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书婕,民生银行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中心处长
在实务工作中,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因为每年都要面对新的问题、新的产品、新的业务、新的市场需求,每年都要对整个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重新认知和梳理。现在正处在一季度,可能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做今年的市场风险限额规划设置,我们也同样如此,刚刚完成了这项工作。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限额管理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风险为中心,再到以策略为中心。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体系,也不是具有标准答案的管理公式。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限额管理的认识是不断递进、不断迭代的过程。
最初,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是一个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例如,以产品为对象,包括债券业务、远掉期业务、贵金属买卖业务等。2005年以前,很多商业银行实际上采用的是这样一种限额架构。
1、结构
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的特点是点状结构。每一个限额对象实际上是一个孤立的点,所以整个限额体系也就是一种点状结构,是由若干孤岛组成的结构。
2、特点
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把每一个产品当作独立的限额承接主体。即每一个产品作为一个独立的限额承接主体。
3、背景
(1)外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低
在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早期,各个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业务没有那么丰富,没有那么复杂,规模也没有那么大,整个金融市场的工具也没有那么多,产品也都比较简单,商业银行开展这些业务的目的也都非常简单,没有特别复杂的交易管理的目的和管理的诉求。
(2)内部——投资交易业务简单、规模小,一个产品只有一个交易台
另外,这些交易业务整体规模比较小,每个产品通常都只有一个交易台在操作,内部管理架构也非常简单。
4、核心指标:产品规模、止损
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采用的核心指标是规模指标。即把规模作为控制风险总量的手段,来下达市场风险限额。另外,还设置了止损指标。止损指标和规模指标理论上没有直接联系。
限额体系的设置过程更像是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业务部门出于业务需求,会希望把业务规模做大一点,以追求更多利润。风险管理部门从控制业务总量风险的角度设置规模限额,从控制经营结果的角度设置止损限额。
以产品为核心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实际上在思想方法上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影子。当时有很多银行的限额体系是不独立的,把限额体系嵌在授权体系里面。在风险认知上,其实也是非常粗浅的,并没有对市场风险的实质有深刻的认识和到位的理解。这和传统商业银行主要开展信用风险相关信贷业务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从思考方法上,它其实延续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信贷业务管理的风险管理的思考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5、优点
以产品为核心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在当时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和业务需求下,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简单。
第二,易报告。当时很多商业银行对于交易类业务,没有很强大的管理系统去识别计量风险,只能从业务台账上做一些统计报告,这符合当时的管理条件和技术条件。
第三,易分解。在当时可加性的传统思维方式下,规模指标非常容易分解,非常容易分配到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产品去执行。
第四,易管理。这种管理逻辑非常容易被管理层接受和理解。
6、缺点
实际上,这种限额体系对于风险的管理,尤其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有着致命的缺陷。
第一,不能准确反映风险。用规模来设置限额,导致整个限额体系并不能准确反映和控制风险。因为交易类业务的业务规模和风险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第二,不能支持复杂的交易模式。金融市场业务不同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仅市场变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交易模式之间也存在互相替代、互相配合的方式。而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对于一些复杂的交易模式,不能有效地支持。例如套利业务中,业务规模可能比自营业务规模大很多,但是敞口总量可能比自营头寸小很多,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不能体现这种复杂的交易模式。
第三,与资本相关性不高。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和风险关联性不高,跟资本的相关性也就不高。因为即使在标准法下,资本市场的资本计量也是基于风险的逻辑去设计计量方法,资本的计量结果和风险之间是有比较强的相关性的。因此,以产品的规模为核心去设置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就不能满足对资本的有效管理,不能对资本整体偏好进行有效传导。
后来,商业银行整体逐步进入了一种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管理体系。这种限额管理体系不再以产品为管理对象,而是以风险因子作为限额管理的核心对象。
1、结构
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的结构是线状、面状结构。以风险因子为线索,把不同的产品连接起来,同时又把不同产品中的同一个风险因子归集起来,实现不同产品中同一类风险因子的归集。
2、特点
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是把一个大类风险因子当作主要的限额承接主体。
3、背景
(1)外部——金融市场产品逐渐丰富
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是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产品逐渐丰富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2)内部——投资交易产品日趋丰富,跨品种交易有所发展,一个产品可由多个交易台共同操作
随着投资交易类的产品日趋丰富,跨品种交易有所发展,市场流动性增加,金融市场更加符合无套利原则。
另外,一个产品可由多个交易台共同操作。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推动了整个交易台的交易行为、交易模式改变。交易台不再是操作某一个特定产品的经营单元,而是经营某一类风险的经营单元,交易台的性质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
4、核心指标:风险敏感度、止损、风险价值
