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 资深银行证券风险管理专家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积极主动的信用风险管理,也叫积极主动的信贷管理。我原来在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过,对如何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业务和产品能够有效地配合,如何能够有更好的风险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些体会。所以今天讲的就是如何使用资本市场的产品工具或者技术,来帮助商业银行进行更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这种模式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合作配合,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使用证券公司或资本市场二级市场的一些产品和工具来进行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一般是静态或者被动的管理模式。一笔贷款在授信批准或放款以后进入到银行的表上成为存量资产,我们也叫表内资产。银行持有该笔信贷到期,或者这笔信贷成为不良贷款,这种传统模式我们称之为发起持有模式,是一种静态模式。如果这笔信贷顺利到期收回本金、利息,这个信贷就结束了;如果信贷最终成为不良贷款,那么银行就会遭受损失。这种模式就只有两种结果。
目前这种静态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有一些弊端。第一,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地 “重贷轻管”——重视贷款、轻于管理。业务部门会因为利润考核重视新增贷款,对存量的信贷组合轻于管理,只注重客户的新贷款,对已有贷款的管理不够重视,那么信贷的质量就会被动地取决于客户、市场或经济的变化。等贷款出了问题,或者风险管理部发生预警了,这时候银行才会再采取补救措施,但到了这个阶段再去解决它,损失常常难以避免,只是损失大或者损失小而已。
中国的金融机构各项信贷余额非常庞大,银行大部分只能持有这些巨额的信贷资产直至到期,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全部聚集在银行系统,整个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也非常低,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样会非常低,信贷管理将会较为被动。
目前,我看到银行对于调结构、促转型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和盘活资产的需求非常迫切,很多银行也开始做这方面转型工作了。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信贷非常消耗银行的资本金,而银行的资本金将越来越稀缺,资本金的成本在增加,这就制约了银行的信贷业务规模增长。有时一个分行或者业务部门有一些好的贷款,但却因为各种地区或行业限额,风险管理部门就会让它延期或压制它。另一方面,银行外部资本金的补充会受到严格监管,会受到股东限制,耗时也比较长,而银行通过内源性的资金来补充资本非常慢,一旦有情况来不及补充。
分行或者业务部门在发起授信的时候,只会考虑一笔信贷的盈利水平,并没有从全行信贷组合的整体来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这有可能就会对银行长期的信贷组合造成不平衡问题或者各种集中度风险。比如我原来在平安银行工作时,当时平安银行的分行、业务部门在华东做了很多钢贸,钢贸贷款刚开始利润很高,最后钢贸信贷出了问题,大面积的违约、坏账,损失非常大。所以信贷组合一定要考虑集中度风险。贷款发起的时候,风险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就要介入,这能提高整个风险管理的前置性,从整个银行的组合风险管理角度考察信贷的决策和投放。
信贷资产实际上是银行的资产,从理念上来说,银行就要像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一样积极主动地、动态地管理这些信贷资产,通过一些产品和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产品,去主动经营信贷组合的风险,节约资本金的消耗,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优化资产的组合和配置。特别在利率市场化后,在风险和收益平衡的基础上提高定价能力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信贷管理模式。根据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把风险收益调整到最有效的边界,这种模式也称为“发起优化——渠道配置模式”,它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积极主动信贷管理模式(Active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简称ACPM)。“发起优化——渠道配置模式”的功能有它的必要性。ACPM这个部门的目标是什么呢?
