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21万字) 中信出版社1995年出版。
2、《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46万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优秀信贷客户经理基础知识》(34万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出版。
4、《优秀信贷客户经理业务指引》(41万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出版,2020年再版。
5、《授信风险管理实务》(62万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年出版。
6、《信贷风险管理智慧》(16万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年出版。
7、《怎样识破骗贷迷局》(70万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年出版。
8、《优秀客户经理授信业务指引》(89万字)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5年出版。
9、《授信操作风险防范》(55万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7年出版。
10、《常见授信风险识别与防范》(62万字) 待出版。
2017,银行授信操作风险防范要点透析,《当代金融家》第2期。
2013,防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中国金融》第9期。
2011,化解平台贷款风险更需要宏观治理措施,《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11,紧缩性调控与信贷风险防控,《银行家》第2期。
2010,商业银行应谨防紧缩政策的相关风险,《银行家》第10期。
2010,积极应对政府融资债务风险,《当代金融家》第10期。
2010,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哪里来,《当代金融家》第8期。
2010,商业银行防范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十攻略,《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10,关注后信贷期的风险化解,《银行家》第3期。
2008,人民币升值形势下银行风险管理14种策略,《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07,银行计息基数应按一年365天才公平合理,《金融会计》第4期。
2007,加强风险资本和授信业务管理,《北京金融》第4期。
2006,采用“报文承兑”防范诈骗风险,《金融会计》第2期。
2005,当前商业银行办理按揭贷款业务中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北京金融》第3期。
2002,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会计》第11期。
1995,学好《商业银行法》促进金融行业稳步发展,《新金融》第7期。
1988,对人民币汇率下调问题的探讨,《金融研究》第2期。
1986,利用外资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计划工作动态》第12期。
1986,论我国外汇储备问题,《国际金融研究》第12期。
1986,目前我国对外宏观经济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八个主要问题,《经济研究》第8期。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21万字) 中信出版社1995年出版。
2、《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46万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优秀信贷客户经理基础知识》(34万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出版。
4、《优秀信贷客户经理业务指引》(41万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出版,2020年再版。
5、《授信风险管理实务》(62万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年出版。
6、《信贷风险管理智慧》(16万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年出版。
7、《怎样识破骗贷迷局》(70万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年出版。
8、《优秀客户经理授信业务指引》(89万字)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5年出版。
9、《授信操作风险防范》(55万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7年出版。
10、《常见授信风险识别与防范》(62万字) 待出版。
2017,银行授信操作风险防范要点透析,《当代金融家》第2期。
2013,防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中国金融》第9期。
2011,化解平台贷款风险更需要宏观治理措施,《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11,紧缩性调控与信贷风险防控,《银行家》第2期。
2010,商业银行应谨防紧缩政策的相关风险,《银行家》第10期。
2010,积极应对政府融资债务风险,《当代金融家》第10期。
2010,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哪里来,《当代金融家》第8期。
2010,商业银行防范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十攻略,《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10,关注后信贷期的风险化解,《银行家》第3期。
2008,人民币升值形势下银行风险管理14种策略,《当代金融家》第7期。
2007,银行计息基数应按一年365天才公平合理,《金融会计》第4期。
2007,加强风险资本和授信业务管理,《北京金融》第4期。
2006,采用“报文承兑”防范诈骗风险,《金融会计》第2期。
2005,当前商业银行办理按揭贷款业务中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北京金融》第3期。
2002,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会计》第11期。
1995,学好《商业银行法》促进金融行业稳步发展,《新金融》第7期。
1988,对人民币汇率下调问题的探讨,《金融研究》第2期。
1986,利用外资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计划工作动态》第12期。
1986,论我国外汇储备问题,《国际金融研究》第12期。
1986,目前我国对外宏观经济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八个主要问题,《经济研究》第8期。