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把一大类风险因子作为主要的限额承接主体,把风险因子的计量风险结果,例如,风险敏感度、损益、风险价值、压力测试等,作为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石,或下达限额的基础。
5、优点:
第一,实现了风险的归集与汇总。
第二,建立了限额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市场风险资本的计算逻辑本质上还是基于风险敞口设立的,当限额管理也是基于风险进行管理时,两者之间就建立了联系。当联系建立之后,就有可能通过限额指标体系实现对资本的分配和管理,有可能实现基于资本的风险偏好的传导。这是在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体系上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6、缺点:分解需要考虑相关性
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的缺点是分解需要考虑相关性。
因为风险因子彼此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业务结果之间其实也就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大类风险因子往下分配的过程中,如何考虑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分析不同业务交易台、不同产品的相关性是比较难的。
另外,风险因子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以风险因子为核心设置限额指标体系时,风险因子究竟识别到多细的程度是合理的?这是很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识别风险因子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业务和市场变动加了一个滤镜,这个滤镜就是设定的风险因子。如果风险因子识别过粗,得到的有效信息就会减少;如果风险因子识别过细,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是很大的。
除了要考虑怎么选择风险因子,识别风险因子外,还要考虑限额下到什么组合层级是合理的。风险因子的计量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下到的组合层级越细,整个限额体系的运行效率就一定会越低。如何去平衡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的关系,是非常值得考量的。
但是,从以产品为核心,过渡到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是市场风险管理过程中非常重大的一个飞跃。其意义在于,商业银行在这样的体系里,才能真正开始理解到底什么是市场风险,才能通过基于风险因子的识别,真正对市场风险进行溯源,进行归因分析。也可以通过分析损益结果和风险因子的关联性,真正了解什么是风险因子的波动,这个是市场风险的一个根源。
2010年以后,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这也是目前商业银行主体的限额管理的框架。但是,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下一步应该建立以交易策略为核心的限额体系。
交易策略核心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运用什么样的金融工具,捕捉什么样的风险因子变动,以实现收益获取。交易策略是把产品和风险连接起来的整合体。二是针对交易策略下达限额。此时,能实现非常精准的风险管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精准的风险资源配置。
1、结构
以交易策略为核心的限额体系的结构是网状结构。
2、特点
把特定的交易策略当作主要的限额承接主体
3、背景
(1)外部——金融市场产品逐渐丰富。
(2)内部——交易策略日趋复杂,一个交易台可采用多个策略。
4、核心指标:规模、风险敏感度、止损、风险价值
以交易策略为核心的限额体系使用的指标上,和以风险为核心的限额体系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根据策略去设定一些规模类的限额时,这个规模通常是会从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角度考虑,而不仅仅是你可以做多少业务。这时的规模和以产品为核心的限额体系使用的规模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5、优点
以交易策略为核心的限额体系优点有三个:
第一,建立了交易策略与风险识别与监控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更细化地考虑流动性问题。
第二,与以风险为核心的信用体系相比,能够做到补缺(关注到细分风险因子)、订制(处理大类指标管理失效的情形)。
第三,有助于建立预警机制。每一个交易策略都有核心驱动因子,当明确驱动因子之后,只需要盯住驱动因子的变动,就可以建立预警机制。
6、缺点
以交易策略为核心的限额体系缺点有三个:一是限额高度细分,二是需要较强的系统支持,三是对数据治理的要求非常高。
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整个二道防线的管理作用在持续发生变化。
1.以产品为核心的第一阶段:控制
在以产品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二道防线的核心作用是控制职能。它其实是比较僵硬的管理,主要体现的还是管理的意愿,我想让你做多少,我希望你做多少,意愿的主观性也是比较强的,主要起控制作用。
2.以风险为核心的第二阶段:管理
在以风险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二道防线的作用更偏向于管理。管理和控制的差别在于,不仅仅是要控制边界,要确保边界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确保边界和业务、管理能力、风险识别计量能力、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等都要有适度的配合性。
这个过程是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偏好下,风险预算的分配过程,同时也是风险资源的配置过程。这时候才是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管理阶段。
3.以策略为核心的第三阶段:支持
在以策略为核心的第三阶段,二道防线已经能够发挥对一道防线的支持作用,而不仅仅是管理作用。支持作用体现在风险资源的精准投放,而且这种投放不仅仅是以风险的约束和控制为目标,更是以合理的风险收益为目标。
随着限额管理体系的发展,一道防线和二道防线,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的驱动趋向于一致,内在目标也趋向一致,行为的合理性、协作性也进一步增强。二道防线的作用发生改变的同时,一道防线和二道防线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1.以产品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相互独立
在以产品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一道防线和二道防线总体来说是相互独立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是对立的关系。
2.以风险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以资本为纽带的协作分工
在以风险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两者之间是一种以资本为纽带的协作分工关系,这个时候一道防线、二道防线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约束,也就是资本。一道防线是资本的使用者,二道防线是风险资本的分配者。一道防线的业务部门需要用资本去开展业务,二道防线需要在资本框架下控制风险,存在着双方共同以资本为前提条件的业务和风险之间的匹配管理关系。所以双方在资本管理、传导、分配过程中,要建立逻辑相互一致的管理关系。
3.以策略为核心的第三阶段:以优化风险收益为目标的深度合作
在以策略为核心的第三阶段,一道防线和二道防线之间是以优化风险收益为目标的深度合作。
风险管理除了业务和风险的匹配关系之外,还要回答业务究竟是如何挣钱的?是不是以合理的方式在挣钱?
