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波 北京金实盈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我在某国际银行,从事了8年的资产负债管理。2010年回国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许多中小银行不太清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目标是什么?资产负债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业务规划,各类资产、各类负债业务的规模、结构、期限,新业务如何规划,净息差保持在什么水平?
二是风险计量,微观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计量,如何实现业务规划、业务管理和微观风险计量的衔接与平衡?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这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三是考核管理,如金融市场部的一部分职能是帮助银行管理流动性,另一部分职能又是自负盈亏,赚取价差,如何对金融市场部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
四是部门衔接,风险管理部负责全面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部管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资产负债管理部与风险管理部之间有怎样的衔接?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这家国际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是司库的一部分。司库的核心目标是稳定净息差(NIM),这一指标是国外银行重点关注的核心指标。我们的财务条线这样划分:董事长——CFO——三个条线(司库,会计部,投资者管理部)。司库又分三个部门:平衡表管理部(BSM,Balance Sheet Management),即国内所说的资产负债管理部,用表内业务管理NIM;投资管理部,通过表外金融工具管理全行利率,稳定NIM;融资和资本管理部。
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刚刚兴起时,资产负债管理部实际上是管理利率的部门,对流动性的重视还很不够。这家国际银行要求大额资金,或三年以上的长期资金,都必须在金融市场上实时锁定,期限流动性一定要实时匹配,因此在早上九点和下午两点,公布FTP价格。在这时间段内,如果有大额贷款或存款,都需要向FTP Desk报告,会实时锁定期限。
2008年以前目标是稳定并扩展NIM,一些董事会给司库下达盈利指标,导致司库投资管理部的工作非常激进。投资管理部有几大工具:证券化的房屋贷款、利率衍生品、权益类资产等。
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首要任务,而NIM的管理退居于从属位置。把Funding和流动性单设了一个部门,根据当时的监管要求,把风险管理和司库合规的职能,单设Compliance部门,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合规。
2010年以后目标定为:在稳定NIM的同时,保证流动性安全。
我认为银行的资产负债治理架构,主要取决于当时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
这家国际银行当时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地位非常高,基本相当于行办会。资负会中,董事长兼行长,其次是零售银行部、对公和投行部、财富和投资管理部三大条线的总裁,以及CFO、最高风险长、司库,采用投票机制做出决策。
不同的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目标,应该采取不同的架构。
贺书婕:
谢谢您的分享。我想请教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之间是什么关系?资产负债管理涉及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而这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这两个委员会,是否对这些风险进行共同管理?如何进行协同?
席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两层设置,一是在董事会下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子委员会,二是在行内运营管理层也有风险管理委员会。
在当时的治理架构中,董事长、行长下设两个委员会:ALCO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二者是平行的。
ALCO对业务进行管理,而由业务引起的风险,则是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ALCO主管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ALCO偏重日常管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更偏重最后一道防线的管理。
贺书婕:
在具体执行中会遇到操作上的问题,例如流动性风险限额是由资产负债管理部提出的,需要经过ALCO的审议。风管委对这一限额是直接采纳,还是需要进一步审批?我觉得这一问题不好处理,因为这两个部门是平级关系。
席波:
从前中后台来说,三大条线是前台,ALCO类似中台,风险管理类似后台。风险限额在ALCO进行审批后,还需要风险管理部最后审批。
贺书婕:
谢谢席总。国际银行过去的发展道路,也映射了国内银行的发展途径,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另外,我还有一个问题。从数据到决策之间的建模环节,不管是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还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都有许多假设条件。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假设条件是否成立?运用这些假设条件会对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解答这个问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所获得的信息。
例如,建行在年报中披露利率冲击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时,一直使用两个口径,即包含了活期存款的口径和不包含活期存款的口径,这两个口径计算出的利率风险敏感值完全不同;而有些银行只披露其中一个口径的数据。整个市场上口径的差异非常大。在境内市场,有专家认为活期存款对于利率不敏感,因为活期存款是由结算现金流沉淀下来的;而境外机构的专家就认为活期存款对利率非常敏感。因此,采用何种假设不仅与理论有关,更与市场的实践高度关联。
我想请席总就此问题做些点评。
席波:
“假设”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业务的假设,二是计量模型自身隐含的假设,前者称为一类风险,后者是二类(Second class)风险。
一是市场环境即利率变化的假设,二是客户行为的假设,三是应对战略的假设。由外部环境到客户行为,再到内部价格策略的传导,会产生存量业务和新业务的变化。这其中会产生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用到的计量工具主要包括:缺口、久期、EaR、EVE,每种工具也有各自隐含的假设。
对于外部环境,利率假设,这家银行主要关注两大指标:一是久期,负债的加权久期平均为6个月,而资产的久期约为三年,但是市场上很难看到三年利率点,因此我们把两年作为核心期限点。
使用的核心管理工具是气泡表,当时的纵坐标是负债的6个月期限,横坐标是资产的2年或3年期限。首席经济学家会给出未来最有可能的三种场景(积极、消极、正常),以及相应的概率。资产负债管理部会据此推导出未来短期和长期的利率走向,并且把场景扩大到六至七个。同时监管部门也会给出压力测试的利率假设,我们结合这些场景假设,进行业务测算。
对客户行为的假设,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包括活期存款沉淀率、定期滚存、贷款的提前偿还等。对客户行为的预测必须要结合利率场景进行分析,例如加息时活期存款定期化,降息时定期存款活期化。客户行为对资产负债的影响非常关键,并且每家银行情况不一,不能得出普适的结论。
国外把利率分为三类: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管理利率(Administrative rate)。管理利率是活期存款的利率,不一定随着政策性利率或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主要用来调节资产负债表中的净息差。活期存款的付息率对息差收益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在这类利率的假设上,下了很多功夫。
我们当时对资产负债不同的业务,是否应当采用不同的折现率产生了困惑,但随后意识到:资产负债管理是计量各种利率情景下净息差的“变化”,而不是“绝对值”。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在各种场景下,保持假设的一致性,就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而不需要过度细化。
另外,我们认为对短期的假设比对长期的假设重要得多。因为在长期,我们可以采用战略来抵消影响,而短期冲击很难抵消。
演讲稿整理:俞甜甜
责任编辑:李瑞钊
来源:TGES 2021(第十七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资产负债管理与流动性风险管理(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