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银行的资产业务最主要的是贷款,只有在国家作出特别规定时,才能去做一些例如非上市股权类的投资业务。但是近年来出于各种需要,银行开展了投贷联动、债转股等和银行的贷款或多或少存在关联,但又不属于单纯投资业务的业务类型。这两类业务我认为是由于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模糊了贷款和投资的界限,最终导致银行或者企业被推向一种不利的境地。

       对此我有两个方面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一、小微企业和大企业的贷款具有不同特点

       银行给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贷款具有不同特点。银行给小微企业的贷款,其实特别像投资,而给大型企业的投资业务,其实反过来像贷款。

(一)小微企业贷款监管要求应适度放松

       银行往往在中小企业刚刚起步,或者面临一些困难的时候,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结成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小企业对银行充满感激,即使有其他的银行以更优惠的条件来挖墙脚,也不一定能挖走。而银行和大企业的关系则不是这样,反而是银行感谢企业在多家同业的竞争中选择了自己。这个场景其实说明了一件事情,跟大型企业相比,银行对这些小微企业的贷款更像是一笔投资,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匮乏,银行冒着较大的风险,在收益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当然也收获的企业的感激。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认可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更像是一笔投资的话,那么在现在鼓励对小微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的大背景下,想要做好业务,同时防控风险,对于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控方式、激励模式、定价、信贷管理就应该同一般贷款不一样。这种管理应该更加的偏向于投资的方式,比如应该允许银行对小微企业有比较高的风险定价;对信贷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向投资模式靠拢;信贷管理模式中续贷要先还后贷的规定也许要有所差别,对于小微企业的续贷可以采取更加宽松的办法。

(二)大型企业贷款需要从严管理

       对于大企业,一些大型企业通过贸易融资等产品从不同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然后把获得的超额授信用在自己的对外投资上面,本来说是做贸易融资,最后资金都被拿去买房地产、买矿了。银行向大型企业提供的这种投资类的资金,无论是理财还是债转股的项目,在激烈的同业竞争环境下,它的回报水平逐渐会向贷款靠拢的,甚至出现明股实债的现象。此外还存在一些超大型的企业,直接通过银行贷款,利用不同国家间的监管套利,将资金用于海外并购。银行在这过程中实际上承担了投资的风险,但是获得回报只相当于贷款的回报。那么针对这类现象,在目前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对大型企业的信用管理方式、激励模式、定价、信贷管理就应该更加严格。比如首先应该强制推行银团的模式,避免因为银行竞争过度带来的风险,使得定价水平也和风险相对一致;其次在大企业的授信管理方面,需要强化对信贷人员的约束机制,这一点和小微企业不一样。

二、对投贷联动和债转股的看法

       投贷联动实际上是对银行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效率的激励,而债转股是对银行放松大型企业信贷标准的惩罚。

       国家在2016年就出台了相关的投贷联动政策,鼓励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以投资收益来抵补信贷风险,实现科创企业信贷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为小企业提供持续信贷资金。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与我刚才讲的现象是匹配的,但是目前试点的地区并没有取得令人激动的进展,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执行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过多强调了股权和债权的分离。在金融企业内部操作中会把这两项分开,即普惠金融部不能做投资,投资得交给专门的投资部门——并没有把它们融合起来。这就会导致银行内部激励不足,人才也不可能到位,最后导致机构动力不足,做不下去。

       对于大型企业的这种投资贷款化的问题,2015年启动了新一轮法治化市场化债转股,各大行都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但目前金额并不是很高,落地金额约6000亿左右,尚未达到当初的预期。这一次强调债转股的市场化特点是国家不承担成本,银行要自己承担。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是银行的一部分,银行的天然动力是帮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债转股很容易变成银行化解不良和潜在不良途径,而不是帮企业解决问题。此外在面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时候,银行整体上还是比较弱势的。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回报水平低。并且银行本身的部门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也有博弈,一旦出现责任分歧,就会影响效率。我认为实际上很多企业债转股的目的就是降低财务成本,没必要将问题复杂化,可以考虑直接降低贷款费率的方式。

提问部分:

1.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是否单独计算?

       答:所有贷款基本是统一计算,针对小微企业单独计算,可能仅仅会多出一部分人力成本,而且我认为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具有周期性,大环境不好可能会偏高,经济景气时可能偏低,不好计算。

2.债转股已落地的项目中真正有价值的能有多少?

       答:首先落地的一部分中有很大一部分明股实债,实际的债转股需要较长时间和企业谈价格,总量在未来可能会有所上升。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