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继强 富邦华一银行助理副总裁兼唯品富邦消金公司筹备组副组长
消费金融是这两年以来非常热门的金融行业,而且在今年有非常大的一些转型,尤其是在B2B的整改、互联网小贷的整改,以及前一段时间蚂蚁金服整改的事件之后,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金融上可能会成为更重要的角色,因为之前相比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更多的资金优势,而相比互联网小贷以及P2P,没有更多的政策优势或者管理优势。而随着整体的监管趋严,以及相关的一些资金方的退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真正地在消费金融市场上面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从互联网金融开始流行之时,整体消费金融在整个产业链上面分为三个角色。一是持牌的放款机构。之所以讲持牌,是因为之前还有很多非持牌机构,包括P2P、互联网小贷等。随着整改,放贷机构大幅减少,会对市场上真正需要消费金融的人,有更好的消费金融服务。在过去的三五年里,虽然消费金融市场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高速发展,但其实大量是现金贷,甚至大量的公司可能做到100%现金贷,而现金贷里的放款利率、催收手段与很多民间机构已经完全没有区别,更有可能是放款给了一些不符合资质的次贷场景。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忘掉了消费金融的本质。之所以叫消费金融,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量所谓的导流场景,包括一些社会的引流机构引来的都是高利率的现金贷客户,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看所谓的消费场景。随着持牌机构,包括监管的严厉压缩后,未来的消费金融将会回归到消费两个字的本质含义。
二是风控模型。机构里实际上既有像FICO、IBM这样的老牌、主流的机构,也有国内一些新兴机构的体现。除了算法和计算模型的提供,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数据,未来的数据来源将是非常大的挑战。风控模型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恰恰有什么样的数据源将会对整体的风控模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是场景的导流机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无论任何的场景,电商、聊天平台、车流,任何一个场景都变成了导流机构。但是导流的都是现金贷客户,像度小满、 360,不仅自己是导流机构,还不断的买其他渠道的导流,这些客户的来源,包括客户本身的一些品质,都要打很大的问号,而且这些客户完全和消费不相关,更多的是现金贷的需求。而随着整体消费市场的变化,一些大型的品牌商,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机构都开始用行业补贴来协助消费金融,做一些消费升级的事情。例如海尔在消费金融上,现在用高端品牌卡萨蒂冰箱的一些促销,变成给消费者的补贴和利润。所以消费者在同样的价格里选择12期分期时,可以免息、免费用,而息和费用就是海尔在负责。包括像唯品会,包括三大运营商的5G合约手机的合约消费,这都是目前由三大运营商的行业补贴来提供。这里客户对利率是无感的,只有在违约的情况下才能感觉到。而他们在日常消费中通过分期来消费升级,这才是消费金融真正的本质。所以前两年由于海尔在消费金融上的发力,自己的高端品牌整体的销售上面有了明显的上升,确实是消费金融在助力产业、助力场景上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反过来说,消费金融公司只有通过跟产业真真实实合作,才能区隔出自己跟银行。从利率、额度、风控模型来说,消费金融公司很难和传统大行相比较,而且大行有非常多的长尾客户。反过来说,只有放下所谓金融机构的身段,深深切切地走进真正的消费场景,与消费厂商进行合作,才有可能获得消费金融上独特的主张。
因此,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紧抓消费场景,以消费为目的的金融将会是消费金融公司和未来最大的重点。二是利用行业补贴降低消费金融的成本。目前从最高院有关四倍LPR的事情出来后,很多的互联网小贷,以放高利贷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现在真正出风险的都是现金贷,而真买手机、签合约,包括一些家电消费分期等等的这些客户,这些客户的违约率极低。这样的方式可能让消费金融在利润和场景以及客户开拓之间找到一条独特的道路。
