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解读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2012)

——从风险量化到风险管理精细化

 

演讲嘉宾:翁涛,普华永道风险管理咨询团队的合伙人

演讲时间:2012(第八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论坛之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2012年11月3日

观点综述:

一、内评法的使用

      资本协议中有两个不同的资本计算方式,一是权重法,二是内部评级法。从银行整体资产质量或者敞口数量来看,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出的所需资本比监管当局规定的权重法计算的资本要多,银行就有动机使用权重法,这样就可以节约资本。但是银行还是需要使用内部评级法,因为从微观视角进行剖析,在整个信贷过程中,银行还是面临包括信贷申请、信贷调查、审批、应用、保全等等风险环节,需要对这些环节的风险做出评估。因此,我们呼吁有更好的信息采集平台、标准化的工具、有效的量化分析手段、风险价格补充机制等,能够摆脱个体放贷而站在整个组合信贷层面视角来看待问题。

      评级工具能够平衡风险收益的原因可以在银行内部体系中得到诠释。面对交易层面、客户,以及在整个信贷资产状况下,分成不同的风险敞口,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敞口按照行业、风险大小、规模等等再进一步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定量模型,利用历史数据来设计客户评级体系,预测违约概率。根据此体系,从资本分配、组合管理、绩效、行业、地区等不同维度来进行宏观分析,整体反映银行风险全貌和风险偏好。

      内部评级法不仅要求计算风险参数,还要求计算出风险指数,计算的结果应用到整个信贷管理过程中,包括限额和预警、产品定价、准备金计提、信贷审批、组合管理、资本分配,等等。以上就构成了内评法的整体框架,既可以从客户单一层面,又可以在全行战略层面进行风险管理。目前,针对单一客户的风险揭示比较容易,而在组合层面通过相关系数的方法把整个不同的风险、不同区域、产品、客户风险组合在一起揭示风险的能力则偏弱。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众多金融机构在表述风险偏好时,更多采用定性的方法,而不是采用定量的方法。如果内评的框架搭建起来,上述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比如单笔贷款的限额,之前多主观评定,但现在可以用内部评级结果来测算额度大小。

      目前金融机构更偏重于贷前工作,而忽略了贷后管理。实际上内评法也能在贷后管理中起到作用,核心原则就是高风险高频率,需要对高风险客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客户风险则是通过内评法测算出。

      内评法全面提高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了风险、收益、增长三者的平衡。对于现代化银行,股东最关心收益,而银行从业者最关心的是如何有效支配资本、管理资本。对于增长,则要根据整个信用环境和金融大环境的变化来确定一个适度的目标。并同时满足对利润目标、资产目标的设定要求。这些都可以通过内评法来确定。在面对监管日益严格的情况,如何设计好风险偏好,如何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内评法中都有更直接的答案。

      虽然内评法实际上不能帮银行节约资本,但是内评法是银行有效地改善风险管理,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工具,这个工具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银行的资本得到节约。

(整理人:肖方晓)

翁涛:解读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2012)——从风险量化到风险管理精细化
时间:2012-11-02
演讲题目:解读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从风险量化到风险管理精细化
专家简介:普华永道的合伙人
翁涛-解读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2012)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