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林 中信银行总行原信贷管理部总经理
根据我在银行近30年的工作经验,对于欺诈风险,我总结出两句话:凡骗必假,凡假必骗。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凡是想欺诈银行等金融机构,必然要作假;而如果金融机构在业务过程中发现公章、合同、报表等资料有假,就一定要小心其欺诈企图。
授信欺诈是大的风险体系中一个非常小众、属于实务性质的话题。授信欺诈常论常新,其原因在于授信欺诈在我国银行体系不断发生,而且危害极大。在整个银行几百万亿的贷款余额中,信贷欺诈的笔数和金额非常小,但是由于媒体的不断报道与放大,仅发生一例信贷欺诈都会对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
今天所讲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近年欺诈的主要特点,根据贷款的六个基本环节以及贷款的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二是应对欺诈的管理方法体系,主要是三全管理和矩阵管理。有关银行风险管理的书籍非常多,但是目前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大部分书籍讲的是流程以及规章制度,此外,银行领导也大多只讲体会感受,因此上升到理论这一层面依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三是当前形势下对银行提出的一些建议。
防范诈骗风险一定要对以前的案例有所了解,借此来防范当前遇到诈骗的可能性。过去几年间,媒体报道了许多起关于银行的诈骗案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包括以下几起:
1.齐鲁银行双漏洞(2012-05-21):涉及存单质押贷款,各家银行涉案金额总额近100亿元。存单是最安全的,银行最愿意接受此类质押,但此案中出现了虚假的质押。
2.17家银行卷入青岛港融资诈骗案(2014-06-13):额度为148亿元。
3.广西金融大地震(2015-09-10):柳州银行被民营的家族企业骗了300多亿元。
4.农行昆明春城支行(2016-10-04):员工当内应,内外勾结开票,使用虚假的保证金,使银行被骗超10亿元。
5.豫陕百亿假黄金骗贷案(2017-02-20):银行一般很愿意用贵金属做质押,但是此案中用来做质押的100多亿黄金中含有70%的钨,外面用30%的真黄金包裹,案发前已造假多年。
6.辉山乳业300亿市值灰飞烟灭始末(2017-03-25):辉山乳业造假,导致十几家银行贷款上当受骗。
7.河南假冒国企(2017-04-02):此案为某民营企业进行连环诈骗。第一骗为骗工商局,该企业自称为国有企业,然后再用国有企业的牌子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第二骗。而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给国有企业贷款,其中有一家租赁公司给了该企业7个亿。
8.美的10亿骗案(2017-06-30):美的集团购买了7亿的信托计划,结果上当受骗,诈骗人员借了银行的办公室,冒充行长接待美的集团高层。这就是目前的诈骗的一个特征——真地点假人员。
9.河南焦作中旅银行20亿电票诈骗案(2018-11-13):人民银行有一个系统叫做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因为订票系统是在银行之间传递信息,不像之前的纸质票据能够在社会中进行造假,因此该系统解决了之前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纸质票据诈骗这类风险。中旅银行案是我见到的第一例在该系统中行骗的案例,诈骗人员进入银行办公室,在网上开具票据,进行诈骗。
10.农发行特大骗贷案(2018-06-12):该案属于挪用资金,诈骗人员声称使用10亿元收购粮食,但实际上挪用去搞房地产开发。
11.光大银行31亿元骗贷案(2018-05-20):它涉及贸易融资,用来买煤,结果属于虚假销售。银行要防止贸易诈骗,一定要注意客户之间的交易有没有三动,即有没有动钱、动账和动货。该案中,银行只去查了账目,有账目登记,但是没有去查几万吨的煤炭有没有发出去。
12.阜新银行被坑8000万(2019-02-13):诈骗人员使用几十吨同为白色的锌假冒白银质押给银行。
13.4个空油罐骗走农发行一亿多(2019-04-19):因为油罐很厚,拿棍子敲击油罐外壁很难发现是否有油,该案中银行没有发现油罐是空的,导致被骗。
