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转型期的保险行业风险与风险管理转型

周瑾  普华永道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

 

一、保险市场环境

近几年来,保险行业一直在推进转型。但是从2021年开始,保险行业转型的压力和迫切感愈发明显。

做风险管理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而转型时期风险识别的核心则是认清当前行业的风险有什么特点。从行业风险角度来判断,目前最大的风险应该是战略风险。究其原因,是我们虽然提出转型已经有四五年,但是直到去年才开始才真正开始触及到了变革的底层,之前几年行业探索未必有完全清晰的转型方向。比如,数字化转型并未取得预期成效、产品转型不太成功、线上渠道发展也受限。转型方向没有充分认清,转型模式没有确定,这就是保险行业最大的风险。

在当前保险行业的转型时期中,行业风险特性在动态变化,所以风险管理的定位、策略和模式也需要重新思考。中国保险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正经历一段瓶颈期和矛盾期:

一方面,行业乱象整治尚未完成,问题公司的风险与影响仍在持续,“创新”业务又不断产生新的风险事件,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仍然羸弱,数据与科技驱动的风控模式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和低利率趋势带来的风险难以对冲,中小公司增长乏力,盈利艰难甚至生存很难,监管要求和经营成本不断推高,风险管理投入所带来的价值难以短期凸显。

 

二、风险管理新定位

风险管理到底该怎样去解决行业里出现的风险?这是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去关注、去思考的。风险管理远远不是一个0和1、是和否的关系,它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式到实质的过程。风险管理能否解决公司最主要风险,能否从战略高度给公司带来价值,这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如何对风险管理进行新的定位?需从战略设定、业务发展及企业文化三个视角来重新审视风险管理的定位。

1.风险管理是战略方向的保障。保险公司的职能就是经营风险,只有把准方向,对未来的业务风险认知清楚,才更有利于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应作为公司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战略方向的设定和市场赛道的选择,新产品的开发、新客户或新业务的拓展方面,都需要基于公司充分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底线保障。

2.风险管理是业务发展的伙伴。新业态下的风险管理不应局限在监管合规“紧箍咒”下,不能坚持“被动防守”的原始定位,风险管理应逐步向业务前线倾斜,积极融入业务创新与开拓领域,发挥与业务一同“主动围攻”的职能。既与业务发展相辅相成,同时助力业务价值创造和风险价值再造。

3.风险管理是市场竞合的软实力。公司风险管理一体化能力建设作为市场竞合的软实力,无法或很难模仿。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风险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基石,应使其在整个企业管理中“血脉相承”。

风险管理不应仅仅是在公司发生问题后才出现的亡羊补牢,也不应与业务是“警察”与“小偷”的对立关系,而应是在风险文化倡导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业务合作伙伴的作用。曾经,风控是一个事后“消防员”的被动角色,而现在渐渐转变为“警察”的角色,警察除了做事后的惩戒坏人以外,还会做一些事前的风险提示;第三层的定位是风险提倡者,其实已经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了;最高层是风险管理变成业务的合作伙伴,真正走向前端,这也是风控关口前置最理想的模式。但是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风险管理目前在行业里还处在“风险警察”角色阶段。

 

三、风险管理新策略

在过去几年中,保险行业在风险管理工具手段和模型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普华永道曾经为几家保险集团和公司设计的整个集团/公司层面的智能风控平台等。先通过打通对公客户的数据信息,再基于企业客户的风险画像,做公司层面整合的风险管理,最后实现数据共享。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整合、协同、共享的工作,统建工具平台赋能他各个业务前线;

第二,公司层面能够做到统一标准,尤其是在前线业务的判断不一时,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能够确定统一的执行标准。

顺应转型趋势,保险公司要实施贯穿前台业务产品与客户决策、中台数据与分析、敏态的组织与平台支持三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新策略:

策略一是业务风控前置决策,即将作为“第二道防线”的风控关口前移,与“第一道防线”更紧密结合;

策略二是风控中台赋能,建立具有强大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的中台,赋能前台;

策略三是敏态组织与平台支持,即风险管理要灵活地与业务发展协调统一,组织和系统要敏捷的调整与业务融合在一起。

 

四、风险管理新模式

在科技驱动风险管理的大趋势下,普华永道顺势提出风险管理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三种模式:

1.风险识别和评估数字化。将大数据分析与风险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识别任何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和风险,并进行精准计量。

2.风控流程自动化。理顺流程节点,优化流程效率,利用系统替代人工操作环节,使得业务流程及其内嵌的风控规则自动化执行,这是提升风控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手段。

3.风控规则智能化。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可以把风控管理专家的经验提炼成为系统性的规则,并借助持续的数据积累和案例训练,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准效果。

 

五、偿二代二期底层逻辑和对行业转型的影响

偿二代二期在2021年底正式颁布,其规则有多处修订和完善,我们总结为五个方面的底层逻辑和行业影响:

第一,保险公司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资本约束机制,从落地效果来强调风险管理实效。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过程——“顶天”的角度就是要考虑到它对战略有什么影响;从“落地”的效果来说,就是要确保脚踏实地和业务相结合,要跟业务前线走在一起,到机构里面去了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两点就需要风险管理人员做到“能上能下”——“能上”即能站在公司、站在领导的视角来看,“能下”即能站在实际业务的视角来看,风险管理能带来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新规则直击行业乱象根源,进一步加强了与公司治理监管的协同联动。公司治理是一个行业基因问题,目前来看,还有很多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存在不足和缺陷。

第三,二期工程看似放宽的综合风险评级规则背后,实质上强化法人机构风险管理职能,强调落实总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责。风险综合评级规则看似放宽了,尤其是取消了对分支机构的定期评估,但实际上它强化了法人机构的风险管理职能。

第四,新的风险因子体系加强了投资风险的穿透管理,推动行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期的信用风险。穿透是在资管新规以及整个金融监管视角下的大方向,尤其是投资风险的穿透,保险行业也需要顺势而为。

第五,重点修订的定量监管标准重构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引导行业更好应对从高速增长换挡到高质量发展。流动性风险的规则变化较大,在技术标准、指标以及监管理念都有变化,尤其是对现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换档期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来说,偿二代二期的正式实施或许是个契机。监管规则经从1.0升级到2.0,我们也可以利用它将风险管理能力从1.0升级到2.0。2.0的升级一定不是简单地把规则和监管要求重新对标一次,不仅仅是重新修改几个制度以便迎检,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当前的行业转型背景和趋势,从思维层面、理念层面、定位方面、战略高度来考虑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从新定位、新策略和新模式上进行探索,最终能够实现风险管理能力的“顶天立地”。

演讲稿整理:张壬

责任编辑:李瑞钊

来源:TGES2021(第十七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保险公司发展与风险管理(二)(1月)

周瑾:转型期的保险行业风险与风险管理转型
时间:2022-01-09
演讲题目:转型期的保险行业风险与风险管理转型
专家简介:普华永道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擅长于战略规划、组织管控、风险管理、公司治理、运营与流程、资产负债管理和投资管理,兼职担任多项职务,包括中国金融风险五十人论坛(CFR50)成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资产负债管理专委会专家委员、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特聘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等
周瑾-转型期的保险行业风险与风险管理转型 周瑾-转型期的保险行业风险与风险管理转型 周瑾-转型期的保险行业风险与风险管理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