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曹劲,穆迪分析风险管理服务部总监和中国区首席代表
演讲时间:2010(第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2016年11月6日
观点综述:
巴塞尔协议内评体系验证架构最关键的不仅是如何做验证,而是如何看内评体系。内评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模型;二是内评体系的支持体系,如政策流程、数据质量和内部使用等。国内的情况是,做模型的人不太清楚流程,做流程的不太清楚模型。虽然做每一部分工作的人都有其专业性,但模型和模型支持的体系之间存在有机联系,要真正把事情做好,必须对两部分都有了解。
风险计量验证的第一步是数据,任何一个好的模型都必须要有好的数据基础。其次是模型设置,即模型的合理性、适用性,包括模型设计的前提条件、假设和使用的数据。这意味着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比模型本身开发还要重要。
内评法的验证有三个阶段:投产前的验证、定期持续验证和对评级体系的验证和检查。关于投产前验证的问题,比如违约的定义,一般流程是对是否违约进行一个定义,搜集数据,再做一个模型出来。但是在具体的银行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之前表现很好的模型今年指标变差了,做模型的部门不会承认模型变差,而将其归因于这几年发生的一些变化,比如可能有些当年是违约,现在不是违约了。这种做法危险很大。我们知道违约的概念不能随便定义,如果定义错了,就不知道模型本身的好坏,因此需要对违约本身有一个流程控制,不能够随意地修改违约的标识。
董事会、高管层、风险管理部的组织架构对内评体系至关重要。流程和政策必须和设计一致,同时具备独立性,包括评级、业务和审批的独立性。IT支持体系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纸面上的结果和IT系统实现的结果不一致;银行建立的数据风险机制,要么数据容量小、期限短,要么储备了海量的数据,但是不能长期地维护等。前面提到的评级,讲究的并不是证明模型本身是否正确,更多的是是否具备在犯错时快速纠正的能力。所以模型开发部门和验证部门,包括结合部门应该存在这样一个平衡检查的关系。
同步检查是在模型开发各个阶段进行同步检查,可以降低事后出错修正的成本,因此验证工作要对同步检查和事后检查进行平衡。流程也非常重要,不能等到检查之前再做改动,体制应该是能够保证问题及时被发现,而非最后发现。此外,由于监管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但是第三方可能存在独立性的问题,因此监管和第三方之间也要找到一个平衡。在内评法框架下,大家还要注意组织架构缺乏独立性问题、流程问题、数据问题,片面追求部分关键性指标表现的指标陷阱,以及文档化方面的欠缺等问题。
(整理人:董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