传统消费金融的账户体系事实上和银行没有区别。客户建立之后,建立以产品为导向的风险模型,给客户额度,然后直接给客户现金提款的模型。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如果核心系统是这样,几乎与银行的个贷部或者信用卡部门没有任何区别。所以这里提到了“1234”的账户体系。当一个客户进入到消费金融公司后,我们会给他综合的授信额度,类似于公司银行里一个公司客户进入到银行后的综合授信,包括票据额度、信用证额度、流贷额度、开发贷额度等。首先要根据客户的基本情况给一个综合授信。二是两个账户,即通过综合授信后立刻分成两个账户,包括现金账户和消费账户。现金账户是提现金贷的账户,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或者通过二类户渠道把现金提走。二是争取接入消费账户,例如20万的额度中10万是现金账户,另外的10万打入到消费账户。然后是三个场景。“三”实际上是N的意思。在消费账户项下会挂很多场景,包括网上购物、滴滴打车、电子支付等场景,这里面的利息是要跟根据行业去洽谈的。例如和中国移动洽谈5G合约的消费业务,客户有五千元的到中国移动进行合约分期的额度,这5000元的利息并不是由自己承担的,更多的是由中国移动来承担。我们期望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账户体系和电子支付、消费场景完全挂钩。当然这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全中国有27家消费金融公司,有很多同时在筹备。如果不用这种体系,会发现和银行的竞争越来越痛苦,因为银行的资金成本很低。消费金融公司真正能进入的场景,或者能够操作的客户,银行基本上都能操作,可能做了两年,经历了最初、最痛苦的期间后,客户被银行直接抢走了。所以只有建立这样的体系,把从消金公司的融资和最后的日常消费完全挂钩,客户的粘性、与场景和行业的联系才能真正的挂钩在一起。
首先是导流场景的双向化。现在的消金公司,从资本金总额来看、整体对外融资能力来看,和银行依旧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是持牌的金融机构,也可以发ABS,但实际上和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消金公司比银行懂场景,比场景懂金融,要力争成为场景和银行之间的过渡桥梁,更多地帮银行做一些导流。现在很多的金融机构都尝试走进所谓场景,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场景方式都是带着金融的眼光做产业。产业和金融很难找到完全的匹配点,这也是全世界大量的产业做金融非常困难,金融介入产业也很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不要轻易尝试跨界走入另外一个行业,更多应做到的是如果真的看到可以解决痛点的科技场景类公司,作为消费金融公司或者作为关联的科技公司可不可以直接入股?这样合作将会非常紧密。蚂蚁金服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并不是因为互联网小贷多厉害,真正是因为淘宝,而微众也是一样的。所以如果真正期望消费金融进入到消费场景里,所以从导流方或者从场景方直接进入可能是最佳方案。当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是相关的整体数据和方案肯定以消费金融公司为首选。
二是风控引擎的行业化。以前做公司业务的风控模型都是以客户为导向,每一个客户有不同的风控模型,同样的个人业务都是以产品为导向。现在消费金融公司一定要以行业为导向,例如家电行业、电子商务、合约机、运营商等等,每一个行业的消费特性是不一样的,毛利、周转、相关费用、风险控制点也是完全不同的。以前的消费金融公司过于简单地用一套模型操作所有客户,这种风控体系也是最简单的路。以前的消金公司、互联网小贷、打着普惠金融的名义放的高利贷,实际上都是简单的风控体系,而以后的风控体系一定是在综合授信额度下的每一个行业的风控体系。所以尝试在每一个产品,根据每一个行业的特色做出自己的风控引擎,才是消费金融公司相比传统银行更加不同或者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方面。
三是金融资产证券化。前一段时间前银保监会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给予了一些比较好的政策,但目前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整体的融资能力是有限的,资本金能力相比银行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最大的消金公司蚂蚁注册资本80亿,平安有50亿,绝大部分可能是在3个亿到10个亿之间,放在银行的角度来看依旧非常小。所以消金公司不能立足于拼命扩大股权,立足于所有的利润来自于利率放贷。因为银行除了信用风险之外,还有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尤其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对于消金公司、以前的互联网小贷来讲,几乎是灭顶之灾,他们很难在流动性管理上和传统银行有同类的能力。所以在正常合理的获得股东的存款支持,以及相关同业授信的情况下,金融资产证券化一定是必备之路。
(编辑人:梁丹辉)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