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以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新资本管理体系的提升

姚奕 全球金融专业人士协会特聘专家 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高级专家

 

我今天主要谈三点内容:一是巴塞尔协议的益处;二是提议以资本管理为契机,推动完整的资本管理体系落地;三是提出一些和资本管理有关的研究话题。 

 

一、巴塞尔协议的益处

巴塞尔协议促进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2008年,银监会开始推动银行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设定了三个场景:轻度、中度和重度的衰退,中度衰退的场景是假设GDP的增长率降到6%;而重度衰退设定为GDP增长率降到4%。13年以后的今天来看,6%的GDP增速已是常态。这表明:单纯基于历史的经验很难完全预测未来,这是风险管理的难点所在,也是我们需要不停地去克服自身经验局限性的重要原因。银行在当前经营业绩的压力下,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大环境上看,国家要求金融行业向实体行业让利,对于银行来说,以前粗放式、资源稀缺式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想要继续获取同等水平的收益,银行必须尽可能挖掘内部潜力,向风险管理要效益,向内部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最简单的例子是通过提升风险管理的预测精准度,有效降低不良率,从而减少拨备消耗,增加利润。

巴塞尔协议帮助银行解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之前银行更多关注的是自下而上的风险管理路径,即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对单笔业务风险和收益的把控上:例如这笔业务的PD、LGD是多少,利率定多少,综合收益如何等。实际上这种单笔风控的思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每一笔业务的利益最大化是否必然导致银行整体收益最大?”,存不存在为了维护银行整体利益而“丢卒保车”的局面?这需要银行转变思维,以自上而下的角度,整合经济资源,从整体角度通盘考虑,进行全局计量。由这个视角可以引申出第一个问题: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一定要经常问自己:按照现行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规模,银行的风险整体有多大?需要配备多少资本才合适?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对银行深挖内部潜力、重新摆布经济资源、提升经营绩效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关乎银行的长远发展,即,如果未来经济出现波动,甚至大衰退,银行倒闭的可能性有多少?这种可能性来源于哪些因素?如何未雨绸缪?仅仅依靠对日常业务所开展的风险计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基于的基本假设是经济处于平稳或繁荣,至少也是以过去的历史数据为依据的,这种计量结果很难覆盖完整的经济周期,这也是压力测试引起金融业兴趣和高度重视的重要原因,巴塞尔协议将压力测试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并着重完善了第二支柱的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要求。该程序侧重于要求银行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完善的资本管理体系,不仅对于风险的覆盖面要全,对于经济周期的考量也要完整,并重点关注银行在整个经济周期的综合经营表现。

 

二、提议以资本管理为契机,推动完整的管理体系落地

银保监会在2012年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稿)》,又在2016年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二者有机结合,能体现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紧密纽带。

但那么多年来,银行在推进新资本协议建设过程中,更多地把资本管理办法作为一种合规的手段来看待,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从业者的认识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团队,但更多地也是由监管推动的,成果也是被动地满足监管的要求。

我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资本本身,更需要关注资本对底层逻辑的基础性作用。计量方法论反而是最容易的,因为专业的人士都能掌握和复制。而如何在组织架构中对成果加以落实,在风险的实际管控上做好政策制度配套,让资本约束真正发挥作用,恰恰是更为耗时、繁琐、有挑战性的工作。

听说银保监会已经针对巴塞尔协议III最终稿的国内版本在部分金融机构中征求了意见,预计将在2022年内出台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办法将引导很多银行的积极跟进,听闻部分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对自己的RWA体系进行更新升级。预计办法一旦公布,还将对其它各方面相关项目和体系产生重大影响。银行应当积极抓住这次大好机会,着力提升自己的资本管理整体能力和实际效果。

 

三、和资本管理有关的研究话题 

(一)紧密有效地匹配资本

巴塞尔协议对于资本的要求主要是集中在传统风险领域,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杠杆率等的监管要求也暂未和资本形成直接的挂钩。

当然,巴塞尔委员会除了研究和发布巴塞尔协议之外,一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各种新问题新领域进行研究,比如对Cyber Risk、Model Risk、Crypto Assets等领域都发布了研究报告、指引和建议。比如其中对于加密资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根据级别计提不同权重资本的办法。这种办法遵循简单的权重法,正如1988年我们初识信用风险时对它的处理方式。

这些新兴的风险类型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计量和管理体系,如何更加紧密有效地与资本相匹配,是我们需要在未来着重解决的难点。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关系的影响

这里我提一个问题:在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稿框架下,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二者之间更靠拢,还是差距更大?

从巴塞尔协议 I到巴塞尔协议Ⅱ很明显的变化是,监管资本在向经济资本的理念靠拢。原来的监管资本计算太粗犷,结果不准确,而巴塞尔协议Ⅱ通过菜单化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更精细化、差异化的手段,带来的结果是资本与风险的敏感性更高、关联性更强。但在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稿下,基本思路是鼓励使用权重法,将权重法的敏感度提高(权重多达20个),并限制银行使用内部模型(包括资产类别和使用范围),那么带来的结果是不是资本与风险的敏感性、关联性不再那么强?

这个话题引申出:资本和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敏感性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有没有最优值?这种敏感性以什么作为前提(实际上限于数据原因,银行的内部模型始终无法达到比较准确的效果),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三)资本的纽带作用

实际上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它将自下而上的计量工作和自上而下的业务管理战略相结合。

银行的基层业务单元考虑的是每一笔业务,通过制定业务战术来完成业绩要求,而高管层是从银行整体的战略考量出发的,这两者之间如果没有做好结合,则容易形成脱节。而资本就是很好的纽带,能把单笔的计量和整体的要求结合到一起,从而更好地发挥计量的作用,避免这种不一致。那么就如我前面提到的,这种纽带作用如何发挥出来?这需要进行大量配套设施的建设。

(四)开展资本管理研究,提升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抓手

目前我国大型的银行,包括规模稍大的城商行,都已经形成控股集团。从这个背景出发,银行不仅要关注自身(单个法人)的风险,还要关注多个法人对于集团资本的影响。

我看到一篇国外的研究文章,切入点是分散化效应。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是自下而上的。第一层是业务组合层面,在这一层面分散化能带来更多的超过50%的资本节约。而到了业务条线层面,银行、人寿、财险所节省的资本相差不大,在25%左右。再往上是公司层面,要考虑是把什么样的金融子公司放在一起更能体现资本分散化的效应。 

以上是国外的经验,这位作者研究的结论是,把两个同等规模的银行和财产保险公司组合为一个集团,所带来的分散化效应是最好的。当然实际上这个问题远不是如此简单的,还需要考虑众多其它类型的子公司。如何衡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减少对集团资本的整体消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对整个集团如何进行科学考核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演讲文稿整理:俞甜甜

责任编辑:傅泽天

来源:TGES2021(第十七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资本、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12月)

姚奕:以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新资本管理体系的提升
时间:2021-12-04
演讲题目:以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新资本管理体系的提升
专家简介:资深银行风险管理人士,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高级专家,ICFRM特聘专家;金融行业从业17年,是国内最早从事巴塞尔协议建设的专家,银监会新资本协议规划与研究小组原成员,交通银行新资本协议办公室原负责人,具备丰富的风控体系建设经验
姚奕-以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新资本管理体系的提升 姚奕-以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新资本管理体系的提升 姚奕-以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新资本管理体系的提升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