市场风险管理者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区别出好的损失和坏的盈利。好的损失,指的是虽然发生了损失,但是在健康的业务模式下出现的损失,这种业务模式虽然有短期损失,但从长期来看,它能够积累出高质量的盈利。坏的盈利,指的是虽然短期内有巨额的盈利,但是这种业务模式累积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虽然挣了钱,但不是有质量的钱,甚至是有可能带来风险的钱。这是在以策略为核心的风险限额下,需要识别和解决的问题。
1、核心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转变过程的核心是风险识别与计量能力的提升。
2、驱动:巴2、巴2.5
在2010年前后,至2015年之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在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的过程中,建设了自己的交易管理系统,建设了市场风险的计量系统,大大提升了市场风险的识别与计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能力的提升本身推动了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的转变。
3、内容:数据、系统、模型
转变的核心内容包括对于数据的管理、模型的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些内容共同支撑了整个市场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4、路径
第一,推进市场风险的数据治理方面,涉及三类数据:市场数据(风险因子的具体体现)、交易数据(实际头寸的具体体现)、参考数据(计量分类、投组的管理工具)。
第二,推进市场风险计量引擎建设。
通过建设数据模型系统,通过推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数据治理,通过推进建设市场风险计量引擎,很多商业银行陆续从第一阶段跨越到了第二阶段。实现这种跨越对商业银行的好处就在于,因为实现了跨产品的计量风险,实际上支撑了前台跨产品的交易能力。当然,这种跨产品交易能力本质上还是一阶的交易能力,因为它主要还是基于风险因子价格本身的变动来开展业务。正因为商业银行主要是基于风险因子的变动本身来开展业务,在第二阶段的时候,敏感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风险管控指标,它表示随着变动,损益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5、管理价值
一是建立了跨产品交易能力(一阶交易能力)。
二是建立了资本和风险敞口之间的关联,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分配资本的一维管理。
1、核心:贯通前中后台的交易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贯通前中后台的交易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合能力提升,既是硬件能力的提质升级,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整体软实力的提升,包括管理架构流程、团队素质、交易的管理模式、交易台的管理模式等。
2、驱动:巴3
现在各个银行正在推动实施的巴3,就是转变过程中非常好的推动力。在巴3框架下,尤其对于实施内模法的银行来说,整个管理架构,包括交易台的管理、投组的管理、流程的管理都要进行改造。
3、路径
路径主要是通过深化数据治理,通过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等来实现。
4、管理价值
在管理价值方面,有三点:
一是建立了复杂策略和复杂衍生产品的交易能力(二阶交易能力)。
二阶交易能力不仅仅是基于价格的变动去做交易,交易的是价格后面的驱动因子。基于策略的市场风险和体系能够很好识别驱动因子。驱动因子有可能是很复杂的,例如时间、波动性等,有很多是非线性的关系,对于前台交易策略的支持能力大幅增强。
二是实现风险收益二维管理,强化损益的事前管理、事后溯源。
从风险的管理角度,它同时要看风险和收益,同时看两个结果,是风险和收益的二维管理。不仅要看风险是什么,还要在事前进行风险因子识别,在事后对损益进行归因分析,进行事后溯源。它是对风险因子和收益关系之间的强连接管理。
三是从结果管理转向过程管理。
从管理行为模式上,它也是从简单的结果管理转向了过程管理。这样的过程引起了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质变。
在实际情况下,商业银行很可能三种方式都在采用,可能是一种混合的状态,即不同产品、不同业务各自处在不同的状态。
了解清楚这三种不同的状态、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了解发展方向,有利于进行选择,帮助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逻辑,有利于更好地理清管理思路和管理诉求。
在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里有七个通用原则。如果能够抓住这七个原则,只要整个框架能满足这些要求,基本上就既满足监管的要求,又能满足董事会风险偏好、风险政策的管理要求,这是基本的门槛。
第一,限额覆盖全面:机构、产品、业务等。
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每个限额体系在设置之前都要对覆盖面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梳理。
第二,抓住合规底线:监管要求、董事会风险偏好。
这是一个基础的要求。从市场风险限额来说,监管的要求在限额方面其实也是非常清晰的,主要要求是资本净额的20%是外汇敞口的上限,一级资本的15%是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上限,核心资本的3%是衍生产品市场风险资本的上限。基本的合规限额是一定要守住的。
第三,管理职责清晰:一、二道防线各司其职。
限额体系是可以层层向下分解的,风险因子的识别过程也是可以层层向下细分的。如果限额体系没有一定的层级管理,管理的灵活性、弹性都是会受影响的。
第四,保留适度弹性:限额分类、限额调整等。
第五,指标均衡匹配:收益与损失、当期与未来、敞口与止损、风险平价。
第六,分解过程合理:要考虑风险缓冲与风险分散效应。
当一些指标之间是强相关性的,要考虑留出适当的风险缓冲;当一些指标是弱相关或者是负相关的,要考虑风险的分散效应,否则会造成风险资源比较大的浪费。
第七,严格监测报告
限额管理体系要包括比较严格的监测报告机制,通过监测报告机制才能够很好地保障整个限额体系的运行。
(责任编辑:张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