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制造业信用风险:特征与对策

张山林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总经理

 

一、制造业支持政策落实存在阻力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我们知道,在所有银行的报表上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一直居于高位,加上网传四大汽车制造厂破产重组、沈阳机床集团破产重组等消息,银行无法放心向制造业企业融资,国家的政策在银行层面难以得到较好落实。

二、制造业信用风险特征

(一)基础性:制造业发展价值缺失导致制造业信用风险的基础性泛滥

      在指导理论层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制造业发展理论陆续出现,包括出口导向、禀赋理论、国际贸易分工、微笑曲线、第三产业和效率至上等,而其中很多都是碎片化的企业投资理念,无法给予企业稳定有效的发展理论指引。

      在政策层面,我国陆续经历了出口加工、引进技术、市场换技术、开放市场等阶段,如今各地政府谈发展的时候提的都是结构化调整、第三产业,很少有人谈第二产业的重要性。包括最近海南要建自由贸易港,提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金融业快速发展,也没有过多提及第二产业。

      在发展路径层面,我国大致经历了来料加工、进口技术和设备、低级工业品标准化、转业等步骤,中低端制造业一旦赚了钱就开始转型升级,比如转业做房地产开发,我国所有制造业发达的地方,一定有房地产公司、担保公司以及银行参股。所以制造业目前的状况是,企业没有选择把自己的产业做好做精,而是一有钱就开始转业。

      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制造业风险的基础性,导致的结果是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资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集聚,制造技术和资本严重不足。

(二)广泛性:企业家精神缺失导致制造业信用风险普遍存在

      制造业内存在较多不敬畏常识的企业和企业家,赌徒泛滥,企业经营发展普遍充满不确定性。具体有如下四种表现:

      1、赌博心态:盲目扩张(并购)、负债扩张、融资泛滥;

      2、追求暴利、一夜暴富;

      3、藐视法律法规:违规违法经营、财务造假、忽视公司治理、公私不分;

      4、无价值追求:主业和融资模式跟风。

      以上状况共同导致了如下的结果:我国制造业企业缺乏(产品和技术匮乏)竞争力、财务脆弱、管理失控、负债不稳定,这也就进一步造成了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高企的现状。

(三)社会性: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全社会对制造业发展的信心不足

      我国市场需求不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低工资制导致工薪阶层普通收入低,消费能力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中国内地201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PDI)4105美元,人均GNI9732美元,PDI/GNI=42.18%。2018年美国的人均PDI4.38万美元,人均GNI6.28万美元,PDI/GNI=69.7%。

      2、分税制和政府债务管理,地方政府消费能力不足。

      3、新兴产业和过度金融化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发展没有普遍提高消费能力。

      4、制造业自身需求不足。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积累的产能过剩共同给制造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供给侧改革在需求不足的状况下也难以较好进行。

(四)商业银行风险吸纳能力弱化: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支撑脆弱的制造业发展

      银行系统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阻碍作用可以分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放宽市场准入带来的银行机构泛滥。银行机构泛滥会逼迫创新过度和发展过度,从而使得风险控制能力下降,此外银行机构泛滥也为政府操纵银行提供了便利,监管权力逐步地方化。

      第二,金融产品创新泛滥带来的银行脆弱与企业财务脆弱。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高企,制造业企业则过度融资、负债稳定性不足。

      第三,机构泛滥和创新无底线,金融机构成了“吸血鬼”“催命鬼”。

      这些状况导致如下结果:第一,货币政策仅仅解决银行乃至金融业的流动性,并不能提高银行信贷的供给能力;第二,银行自身风险积累,吸纳风险能力不足,中小银行自身难保,大银行既要吸纳中小客户风险还要吸纳中小银行风险,无力吸纳制造业风险。

三、制造业信用风险对策

(一)敬畏经济规律和国情,明确方向

      我们应从理论、政策、发展路径和国家投入等方面确保振兴中国制造业。在经济规律方面要明确,任何模式和业态的创新都改不了工业品实物性的本质,发展制造业无捷径,技术和设计决定产品优势,装备和工艺决定成本优势,高货币资金和低资产负债率能够塑造抗市场风险能力,持续的基础研究、充裕的资本投入才能使得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方向上,应明确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它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先进制造领导战略》,不惜与全世界打贸易战,确保制造业回归。我国也应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但不要盲目套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而应像2019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的那样“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坚持走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

(二)坚持以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制造业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

      高质量指高资本效率、高收入和低污染。我们应当坚决落实降费减税,让利于企;坚决提高分税比例,让利于地方。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努力稳定资本回报,提高劳动力回报;稳定公共支出,提高居民公共福利。

(三)金融机构应牢记使命

      我国应尽快完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提高银行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确认银行配置金融资源的公共性和特殊性:提高银行对“果园”培育责任,而不是仅“采摘”。

      第二,降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避免“拆围栏”与“绑手脚”的权力部门化改革风险集聚。

      第三,依法规范金融和企业的融资行为:规范制造业不同性质的融资渠道和行为;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拓宽资本筹资渠道;明确资本性投入的风险承担主体。

(四)商业银行提升经营能力

      商业银行应提高客户培育能力和资产选择能力,降低客户违约发生的概率和提高风险吸纳转移能力。这需要银行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行业,选择有生命力的产业和客户,培育客户健康可持续发展。

      2、识别客户风险,把握客户,精准授信。

      3、合理配置产品的种类、期限、额度、保证措施。

      4、提高合同管理能力。

(五)健全市场法规,创造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环境

      政府应建立和落实提高国家基础研究能力的制度,同时可以从法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培育企业家精神,此外也应当尽快落实贷后管理的契约建立,尽量避免凭感觉做事。

责编·:李有康

来源:2019(第十五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