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李祥林,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董事总经理
演讲时间:2010(第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2010年11月6日
观点综述:
针对当前普遍关心的世界失衡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以下几个:一是发展中国家以出口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二是亚洲危机之后,很多国家如拉美将风险管理当成安全措施;三是人民币问题。林毅夫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这三个理由都不成立。第一,大家讲以出口经济为导向,在中国大量出口之前,美国、日本、德国,包括亚洲四小龙都是大量出口的,当时并未造成世界经济不平衡。第二,美元的问题。美国发行货币,同时又要保持这么大的财政赤字,这难道不是重要原因?第三,人民币。我认为国际机构在表达观点之前,首先要把谈论的问题搞清楚,包括前两天大家谈到财长开会的时候,是不是要对不平衡框架进行限制,不能超过GDP的4%,当时觉得中国是不是反对?要不要反对?通过分析其实可以发现,不光中国有问题,德国日本也有问题,因此实际上有更多的其他国家可能跟我们站到一起。
大家谈得多的是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现在很多国企已经是世界500强,在商品这一块风险水平大大提升。很多企业做对冲已十多年,经验教训非常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把风险控制的意识扩展到具体企业的操作中非常重要。
虽然老百姓对股票市场热情很高,但平均来讲是亏钱的,基金经理是赚钱的,对冲基金可能赚钱更多。到底如何做风险管理,从个人角度来说也非常重要。包括股指期货推出来之后,两天之后股指下跌已经超过现货。
目前我国面临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过去十年间我国取得很大成就,但总体来说还是个穷国。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发达国家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在大幅度向前走,面临的问题仍然是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从公司层面的风险控制来讲,很多券商风控做的并不是太好。
其次,风险管理实际上是管理的职务,涉及非常综合性的要求。风险控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框架问题,其次才是业务发展问题。早期大家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以及现在国内证券公司将对资本的要求归为财务工作。风险控制要做好,首先要明确其在企业中的定位,否则之后一系列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从整个经济机构来讲,银行是最不能承担风险的机构。现在国内把银行越搞越大,经济一旦出现波动,这些银行也会跟日本的银行一样。这就涉及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到底应不应该推的问题。虽然西方出了一些问题,但能否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应做一些基本的思考。
风险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进行决策。但在中国,很多新的交易方法才刚刚兴起,而我国的银行系统在IT上的收益开支比还很高。此外,风险文化和风险控制也是很大的挑战。最好的风险控制管理者也是最好的业务人员,最好的业务人员也是最好的风险控制管理者。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很多风控人员都刚从学校出来,需要给予年轻人足够的空间和收入保障。
(整理人:董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