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劲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金融学博士后
公司业务的线上化有不同的概念,在提出互联网金融时,大家认为应当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的各个领域,P2P事件后又开始出现金融科技,现在大家提得比较多的是数字金融。这些概念的演变有一定的逻辑性,也包含社会变化的原因,但是三者根本性的差别不是很大。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就是把科技和数据应用到金融活动当中去,然后改变金融的一些理念、流程和组织架构,乃至于整个金融的运行方式。
公司金融业务线上化的过程最初是在消费金融领域中展开的,消费金融领域的参与者包括许多科技公司以及合作的银行。无论是作为市场中提供技术的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技术端,还是金融机构和产业端,公司金融业务线上化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在市场中依然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将线下产品线上化的道路,不是简单地把线下的手工签字、审核等业务流程搬到线上这么简单,而是一个需要把这些流程和决策环节进行系统地再造的过程,所以只有走数字化的模式后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化的设计,在数字化后变成一个智能化的、包括人工学习等过程的可以自我循环、自我管理的体系。
从公司业务线上化的过程展开来看,我们更多的是从金融数字化再到产业数字化,整个技术是先在金融领域中应用,走在实体经济的前面。但是对于公司业务而言,产业数字化是金融数字化的基础,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要通过数字化的改造变得透明、可以追溯,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很艰难的,现在在一些智能制造领域中有所实现。除了核心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数字化之外,企业上下游的数字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形成不了一个持续的、循环的数据产生过程和一个可以相互验证的过程。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使得生产过程变得层次更高,进行转型升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与消费数字化相比,产业数字化更加复杂,因为它需要从制造业、建筑业到各个不同的行业进行垂直行业细分。这是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生产、采购、销售特点,例如农产品行业就很难在制造业中试用,所以它需要进行行业细分和流程再造。产业数字化体现的是从过去统计型的数据变成逐笔数据的累加,数据更加真实。此外,数据也更加多维,这些数据可以追溯,并且具有法律效力。
从金融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互动来看,金融数字化也会推动产业数字化。金融数字化是一种新型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产业数字化中提炼出的数据所展现的客户、主体、行为特征决定我们的金融服务对象是谁,谁可以获得金融服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获得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客户用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身能够获得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过程去破解信息不对称过程,让这些有信用的、有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的、有资金和资源的主体从黑箱中走出,将金融资源配置给这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主体。
此外,金融数字化实现了从核心企业主要占用金融资源转变为上下游获得普惠金融的过程。传统金融往往是审查一个企业的规模、历史财务状况等信息,而一般来说只有大型企业有相对规范的财务状况,有不动产的抵押及其本身的信用,那么金融机构就自然会去选择这样的主体。在有了整个金融数字化后,一些上下游企业中优秀的主体就会显现出来,这时我们就不会再去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主体的信用,而是慢慢转变到对交易的信用、对物的信用、对数据的信用。这对金融的转变十分有价值,因为整个金融活动往往适用于大型企业的集中制造,而在产业转型当中,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把金融资源配置给那些活跃的为社会创造带来变革的新兴企业,而这些企业恰恰需要金融用新的方式、新的产品去匹配它。
风险管理的线上化、数字化,本质上是应用技术和数据,对传统风险管理进行体系化的变革。这种变革的领域包括思维方式的改变,之前更多是看主体信用,而现在更多的是要看债项信用、交易信用,这种思维的方式的转变十分关键。在一些实践当中我们就会发现,风险管理领域中传统思维是看主体本身的财务状况、历史财务情况,根据其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当中所处的角色以及历史供货情况、回款情况,来决定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但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方式是需要改变的。
第二个转变是流程再造。之前的风控是一种线性思维,在尽调、评审、放款、贷后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相互之间没有互动过程。如果用数字化的风险管理,每一个环节从开户到尽调,再到评审,再到放款和贷后,相互之间的信息是可以流通和相互验证的。所以从开户的时候就要做风险管理,KYC(Know your customer)政策就是 “了解你的客户”,为后面的评审带来充分的客户信息,而它的贷后管理也会支撑我们的续授信。
从技术驱动来讲,我们应该综合运用物联网等各种技术。我们还要以数据为本,让数据进行来回的校验和相互验证。这些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数据。问题就在于如何把一些行为数据、位置信息、社交数据等各种各样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然后与原来的结构化数据融合在一起。
风险管理线上化包括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实时,风险管理线上化意味着从静态到动态,是一种实时监测过程。之前我们是通过定期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而这些财务报表实际上是一种统计性的数据,现在要的是单笔的、动态的、生产过程的数据。
二是自动,从人工到机控,以前我们要靠大量人工去验证和审核,但是肉眼的感知是时点性的,而且大量繁琐的校验过程没有技术校验过程更加精准和有效。
三是精确,以前是一种估计,而现在是数据的交叉验证和历史验证。
四是介入,当实时监控进行预警后就要开始介入,实时介入处理过程中。很多风险管理过程在于介入的时间太晚,当我们看到一些风险信号时,就可以去介入这个过程,“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时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将是非常低的。例如在进行汽车金融管理时,当发现某一个经销商的某一笔业务存在问题时,就可以马上停止打款赎车的过程,然后与整车厂进行合作,行使抵押权,而不至于等到经销商、财务报表完全出了问题之后再去介入,所以介入的时点非常关键。
风险管理线上化的应用领域是包括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的,通过智能风险扫描,能够迅速地做出智能决策,进行智能监控、预警和阻断。
技术驱动型和数据驱动型的公司业务线上化的目标就在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它是一个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技术解决路径。金融所做的事情就是进行跨时空的价值交换和资源配置,在这当中最关键的东西就在于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处理。之前我们是通过对照同型客户的违约概率、风险信用状况来推测一个新客户的信用状况,现在可以用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来解决。
在这个目标过程当中,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传统的金融机构更多关注风控效果,把风险管理得更好更安全;而互联网企业看重的是客户体验的最优化。我们所做的金融数字化、线上化活动,就是将提升风控效果、提升客户的体验、降低经营成本三个目标进行统一与平衡。如果单独追求风控效果的提高,就可能失去客户体验,而如果过分强调客户体验,例如像互联网企业做金融一样,就会缺乏对风险的敬畏。在整个技术驱动下的公司业务线上化中,物联网是最关键的,它通过万物互联把客观世界转化为信息流,通过一系列技术把生产过程数据化,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使得公司业务零售化,用批量业务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让公司业务线上化的风险管理目标并不是让之前同样的贷款变得更加容易,而是通过技术路径让一些之前我们看不到其本身信用的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展现出来,那么对于优质客户就有了一个筛选机制。所以公司业务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建立商业信用、商业生态的过程,从以前主要依靠大中型企业变成让中小微企业有自己的信用,其中除财务信用外,更多的还是债项信用、交易信用。
(责任编辑:许泰琦)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