一些银行还在摸索,而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实践。

      关于风险量化,我们最近正在建设一个“天眼”计划,强大的“天眼”计划是我们跟上时代,完成技术规划,建成技术生态型银行的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现在这个计划第一期工程已经开始上线运行,其中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沟通。 

 

四、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与体会

      在我个人这几年工作的思考中,我感觉我们需要提升自身业务的素质,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机构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品牌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推进我们风险管理工作上一个台阶。

      来源:2018(第十四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1:信用风险管理——陆粮《信用风险管理:从微观到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