第一,利用各种产品工具去主动管理,包括资本市场的产品工具、证券类的产品工具。我原来在光大证券工作过,我知道哪些产品或者工具能够帮助银行去管理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这两大风险刚开始可能很隐蔽,但是一旦发现就会产生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一旦流动性风险出问题了,金融机构就会出大问题。第二个目的就是节约资本金消耗(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银保监、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资本金非常重视,资本金管理非常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管理风险是非常有效的。第三,提高资本金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资本金一旦不流动了,资本金就会迅速贬值。第四,优化信贷组合,ACPM在信贷发起阶段开始介入优化银行整体信贷组合的结构,提高它的风险收益水平,好的风险管理是风险永远跟收益是平衡的,这样也能提高银行对于信贷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第五,建立适合现代银行的先进信贷组合管理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ACPM主要是通过一些资本市场的产品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达到主动和动态管理信贷资产的目的。ACPM部门在贷款的发起和授信的阶段,在信贷业务的前端介入。ACPM从全行统一的信贷政策和组合风险收益管理的角度参与到信贷的前期决策,提高组合和风险管理的前置性,对客户和行业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估。这样ACPM在贷款发起阶段就能尽量选择彼此互补的、负相关的客户或者行业,构建高质量的信贷组合和结构。
在贷款账内阶段,其实就是进表后期了,银行业务部门把信贷组合转移到ACPM积极主动信贷管理部门,用FTP的价格转移到ACPM。ACPM拥有这些资产的使用权,就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产品和工具来对信贷资产组合进行主动和动态的管理和配置。
ACPM部门动态地进行管理,会用一些什么产品和工具来管理信贷资产?主要是一些资本市场产品。
第一个是信用衍生品对冲,如用信用违约互换CDS来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信用保护。首先,它能把信用风险转移出表。其次,它能够动态管理集中度风险,比如在钢贸、房地产集中度比较高了,就把一些行业的信贷通过CDS把信用风险转移出去。风险转移出去后便不需要那么大的资本金,能够节约资本金消耗。同时也能实现信用风险的价格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时,突然发现当时市场上正常的信贷定价已经失灵了,整个市场已经乱掉,这时业务部门全部靠CDS来定价。此外还可以进行限额管理、助力拓展新业务。
第二,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的出售或转让,也可以转移信用风险,同时动态管理集中度风险。
第三,利用信贷资产ABS证券化或者抵押债务凭证CDO。同样也可以转移信用风险,节约监管资本、经济资本,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金和存量流动性。
第四,购买金融保险。美国次贷危机时,有的银行之前买了保险公司AIG的保险,就转移信用风险给AIG了,AIG实际上也做了大量的CDS把它卖给了一些投资银行,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它也是转移信用风险,同时动态管理集中度风险。
最后,银行可以把集中度高的资产转移出去,再投资其他的金融资产或者贷款,提高整个组合风险收益。
传统的信贷模式就是“发起——持有”,创新的模式是积极主动模式,是“发起优化——渠道配置模式”的模式。贷款发起同样经过风险审批,在贷款出账后进入资产表,信贷资产就转移到ACPM积极主动管理部门,同时ACPM也会介入到前端的贷款发起和风险审批阶段。ACPM拥有这些资产以后,就通过CDS信用衍生品、资产证券化、金融保险或者再投资金融资产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不一样的银行管理模式,每个银行部门设置也不一样。有的银行把这个部门设在公司的银行部,如业务部门、公司业务贷款部,有的设在风险管理部,有的设在市场交易部门。债券市场、二级市场的产品、工具比较发达,流动性高。
金融危机以后,CDS、CDO两种产品有截然不同的表现,CDS金融危机的时候流动性还不错,但CDO结构化非常复杂,平时利润比较高,一旦危机爆发,CDO没有流动性,很难卖出去。这时就发现CDS价格还是正常的,但CDO的价格急剧跳水式地降价。ACPM也要定期对信贷组合进行风险评级,要量化风险指数,通过信贷管理和资本市场的产品工具提高整个信贷组合的风险评级,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指标来考核ACPM的信贷管理。
新的模式结构要起到节约资本金消耗、优化资本配置、减少和缓释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风险定价、绩效管理、满足监管资本充足要求等作用。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可能就要出售资产、甚至子公司,以筹措资本金。如果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所有的高管工资奖金要停发,甚至有的高管被换掉,所以组合管理对于资本充足很重要。
ACPM是对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的补充和改进,实际上是将银行的传统信贷管理和证券公司、资本市场的产品和业务结合,尤其在我国银行和证券公司分离的背景下,像国外可能一家银行里面同时有商业银行和证券,我们的银行要成立这样的部门进行管理,利用资本市场产品工具经营管理。这样在贷款的发起和授信阶段,在信贷业务前端通过风险资本收益率定价,对集中度风险控制来进行信贷组合管理。
贷款账内管理,也即后端阶段,要做到预警监控,监控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通过信用风险对冲、二级市场交易实现资本优化和节约,转移信用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
(责任编辑:杨倩灵)
来源:TGES2021高级研讨会:证券投资与市场风险管理高级研讨会(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