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习来 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
据统计,在2020年,按资产规模排名的世界前十大商业银行中,美国占两家,中国占四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而在2020年世界前十大资产管理公司中,中国未能上榜,美国占7家,分别为:贝莱德集团、先锋集团、道富全球资产管理、富达投资、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纽约梅隆银行和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
通过上述两类金融机构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已经在世界商业银行中占据重要的位次,而资产管理业务则还有很大潜力。那么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呢?
根据中国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版”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居民广义总财富共计575万亿元,狭义总财富(不考虑非上市股权、厂房及个体经营权等资产,而只考虑更具备配置、交易属性的资产)为420万亿,狭义财富过去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高于居民收入增长。
在420万亿的狭义资产中,房地产价值为232万亿元,占居民总财富的55%,金融资产为170万亿元,占比为40.5%,其他资产(如汽车等消费品)占比为4.5%。
到2020年底,各类金融资产管理规模总计超过213万亿元。近5年CAGR为9.44%,其中主动管理能力强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规模提升最快,CAGR分别为19.17%和26.62%。
银行存款由于具有“保本”的性质,是资产管理中配置最多的种类,2020年为92.6万亿,近5年CAGR为11.14%。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仅次于存款,2020年末为25.86万亿元,近5年保持8.21%复合增长率保险排名第三,2020年末为21.68万亿元,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4.16%。公募基金位居第四,2020年末为20.06万亿元,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9.17%。私募基金升至第五,2020年达到16.96万亿元,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6.6%。其他为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专户管理的资产,这几类资产自2017年强监管后,开始逐步收缩。
中国财富管理尚处于一个初始阶段,是中国金融领域最后一片蓝海。我们以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是非常白热化、红海的一种竞争。所谓红海竞争,我的判断是,在总量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家银行业务的大规模增长,一定是以另一家机构业务量减少为前提,总体来说就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但也不能说其是零和博弈,因为还是较原本有所增加的。因此我认为,在金融领域中,资产管理业务仍有足够的空间供大家去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几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市场竞争仍处于跑马圈地时代,垄断格局尚未形成。
商业银行网点、客户群数量上占有优势,个人客户最多的工商银行有6.8亿,接近中国人口的50%;信托机构在高净值客户方面占优势;证券公司客户整体数量不多,超过1000万户的证券公司就是头部券商了,但其客户多为市场风险偏好高、专业投资知识强的群体;基金公司的客户数量相对较多,截至2019年末,中国公募基金的开户数达到6亿户,但单一客户资金金额不大,金融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客户比例超过60%;金融科技平台公司的客户数量很多,但多数为长尾客户,即收入更低、投资金额更小;保险公司客户数量透明度不高,但多为中长期投资者。
从主要发达国家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环境和微观因素都具备了资产管理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条件。未来十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会出现10-20家资产管理头部企业,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资产管理市场格局。届时,资产管理的蓝海也会变成红海。
为什么说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在未来十年会有一个很大的爆发?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作为支撑:
一是财富积累到了需要资产管理的服务。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与美国、日本80年代财富管理爆发前的水平相当。美国在1978年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当时中国人均GDP为156美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实际上美国在197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增长,美国居民的风险金融资产规模从1978年不到3万亿美元,迅速增加到十年以后的28万亿美元。
二是房产投资需求将会下降,居民原有的资产组合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即更多投向金融资产。住房不炒的政策将会遏制住房金融化投资的趋势,加上人口老龄化以及城镇居民自有房产率的提升(根据央行2019年对城镇居民的调查,96%的城镇家庭已拥有至少1套住房),居民会把新增收入(甚至原有财富)投资到金融资产。
三是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无风险收益越来越低,势必提高居民的风险投资胃口,以便于获得更高的收益。
四是居民金融知识日渐丰富,尝试新金融产品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富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将会把更多的居民吸引到资产管理业务上。
五是中国金融要素市场日趋完善、产品供给越来越丰富,监管越来越严,金融市场越来越规范,交易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越来越好,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从金融产品供给端来讲,我们有100万亿人民币债券存量资产,上海证券交易所到目前为止已有1671家上市公司,深证交易所有2533家,香港交易所有2187家,另外在美国上市的有248家,其他还有在新加坡与伦敦上市的公司。从这个方面来说,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作为两个主要的金融市场供给方发展迅速,而且黄金市场、石油期货等衍生产品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为金融资产管理的产品设计与组合提供了基础元素。
六是全球的超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将导致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到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中来。据彭博统计,全球约有16万亿美元的资产是负收益资产,而中国的币值稳定、收益率还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资金投资中国的金融资产。
据初步测算,到2031年居民的狭义总财富有望达到1000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8%,其中金融资产将达到590万亿,复合增长率11%。如果按这个增长率计算,10年的资产管理规模将非常可观,这个大蛋糕不会被平均分配,20%的头部资产管理机构将会占到至少60的份额。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机构的,在中国金融业最后一片蓝海的划分中,一定不是平均分配,一定是前20%的机构获得面积最大、营养最丰富的领域,剩余80%的机构会在面积狭窄、生态不佳的环境中血战至红海。那么,如何才能成为那20%的机构呢?
一是制定富有远见的资产管理战略。从发达国家著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经验来看,这些成功的机构都制定了富有远见的、清晰的和可落地的战略,即明白自己在哪里?要到哪去?如何去?定位精准、目标和方向明确、实现路径的措施清晰可行。我们以贝莱德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它们三个最基本的战略就是:风险控制、持续创新和客户至上,其资产管理规模在2021年达到了9.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
二是选择具有实施战略能力的人才。战略制定以后,是否能让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人,特别是实施战略的最高负责人,这个人要能充分理解战略意图,并有能力去付诸实践。客观地说,目前在资产管理领域,最缺乏的是人才,特别是投资研究、产品设计、资产配置、组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多年的市场历练,而不是看几本书就行的。
三是建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信仰。资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为客户的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这要成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一种信仰,至于管理费则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后的一种分享。只有建立了这样的信仰,资产管理机构才会一心一意研究市场、发掘投资机会,才有能力把客户的资金投资到最有价值和成长潜力的资产上,才会与客户一起分享价值。资产管理公司一定要避免一心想着赚客户的钱,即让客户多交易、投资没有核心价值的泡沫资产来赚取管理费。
四是要打造先进智能的投资管理平台。从成功的发达国家资产管理机构实践来看,要想成为资产管理的头部机构,不仅需要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才,而且还需要一个领先的智能化平台,这个平台要有智能化的风险管理功能、资产配置功能、资产交易功能和信息沟通功能,以使客户与资产管理机构共同使用该平台。以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集团为例,他们就建立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平台阿拉丁(Aladin)。
(责任编辑:张语婷)
来源:TGES2021资产管理与风险管理高级研讨会(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