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建国 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集团派驻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副总经理兼CRO
首先,从国内目前的发展历史来看,消费金融领域的风口整体存在的需求还是越来越多。其次,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贷对于拉动消费的作用也越来越强。最后是科技的进步,传统银行跟客户之间的联系,在科技进步之下越来越近,这些所有的发展,都催生了消费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所以对我们做消费者来讲,今天的主题在线上消费信贷,三个关键词,一个线上,一个消费,实际上三个是关联的。首先是消费,所谓的消费一定是在消费产品中;然后是信贷,信贷用来支撑消费;最后就是线上。前面有一个消费讲得非常好,银行无处不在,而不是在银行,在这里也是这么一个概念。消费者在哪里,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哪里,或者说我们的入口就应该在哪里。
但在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市场发展非常快,可以用“野蛮生长”形容,而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基本缺席,因此,形成了我们过去几年整个消费金融市场或者互金市场中的几个关键词:野蛮、高价、暴利和个人隐私的泄露。而钱的需求永远存在,在这样的形势下,需求催生了市场的野蛮增长。过去的网贷公司不管是机构数还是余额都有一个非常快速地增长,各类机构都在这个领域中跑马圈地,包括一些寡头互联网机构,包括各种各样的平台,特别是一些头部平台,如蚂蚁、微众银行等。最近几年,他们的这个规模越来越大,其资本金在这两年也在快速增长。另一个现象是市场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的中小微机构被淘汰,更多地向一些大机构集中。数据显示,前三家平台和前十家平台的申请规模占比,前三家平台申请的规模接近40%,前十家接近60%。这导致了农商银行在切入各种流量时,由于这些寡头,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这个现象估计在短时间内不会有任何的缓解。
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了一类呼声,一是要有序,监管要强力地介入以整顿市场。二是要有为,正规的持牌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必须投入市场中去。为什么商业银行要积极地投入这样一个市场?首先,这四个关键词,一个“实”,一个“普”,一个“惠”,一个“范”。“实”就是商业银行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实体经济,消费就是我们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普”就是要满足更多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国过去几年互金的野蛮增长,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原来商业银行的服务、技术等各方面过于落后,落后的商业银行服务才造就了互金市场的蓬勃发展,比如支付宝支付。为什么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原来的支付太难,为什么这种事情在美国没有这么大的市场?因为美国的支付基本上不是问题,一张个人支票可以做很多事。“惠”就是通过银行的介入,通过一些规范的做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包括消费的融资成本。本来大家认为便宜,其实应该是合理的价格,可以让消费者买得起,可以服务更多的消费者。“范”就是商业银行在这个市场中是相对规范的。如果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市场,市场将慢慢地变得更为有序。
如何介入?我觉得商业银行介入到互联网信贷业务。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其中,对自身能力的建设,包括基础数据的介入,包括建模能力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所以首先还是要“变”,要改变理念;然后是“合”,合作,合作共赢,循序渐进;最后是“专”,做到精准定位,专业专注。中国的商业银行实际上从它的理念和它的组织架构实际上不太适合做互联网金融,最近几年各大银行成立的网金部等各种牵头的部门,实际上在往这个方面做,原来的总分支、分行实际上非常不利于集中化经营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以要求变,银行本身自己要去革命,革自己的命,要打破原来传统的组织架构。第二,要放下自己的身段。银行原来是高高在上,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只是因为有牌照,可以进行存贷业务,并没有在技术方面,从思想理念方面跟上市场的发展。最后就是专业定位。
目前商业银行跟互联网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外乎这几种模式,第一个是纯引流,银行完全自主风控;第二个是导流加风控模式,某种意义上依赖于合作方做一些风控;第三个是银行把风控完全交给合作方,所谓的兜底模式,银行给合作方百分之八的收益。这些模式,在我目前管理的业务中都涉及到。每年大概投放一千亿左右,基本上各三分之一,什么样的模式都会有一些。这个过程对商业银行来讲。在与合作机构合作的过程中。要去苦练内功,首先是数据方面的这个数据库的这个建设,模型的建设,风投策略的设计,包括我们的这个IT的升级,方方面面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同时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如何去精准地定位客户,如何去精准地识别客户,这个是我们作为商业银行要去思考的问题。当然了,这个从商业银行来讲,从跟外部机构的合作本身,我们刚才讲各种各样的成本实际上是非常高的,这个业务本身实际上是利润空间非常低,所以商业银行要思考各种各样的方式如何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回归到风险管理,实际上我在南京银行很多时候不讲风险管理,更多是讲业务,如果把这个风控官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业务官,因为这个也是个理念问题,风险管理在国内一直是一个风险控制,这实际上是这个错误的观念。这个实际上是反映一个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
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数据都是比较低层次的建设,是比较基础的建设,而这些基础的建设随着这个市场人员的流动,各种各样的机构、第三方协助银行和各种机构去建设,包括一些模型的建设,是趋同的。就像美国,所有的机构都是用的FICO,但是结果还是不一样的,就在于如何在盈利模式里面体现风险管理。
首先,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是风险的手应该是无处不在,我们风险不应该只是定一些规则,虽然这就是中国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但是这是非常落后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最基层的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于放一百笔贷款出去,只能出一笔不良。这对于不同的业务模式来讲,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一定形成一个优质信贷资产,优质的信贷资产实际上是依赖于一个非常好的业务模式。产品的要素的设定一定要跟风险挂钩。包括房产模式,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资产质量。
还有就是风险目标的设计,我们讲1%的不良还是2%的不良,对于我们的业务模式来讲,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我回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这个给人做教育普及的这样一个工作,回来的时候大家都讲不良率,在这个不良率,在中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科学的一个指标,一点风险的意义都没有,整个指标体系都是混乱的。所以讲风险目标设定的时候,通常是我们把它放到业务里面去,计算这个所谓的这个信贷成本,我们花一分钟讲一下设定风险目标的一个逻辑是什么?这个逻辑是在于,在一定的金融市场里面,它有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就信贷业务来讲,第一个最关键的市场信息是什么?是人民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这个基准贷款利率是我们所有业务的一个基点,一个锚,那个基准定价应该是这个市场里最好的企业或者最好的客人能拿到的定价,这个定价是我们可以看到它是这个信贷里面的无风险定价。那么在这个之上,每多一个点的风险成本,那么你就至少应该有额外的一个点的利润来跟它相匹配,就是我在给我们的业务做指导的时候,我们叫Risk margin,Risk margin必须大于目标风险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资本的概念,也就是风险越高,Return也应该是越高。经济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我们要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一个框架去指导,去设计我们的这个业务环节。
责编:刘紫萱
来源:2019TGES在线信贷与风险管理高级研讨会(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