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李蕰盈 前瑞士信贷(美国)(Credit Suisse USA IHC)董事总经理
每家银行特别是在美国的银行,都需要确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bility)、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和资本缓冲(Capital Buffer)。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了银行可能承担的最大风险水平,而风险承受限制则是银行愿意在其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实现其战略目标和业务计划的总风险水平。银行在运作过程中,操作上风险偏好限额(Risk Appetite Limit)较为常用,而风险承受的概念更习惯用于定义方面。
控制风险有三条防线:信贷部门是第一条防线,风险控制是第二条防线,公司审计是第三条防线。风险偏好限额一般属于第二条防线,并且是公司在正常情况下用于控制风险的工具。限额直接与资本挂钩,通常设置为资本缓冲,旨在通过允许在严重不利的压力情景下(例如,美国CCAR)使用缓冲,确保随时满足资本需求(例如,这种情况会产生银行在违反限制之前能够承受的最大信贷损失)。此外,银行在设风险偏好限额时,要求将现在和将来的业务、影响限额的因素(大环境的、微观的经济因素)、银行自身业务的特性都考虑在内,即限额必须具有前瞻性。
压力测试与限额的设置存在很大关系。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设计了一系列压力测试的方法,自综合资本分析及审查开始以来,限额通常由内部严重不利压力情景下的目标资本缓冲规模来确定。鉴于巴塞尔协议Ⅳ将BAU资本设定在压力测试水平,因此综合资本分析及审查结果可直接用于风险偏好的限额设定。
每家银行在设定限额时会提供一套治理框架,旨在控制和监视资本使用及风险敞口。风险敞口在计算衍生品时有重要运用,如果不能正常履行合同,比起计算损失,更需要计算持有其他合同时的风险敞口。治理框架包含四项内容,一是限制过度冒险;二是在子项目组合级别进行一致且透明的风险衡量并定期报告;三是设定一组阈值(80%的限额),以提供高资本使用、风险敞口的早期指示;四是为严控资本使用超过限额,应具备触发升级到高级管理层的手续。
从计算角度看,限额监控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有两方面,由于一般情况下,限额通过模型来计算,因此一是需要监控模型内含的预警指示(风险识别的关键部分),二是要对预警指示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将预警指示的变化量与敏感程度相乘,再通过泰勒展开等比较简洁的方法,来预测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内预警指示发生变化,且敏感性较为稳定时,资本运用是否会高于限额。预警指示和敏感性分析需要经常更新,使其能够反映大环境或银行自己本身声誉的变化。
限额的升级过程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要有详细的报告去描述违反限制的原因;二是要对于超出风险限额的部门,要设计修改计划,以减少特定时间内的风险,并在时间计划内将风险控制在限额内;三是要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制定好的修改计划,供他们审查和批准,以判断修改计划是否可行;四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子项目或交易平台,如果交易数额大,则一定要向银行监管机构报告;五是公司审计要审查升级和解决流程,以确保每个负责人都履行职责。
另外,限额应该具有前瞻性,并密切监控资本使用情况。通常信贷组合的资本使用预测期为12个月,每个月月底一般都需要计算资本使用的预测。如果大环境、小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则评估资本使用情况的频率也可以是每两周一次,便于提前预测违约情况从而及时补救。
经济资本(EC)是银行估计其在给定的置信度和时间范围内保持偿付能力所需的风险资本量,也即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的风险评级所需要的资本。公司内部的风险偏好使得公司能够达到一定的信用等级。如果限额被设定为是弥补尾部损失的资本,则使用经济资本作为限额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而现在的趋势是银行使用压力测试来计算资本,则在同一个框架可以涵盖多个功能,既可以用该资本来作为经济资本,又可以用它作限额。
聚集和分派:除了最高级别的内部级别外,通常还需要子投资组合级别的限额。如果经济资本的计算是基于VaR方法,则聚集或分配需要一致。
不透明性:如果经济资本是建立在不明因子模型上的,则解释哪个现实因素会导致经济资本上下波动成为一个挑战。
缺乏前瞻性:风险因素相关性和负荷的校准依赖于历史信息,不一定是前瞻性的。
由于银行业务是动态的,因此限额也应该是动态的。如果资本的利用额高于限额,银行就会不得不将限额上调,当调整过于频繁时,监管机构会认为银行不清楚如何管理自身限额,从而容易引发监管审查。
在没有监管机构批准之前,有些业务必须削减或重组,使银行有时间做出调整,确保资本利用额低于限额。特别是在美国疫情爆发期间,很多监管机构临时提高限额,来帮助中小企业、贫穷社区渡过难关。限额其实比资本更能反映商业惯例,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美国银行有社区再投资法案的贷款类型,美联储要求这些银行必须给贫穷社区提供信贷服务,因此银行必须将信贷和资本相联系,在保持资本的前提下,银行可以根据是否包括社区再投资法案分别计算限额,来判断是否真正控制好风险。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