14.82吨黄金变成假黄金(2020-06-30):武汉的金凤黄金集团用82吨假黄金骗了金融机构200亿元。该案中受到影响的银行很少,主要为信托公司,这说明现在银行的警惕性都较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金融诈骗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可知,近三年金融诈骗发案量同比均降20%以上,说明国家对此充分重视,严厉打击诈骗。信用卡诈骗罪仍为主要类型,占比约78%,排名第二为集资诈骗,第三是贷款诈骗和金融凭证诈骗。图1是2016—2018三年来各种诈骗案件的数据,面积最大的蓝色区域为信用卡诈骗。这些数据是根据发案量、收案量来统计的,而非金额,信用卡金额小,数量多,所以排名第一。实际上,从金额来看,贷款诈骗、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排在信用卡之前,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从诈骗案发案地点看,主要是在广东、上海、福建这三个地方,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越是发达,越需要资金。从涉案人员看,中等文化程度和高等文化程度更有可能犯罪。
图一:三年来各种诈骗案件的数据
一是银行的高管会被免职或处罚。例如2009年北京一家银行发生7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重大诈骗案,2010年山东某银行发生6亿的假存单质押贷款诈骗案,2016年河南的黄金诈骗案,这些银行的高管都受到了处罚,董事长、监事长、行长三长下课。所以高管一定要抓好防风险这项工作。
二是在内外勾结案件中,银行涉案人员被判刑,从此中断职业生涯。
三是银行的不良增加或利润减少。只要发生诈骗,资金基本有去无回。
四是监管部门加强处罚,对增设网点和高管任职审批从严。
五是影响银行股价、股东分红、员工薪酬。一个支行只要出一个几千万的诈骗案件,一年就会损失几千万的利润,从而影响收入。
六是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七是破坏全社会的经济金融秩序。
我将银行贷款损失的原因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客户欺诈银行,在刑法上有两个罪名,为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第二类是客户经营失败,银行进行调查审查时没有发现问题,把钱借给客户,但是客户拿到贷款后经营失败。这两个问题我专门做了研究,分别出版了两本书《怎样识破骗贷迷局:200起刑事案例的启示》《授信操作风险防范:近年600案例解析》。
从时期上看,主要发生在经济过热和经济紧缩时期,这两个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都很大,诈骗案件也更容易发生。当经济往上走或经济紧缩时,银行家要多加小心。
从地区上看,沿海、内陆各地方都有发生。
从行业上看,贸易行业发生较多。
从成分上看,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属于公对公,诈骗银行的案件不多,而民营企业家较易发生。也正因如此,诈骗者的素质多为学历不高、善于钻营。
从诈骗动机上看,多为资金紧张,急需用钱。诈骗者多受高利诱惑,进行高收益的项目,比如炒股、期货等,就需要资金诈骗。此外,还有生意亏本,偿还紧急债务,老板不良恶习等动机。因此银行人员在进行放贷时,如果发现借款人背景有这些情况,就应当加强注意,防止诈骗。
从手段上看,主要为内外勾结。
从演变上看,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
从产品上看,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和个贷。这三个类都属于背景比较简单,当事人比较少的品种。而对于项目贷款,比如机场、水库、高速公路等,诈骗就少很多,这是因为当事人很多,过程复杂,诈骗者不易对银行进行诈骗,因此银行在做流贷、票据、个贷时要十分注意。
从环节上看,主要发生在调查环节。银行的贷款主要经过六个环节:调查、审查、审批、放款、管理和回收。调查和放款这两个环节应特别注意,所调查的资料可能是假的,放款时和客户合同的签字盖章也可能为假。
从步骤上看,是精心策划,分步实施。
从流向上看,钱一旦转出银行的账户,就会被瞬间转移,很难追回。
从银行分布上看,各家银行不能幸免。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地方银行都不可能幸免。而外资银行这类案件发生较少。
易受骗的银行:领导不重视的银行;思想教育不够的银行;制度不健全的银行;基层网点多的银行;考核压力大的银行;当地资金紧张的银行;经营业绩不好的银行;新设立的银行;网点有审批权的银行;行长意志薄弱的银行
银保监会领导曾讲过,当前银行案件有三个特点:80%是在基层,80%是跟基层负责人有关,80%是内外勾结。
