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同的机构对风险偏好定义不同,但是每个定义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其共性主要体现为:第一,风险偏好的目标均是服务于发展战略;第二,风险偏好既反映了银行主观的承担态度,也客观体现出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第三,风险偏好要细化到具体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的规模;第四,风险偏好的表达往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五,银行需要借助压力测试来体现其风险偏好。2013年,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了《有效风险偏好框架原则》(简称:《原则》),该原则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风险偏好管理的框架,并且明确风险偏好框架应当包括风险偏好陈述、风险限额和职责分工等内容。相对应的,中国银监会在2016年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简称:《指引》)中也对风险偏好进行了描述。
在战略层面,风险偏好能够协助银行进行业务的取舍、进退的选择,它体现了银行对风险的承担态度。在银行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配比配置非常重要,其不仅要保证经济上行时银行表现良好,也要在市场发生严重逆转时保证银行不出现重大问题。风险偏好就是要做到三个平衡:资本、收益、风险长期可持续的平衡。同时,风险偏好也解决了金融机构的三个问题:做什么、不做什么,如果做那应该承担多少风险。此外,风险偏好还实现了三个确定:定结构、定边界、定标准。
风险偏好对于银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决策层而言风险偏好是风险管理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其可以减少银行在战略上的摆动,降低战略风险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管理层来说,风险偏好关注风险、收益、资本的相互匹配,有利于银行各层级和经营管理条线内风险收益的有效平衡,是管理层决策的标准和依据之一。在执行层面,清晰的风险偏好有助于执行层正确的理解、执行和传导相关政策,进而保证其为具体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规则、底线和行动指南,并引导业务健康科学发展。
对于银行来说,完善的风险偏好体系一般包含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总体风险偏好,即从整体层面表述银行对于风险承担的态度,以及如何实现资本、收益的平衡把握。二是主要风险偏好,即明确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在定性上明确风险承担态度、定量上明确风险承担边界。三是主要业务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体系需要定性描述业务的选择标准和风险管控的总体要求,并使用定量指标控制银行资产组合的结构比例、不同压力情境下风险承担边界等。四是零容忍情况。零容忍不意味着该类情况一定不能发生,但是主观上的零容忍表明一旦该类情况发生后银行会进行严厉处置,以确保此类情况尽可能不再发生。五是子公司风险偏好。子公司风险偏好需要在集团统一的风险偏好框架下、结合其自身业务定位来制定。
风险偏好首先要服务于全行的发展战略,而全行的发展战略也指导了风险偏好的形成。董事会主要以风险偏好陈述书作为载体来表达风险偏好。然后,各部门、分支机构要将风险偏好渗透到银行的各类业务,并贯穿于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控制、报告的整个流程。同时,风险偏好的形成与传导也往往需要队伍建设、系统工具、风险文化、全面风险责任制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
虽然风险偏好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践中很多银行的风险偏好制定更多是满足公司治理要求,偏形式化。在目前的银行里,作为风险管理战略核心的风险偏好战略地位体现不足,这也导致其很难在战略层面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银行的各个层面主观上对风险偏好不够重视。实际上,正因为中国银行业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所以其难以对风险偏好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第二,银行对未来发展准确预判的难度较大。实践中,银行在平衡资本、风险、收益时,需要针对未来内外部环境变化找到合适的标尺。此外,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中,银行风险偏好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正因为风险偏好战略地位体现不足、决策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很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载体衔接不到位。很多银行的经营计划与风险偏好之间衔接、融合的并不清晰,风险偏好的引领作用也并未得到体现。
银行制定风险偏好时要进行各种场景的分析,分析银行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会遇到何种风险、何种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系统性风险是银行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在研究宏观经济之外,银行也要分析判断行业整体风险、捕捉关键风险点、研究同业竞争情况,以此来及时调整风险政策。此外,银行要善于使用压力测试,充分理解极端但可能情景下的风险轮廓,及时动态调整风险偏好目标导向和经营策略,实现资本、收益、风险等关键指标的稳健与协调。风险偏好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定结构、定边界、定标准,而银行也需要借助“三定”来弥补风险偏好战略地位体现不足的问题。首先是定结构,这是目前银行比较缺失的一部分。其次,银行要定边界,即确定各类风险的量化指标或偏好导向,并制定各类业务的风险调整后回报水平、风险限额、风险承担边界。最后,银行还要定标准,即制定业务、客户、产品的准入标准或底线标准。
银行要通过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使用效益、监管资本使用效率等手段,对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预先安排,主动挑选风险对象,将有限的资源在各业务领域进行最佳配置,通过主动承担这些风险敞口谋求更高收益。银行要完善风险偏好形成与传导机制,发挥其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引领作用。首先,银行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听取意见。其次,银行要充分听取独立董事的专业意见。然后,银行还可以考虑由党委会来前置研究讨论风险偏好。最后,银行要强化在风险偏好方面对分支机构的传导。
来源:2020TGES系列论坛-05:资产负债管理(含流动性风险)、资本管理和风险偏好管理——卢娜《风险偏好与银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