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限额、预警指标及报告
精选观点
林子懿 锐合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监
1、重检流动性风险限额框架时的四个问题
在框架的自我评估及重检过程中,是需要带着问题去看的,主要从下述四个问题出发:
1.各项限额指标所要监测和管理的不同风险程度;
2.是否按照统一、完整的风险因素矩阵梳理所有的各类限额指标;
3.如何设置这些限额指标的阈值(包括但不限于限额值、预警值、应急计划或恢复计划下的预警值和触发值)?
4.基于前述三个问题的答复,除了提供是否超限的信息,内部管理报告还能提供哪些有用的信息?
在重检过程中,需要思考为什么提出上述问题,针对每个问题进行综合考量,然后考虑如何解答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做得更好。最后,再回顾思考,通过这样的重检过程以及进一步提升之后,是否真的达到提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及整体管理能力的最终目标。
2、银行整体经营环境的演变过程
就之前银行的整体经营环境而言,其风险宇宙实际上只局限于正常经营这一局部而核心的部分,银行绝对不会去立一个“遗嘱”。银行所有的限额管理及监测预警指标都是为了保证其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因此也不会制订所谓“恢复处置计划”,即设置一些监测指标,使得当触发指标阈值时启动恢复处置计划。从2008年以后,银行的风险宇宙开始从这一小部分一直扩展到应急计划,后者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情况。针对这些不同的风险程度,银行制定了各项的监测指标,包括这些指标的预警值和触发值。到最近几年,又进一步把恢复处置计划扩充至风险宇宙,压力测试也从之前只关注测试结果转变为根据测试结果如何开展自救,以使得将来如果有危机发生,不能用纳税人的钱去救银行。最近的监管都是要求银行的恢复计划需要明确在未来的6个月进行自救的方法,以使得自身能够恢复到正常经营的水平。
3、银行经营中所面对的不同风险水平
2008年之前,监管的整体要求,包括银行同业的一些实际做法,都比较关注是最里面的银行风险偏好,即银行要实现长期稳健、持续经营的目标,所需要维持风险水平。以往的很多限额及指标,其实都是围绕着风险水平浮动。有时市场会有波动,有时可能因为出现一些较大的坏账,使得风险水平无法维持在绿色范围内,波动至黄色部分,即风险容忍度,这是银行所愿意接受的风险水平。在实际经营中,银行在一些非正常情况下、短期内要接受超出其风险偏好的风险水平,这是银行在不超过其最大风险承受水平前提下所愿意承受的风险容忍度。银行会希望经过非正常之后,它能够较快地回到绿色的安全地带。在长期稳健经营目标下,该风险水平应控制在风险偏好内。到实施应急计划时,其实银行已经处于橙色的风险水平,即银行可以承受的最大风险水平。而实施恢复处置计划时,风险水平就已经超出这个圈了。在过去十年,大家都会提及反向压力测试,反向其实就是从橙色的部分反过来压力测试,即评估当风险处于何种水平时,达到银行的最大可承受点。
4、统一的风险矩阵有助于监测和管理流动性风险
以统一完整的风险因素矩阵为依据,可以将确定对应风险水平的限额指标放入矩阵中,有利于统一的监测管理。比如某一部分亮红灯,银行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哪一部分的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别出现了问题,这样可以规范地、知其所以然地监测和管理银行整体的限额指标体系。这样一来,无论是提供风险管理报告,还是进行归因分析,又或是对限额框架进行重检时,都可以知道目前每一个指标所揭示的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的隐患及其所处的位置,然后通过逐月比较,还能够明白哪一部分的风险来源或是其风险因素会朝着不利方向发展,以及下一步应该关注的内容。这就形成一张限额指标体系的晴雨表,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哪一块亮红灯,需要关注其他哪一部分的内容,同时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措施,以使红灯变成绿灯。
5.限额指标阈值设定时的考虑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整体现金流出的历史最差时点未必与某内部管理指标的历史最差时点一致,比如在某A指标的历史最差时点,由于其他几个重要风险因素的相关指标处于较为良好的水平,使得该时点的整体现金流出金额不是历史最差。因此,对于该指标的行内限额和预警值的评估,除了考虑整体现金流出金额的历史较差时点下该指标的数值之外,还需考虑该指标自身的历史波动和历史较差时点。其他还有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如在进行这类24个时点的分析时,是否假设优质流动资产不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冉鑫)
来源:2021年高级研讨会:资产负债管理与流动性风险管理
高级研讨会(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