易受骗的人员:一是有虚荣心的人,诈骗分子会抓住其弱点进行诈骗;二是思想麻痹、业务不熟、胆子很大、警惕性不高、签字十分随便的人;三是有贪占心理的人,诈骗分子会把银行人员分成贪财型、贪玩型、贪色型三类,然后对症下药。
监管部门历年都很重视银行业的案件防范工作,几乎每年都有发制度要求,但这只是思想上的强调,具体的行动确实需要靠各个金融机构的领导进行落实。
三全管理,就是要做到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
全面管理就是做好四方面授信业务:公司授信业务、个人信贷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同业授信业务。当前各家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体量很大,案件不断发生。银行间的业务比较容易放松警惕,同业往来这几年发生欺诈的案件也在不断发生。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必须把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业务进行全部管理,要防止短板现象,关注到全部的风险点。
全程管理,就是全过程管好每笔授信的六个阶段。按照时间的维度,可分为调查、审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阶段。管理部门必须每个阶段都管到位,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注意规章制度是否全面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全员管理,是指银行的所有人员,上到领导下到员工都必须要有风险意识。把银行的员工分成两条线,一条线是业务条线,做业务、跑市场、跑客户,去完成经营目标;另外一条线是风控条线,一般坐在办公室里。所有人员都要有风险意识,但是分工有所不同。业务条线的人员第一只眼睛要看业务,但是第二只眼睛要看风险,去现场调查后要进行报告;风控条线人员第一只眼睛要看风险,要对调查报告进行审查,按照国家政策、银行信贷制度、财务报表等审查是否有风险,这是第一责任,但是第二只眼睛要看业务,并不是说有风险就不能做该业务。
我们把三权管理的全面和全过程放在一张表上,就可以形成矩阵式管理,进行全覆盖,如图二所示。银行的授信资产分布在公司授信业务,个贷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同业授信业务四个方面,每个业务都要经过六个阶段。作为银行高管人员,就必须对每一种业务品种的六个阶段管理到位。管理部门有了矩阵式管理的概念后,安排工作就会井井有条。
图二:矩阵管理
很多案例经过研究以后发现,在调查环节跟放款核保环节中,都要到对方企业去,通过地点、人员有真有假就可以排列组合出4种骗贷情况。按照识别的难易程度可以把它分成4个象限:
第一种情况最难识别。就是真地点真人员,地点是真的,人员是真的,这种属于内外勾结,很难防范。
第二种情况是真地点假人员,办公大楼是真的,但是出来接待的人员是假的,现在大量的诈骗案件都是这种情况。诈骗者到真企业的办公大楼的办公室里面,假冒对方的总经理、董事长、财务总监,然后盖假章、签假字。
第三种情况是假地点、真人员。企业人员是真的,但是把银行等金融机构人员带到别的地方去参观。
第四种情况是假地点假人员,现在比较少见,容易识破。
我们说要严防三假,除了地点和人员外,还包括材料。所谓材料指财务报表、合同、签字、盖章等,这些也要防止造假。这样就出现一个三维立体的模型,排列组合出来就会出现8种情况,更加复杂。
总的来讲,一定要做到真地点、真人员、真材料三真,防止诈骗。
贷前调查防诈骗
银行人员要去实地调查,要到企业去签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签字盖章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识别对方人员的真实身份:
1.提前搞到对方的照片并熟记。
2.陌生拜访,不提前向对方打招呼,直接上门核实对方身份。
3.进入企业后观察宣传栏、墙报有没有照片,并进行对比。
4.到企业后,随机通过第三方侧面辨别确认。
5.除看身份证之外,突然要求看对方的工作证、驾驶证,临时提出一些要求。
6.手机号现场拨打,观察对方口袋里的手机是否在响。
7.银行去现场拍照录像,事后找人确认。
8.采用签字仪式,要求对方的一把手、班子成员、财务主管、经办人以及银行这边的人员全部出席,拍照存档用来证明在场人员。签字仪式要求对方出席3-5个人,诈骗者很难造假。这是杜绝假地点、假人员、假资料非常好的方法,建议银行可以采用。
贷时审查防诈骗
前面环节如果没防住,可以在审查时堵住风险。银行主要审查八个方面,重点是防五假:
