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企业对市场化债转股的内生需求。自2007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和GDP的比率越来越大,中国的金融效率在降低。在我国的现实中,有些企业ROA很低,而它的融资利率却很高,企业面临高杠杆风险。金融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如果不解决企业的高杠杆、低效率问题,既浪费社会资源,又可能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企业对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内生需求,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将金融机构部分或全部债权转换为股权,可以降低企业杠杆率,实现改革脱困。
(二)市场化债转股具备理论基础。根据MM定理,如果市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负债增加所降低的资金成本,会由于股权资金成本的上升所抵销,个人和机构都可按照无风险利率无限量地借入资金;这种情况下,高杠杆不带来风险。举例来说,以前只有盈利的企业才能上市,而现在科创板中没有盈利的企业也可以上市,这是因为市场认识到,只要企业的技术等优势能在未来产生市场价值,就可以投资。再比如开发5G的企业,即使它的杠杆很高银行也可以贷款,这是因为5G代表着一个方向,互联互通将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珠穆朗玛峰。但如果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存在委托代理问题时,管理层没有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把企业财富转移到自己的腰包里去,企业债权融资会遇到困境,高杠杆会导致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流动性问题而破产。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银行进入企业进而更了解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将得到缓解,高杠杆风险得到化解。此外,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还可以改进公司治理。这就是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依据,也是国家支持市场化债转股工作的政策意图。如果我们市场化债转股能够改进公司治理、提高企业效率,那么债转股的目标就达到了。
(三)商业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具有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的内生激励。债权投资时,无论 做内部评级还是外部评级,企业信用评级很难。银行难以通过公开的信息区分企业信用状况,这是因为存在财务造假以及财务报表滞后性等问题。如果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怎么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呢?银行要真正了解企业,可以依靠股权投资的方式。实际上,不管研究债权还是研究股权,其实研究的都是企业,研究的主要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左端,也就是企业的资产结构和效益;但股权投资要求对企业研究更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化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趋势在加速,比如债券市场中的短融和中票工具的历史仅仅十几年,但是现在融资量已经是世界第三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也在逐步替换银行贷款。为应对直接融资的竞争,银行必须更加了解企业,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在我看来,要深入地了解企业,银行就必须做股权,做直接融资。债转股有利于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成为多牌照、全牌照的金融集团。这个工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银行逐渐掌握股权投资规律后会,使自身的金融格局更宽广。此外从国情上讲,解决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的问题,不能忽视商业银行的力量。
上面讲了市场化债转股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有需求,二是理论有依据,三是银行有内生激励。此外大家熟悉的金融供给侧改革这个概念中,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市场化债转股不是一个临时性工作,它代表了一个趋势,即要推动中国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
二、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
2019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委会议提到已经有9000亿贷款通过市场化债转股转成了股权。这中间包括了四种业务模式:发股还债、投股还债、收债转股和以股抵债。这四种模式实际上还是围绕一句话,即债权转为股权,但这里面有先后次序的区分。银行是先入股然后再还债还是先收购债权再入股,是收购老股东股权还是增资入股或者以股抵债。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一般要求在债转股的同时老股东保留原有股份。
市场化债转股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靠金融资产投资管理公司(AIC)等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的自有资金,二是靠银行内部的理财资金和募集社会资金。5月23日国务院会议在这方面给了银行很多政策助力,以前险资在投资市场化债转股方面有很多限制,但是现在放开了。特别是金融资产投资管理公司自己可以也成立私募基金或资管产品,募集社会资金。
在退出方式方面,从国家政策意图看,市场化退出是最优的选择,也就是转让转给其他长期投资者,或者广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给市场化退出带来压力。由于二级市场的现状,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协议转让的问题。
在持股管理方面,债转股实施机构要参与企业治理提升经营效率。债转股的精髓在于转股后企业价值的保持和提升。债转股实施机构一定要看住企业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保值还要增值,这就需要债转股实施机构拥有管理股权的能力。如果债转股实施机构没有这个能力,看不住企业,只能“明股实债”。具体持股管理操作上,要围绕股权展开,要按照公司治理规则、股东会投票规则去推动;要设置条款约束,比如对企业的融资、财务、关联担保、大股东资金挪用等事项进行约束。
三、市场化债转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资源嫁接能力不足;二是国内经济金融领域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趋于显性化,投后管理难度加大;三是二级市场价格低迷、市场化退出困难;四是转股定价难;五是与持有期匹配的资金来源不足;六是对债转股实施机构的监管资本损耗大。
上面的六个问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了三个。第一个问题是转股定价难,主要通过资产评估公允确定投资标的价值等方式加以解决。第二个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国家表示险资可以进来,银行自己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去募集社会资金。第三个问题是监管资本损耗大,目前商业银行做股权投资时监管资本的权重较大,将来会适度调低权重。这三个问题(对应上段的四、五、六)在国务院会议上都有了安排,但实际上前面三个问题才是关键。第一个问题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这是最关键的问题。银行作为股东之一(小股东而非大股东)能否守住企业的价值并使企业增值,这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第二个问题是经济领域结构性问题凸显,银行希望企业能够长远发展,但是基于当前环境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企业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管理股权的压力很大。第三个问题是市场化退出困难,特别是通过二级市场退出难度大。
四、关于市场化债转股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
第一,进一步明确金融资产投资管理公司(AIC)战略定位,加强市场研究。AIC现在的战略定位分为长期和短期,其实二者并不矛盾。短期内要解决企业流动性问题,帮助企业活下来。长期来看,在活下来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的发展,要投资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领域,要占领国际先进技术的制高点,服务先进产能和先进技术,也就是投资有价值的企业。
第二,提升股权运作能力,将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股权投资机构专业管理能力有机结合,为标的企业的经营提供多维度资源。也就是说通过银行的资源提升企业价值。
第三,创造公共平台,推动产业链对接。未来可以整合某一个领域内的特定企业,通过平台做产业链对接,如此一来提高整个产业、甚至是国家的效率。但这个方面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去构建平台,平台将助力于企业跨越式发展。前三点其实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即推动企业长期良性发展,实现价值增值。
第四,积极推动上市,市场化退出。要加快资本市场改革,通过将劣质企业退市等市场化机制,倒逼上司公司提高公司治理;只有这样才能给机构投资者稳定的回报,债转股的市场化退出才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债转股、股权市场化交易退出形成闭环,打通中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金融链条,实现社会金融效率的提升。
第五,聚集与培养一批熟知金融、财务、证券、法律等业务的复合型专业性投资人才与支持团队。
第六,整合政策导向,与国企混改、金融供给侧改革形成合力。这方面很关键,不同主体需要形成一个合力,需要发改委、国资委、金融监管部门做政策方面的整合。国家的整个市场化金融体系政策链条打通后,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七,完善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债转股实施机构要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中介的合作,提高债转股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