一是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基本情况、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可以造假,审查的时候要审查出来。
二是防借款用途造假,要严格审查它的经济合同、贸易合同,可以通过合同发现真假。
三是防止还款来源造假。例如以买卖土地作为还款来源,但一调查发现土地出纳金没交,招拍挂还未开始,就能发现为假。
四是防授信条件造假,要调查金额、期限是否造假,利率造假较为困难。
五是防担保条件造假。银行一般第二还款来源要求有保证人、抵押物、质押物,抵押物包括不动产、土地、房屋等,质押物包括存单、贵金属、股票、大宗物资、应收账款等,这方面造假很多,应十分小心。
贷后检查防诈骗
款项放出后,依然不能放松。例如在前面所讲的武汉黄金诈骗案中,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黄金入库十分严格,十几个人从黄金抽样,把黄金压扁送到专业机构检测,测定无误后,进到银行保险库并设定密码,一系列过程全部录像。但之后调出来的黄金发现是假的,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那就是贷后检查没到位,前面黄金放进去是真的,后面被调包了。几十吨的黄金入库后,信托公司有随时抽查的权利。云南也有相似的案例,5000万贷款拿到以后,将原来含量很高的矿替换成含量低的矿。所以说贷后检查十分重要。
通过贷后检查发现问题时,一定要沉着处理:处置认识要统一,银行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认识和态度要一致;处置队伍要得力,行动要坚决,防止犹豫不决;处置方法要讲究,看破不说破,内紧外松,赶紧采取措施。一位行长曾说过,发现被骗,贷款能否退出,风险能否化解,往往在一念之差,一夜之差,一步之差。当发现黄金是假的,要考虑报案是否可能会失控,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有软有硬,也可软硬结合,最主要目的是把贷款收回。
由于在调查和核保过程中,存在假公章、假硬件、假报表、假材料、假合同的可能,因此我建议业务量较大银行的授信审查部门可以设立鉴查部,它可以是一个处、科或者没有编制。按照“先鉴查、再审查”的原则,先专门鉴定检查客户提交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待鉴查资料真实无误后,再由下道环节进行贷款风险性及合理性的审查。当然,并不是每笔项目都需要专人审查,新客户,外地客户,金额比较大的、重组的客户等这些容易发生风险的客户,就需要先对一些资料进行鉴定检查,从而把第一道诈骗关口堵住。
此外,防止诈骗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由于银行接收的资料很多都由政府部门提供,银行人员很难鉴定真假,我建议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推动政府主管部门设立监察窗口,按照“谁发证,谁查证”的原则,专门受理金融机构证件防伪查证需求(可收费)。例如,一般来说银行要花很多时间和人员来证明公章真假,公章刻制需要在公安局和工商管理局留底,公安部门就可以专门设立窗口接受银行人员的公章鉴定,拿出预留硬件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真假。此外,工商部门作为营业执照发证部门,可以受理该证件真假判定;税务部门可以鉴定发票真假;民政部门可以判定结婚证、离婚证真假;房管部门可以判定产权证、他项权证真假;林业部门可以鉴定土地证真假等等。
为了防止乱收费,也可以委托另外的机构专门办理查证业务,这样既减轻了政府部门查证的劳动量,又可以使银行证实这些证件的真假,同时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最终能够有效杜绝很多诈骗的漏洞。
据报道,去年3月29日,公安部开展了严厉打击假证假公文假证件活动,但是这属于事后。事前如何查证?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全社会的机制。
从一个简单的对比来看,今年南方水灾涉及26个省市,1947万人口,人民生活财产损失巨大,目前统计为416亿。但是对比银行的风险以及金融的损失,就小巫见大巫。银行业2017年核销的坏账为2万亿,截止到今年6月,银行的不良余额为36,000亿,今年1-6月银行新增的不良就达4000亿。
400亿惊动了全国,但是银行今年新增的不良4000亿却很少报道。如果能减少4000亿损失的1/10,就能够弥补今年上半年全国的水灾损失。目前金融风险损失仍然缺乏社会影响力,防风险应该得到全国的高度重视,其中防诈骗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来源:TGES2020周末在线前沿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