孙建林老师在银行工作经历28年,长期注重授信风险管理研究。著有《优秀客户经理授信业务指引(多次再版)》《授信风险管理实务》《怎样识破骗贷迷局》《授信操作风险防范》《常见授信风险识别与防范(将出版)》等10部专著,在国家主要金融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代表性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受国内经济下行影响,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使得银行授信风险增加,不良贷款增多,资产损失严重。不良资产是银行家心中的“痛”。如何堵截和化解风险损失是银行各级人员的重要课题。银行经营的不仅是货币,更是风险。最易使银行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就是以贷款为主的各类授信业务。
多年来,我国银行业对于贷款管理要求做到“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而现在随着银行的业务发展、规模扩大、品种增多、管理细化,可进一步将授信风险管理细分为六个阶段,即授信调查、授信审查、授信审批、授信放款、授后管理、授信回收。每位员工都是银行机器的螺丝钉。授信风险管理的六个阶段,就如同生产流水线上的六个环节、六道工序、六道防线。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要做到人人有责、个个把关,遵章办事、按规操作,确保业务没有问题,不把风险隐患传给下道工序,最终才能生产出保质保量的产品,才能安全收回贷款本息。
每道环节防控风险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授信调查人员要搞清客户情况的真实性,授信审查审批人员要研判授信的安全性,授信放款人员要严把材料的合规性,授后管理人员要注重风险苗头的预警性,授信回收人员要掌握化解风险的能动性。各尽所能,各尽其职。
银行授信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作为银行员工,在办理授信业务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操作风险的防范:
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个人风险、管理层风险、生产环境差和开工率不足、违法违规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
授信条件风险主要包括金额超过或低于企业合理需求、期限超过或少于企业合理需求、利率不符合本行利率政策、担保条件不可接受等情况。担保人风险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风险:资信风险、合规风险、资料风险、担保公司风险。
抵押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七种风险:法律风险、抵押物风险、抵押条件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保管不善风险、评估风险。
质押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存款质押风险、存货质押风险、股票质押风险、应收账款质押风险、保单质押风险。
无效经济合同风险、无效借款决议风险、无效担保决议风险、无效签字风险、无效发票风险、无效印鉴风险。
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财务管理风险、财务报表中问题、负债率增加、流动性下降、应收账款难收、存货过多、债务过大、投资过多、资本不足、销售下降、现金流异常及其他。
政府平台风险、房地产开发贷风险、钢铁金融风险、汽车金融风险、贸易融资风险、票据开票风险、票据贴现风险。另外,在实际授信中,银行还需注意借款企业的借款用途、还款来源、他行授信以及本行授信与放款风险等。
来源:摘自孙建林《授信操作风险防范——近年案例解析》,企业管理出版社
1、金融诈骗的特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金融诈骗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可知,近三年金融诈骗发案量同比均降20%以上,说明国家对此充分重视,严厉打击诈骗。信用卡诈骗罪仍为主要类型,占比约78%,排名第二为集资诈骗,第三是贷款诈骗和金融凭证诈骗。实际上,从金额来看,贷款诈骗、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排在信用卡之前,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从诈骗案发案地点看,主要是在广东、上海、福建这三个地方,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越是发达,越需要资金。从涉案人员看,中等文化程度跟高等文化程度更有可能犯罪。
2、信贷诈骗的特征
从时期上看,主要发生在经济过热和经济紧缩时期,这两个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都很大,诈骗案件也更容易发生。当经济往上走或经济紧缩时,银行家要多加小心。
从地区上看,沿海、内陆各地方都有发生。
从行业上看,贸易行业发生较多。
从成分上看,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属于公对公,诈骗银行的案件不多,而民营企业家较易发生。也正因如此,诈骗者的素质多为学历不高、善于钻营。
从诈骗动机上看,多为资金紧张,急需用钱。诈骗者多受高利诱惑,进行高收益的项目,比如炒股、期货等,就需要资金诈骗。此外,还有生意亏本,偿还紧急债务,老板不良恶习等动机。因此银行人员在进行放贷时,如果发现借款人背景有这些情况,就应当加强注意,防止诈骗。
从手段上看,主要为内外勾结。
从演变上看,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
从产品上看,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和个贷。这三个类都属于背景比较简单,当事人比较少的品种。而对于项目贷款,比如机场、水库、高速公路等,诈骗就少很多,这是因为当事人很多,过程复杂,诈骗者不易对银行进行诈骗,因此银行在做流贷、票据、个贷时要十分注意。
从环节上看,主要发生在调查环节。银行的贷款主要经过六个环节:调查、审查、审批、放款、管理和回收。调查和放款这两个环节应特别注意,所调查的资料可能是假的,放款时和客户合同的签字盖章也可能为假。
从步骤上看,是精心策划,分步实施。
从流向上看,钱一旦转出银行的账户,就会被瞬间转移,很难追回。
从银行分布上看,各家银行不能幸免。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地方银行都不可能幸免。而外资银行这类案件发生较少。
3、哪些银行及人员容易受骗
易受骗的银行:领导不重视的银行;思想教育不够的银行;制度不健全的银行;基层网点多的银行;考核压力大的银行;当地资金紧张的银行;经营业绩不好的银行;新设立的银行;网点有审批权的银行;行长意志薄弱的银行
银保监会领导曾讲过,当前银行案件有三个特点:80%是在基层,80%是跟基层负责人有关,80%是内外勾结。
易受骗的人员:一是有虚荣心的人,诈骗分子会抓住其弱点进行诈骗;二是思想麻痹、业务不熟、胆子很大、警惕性不高、签字十分随便的人;三是有贪占心理的人,诈骗分子会把银行人员分成贪财型、贪玩型、贪色型三类,然后对症下药。
监管部门历年都很重视银行业的案件防范工作,几乎每年都有颁发制度要求,但这只是思想上的强调,具体的行动确实需要靠各个金融机构的领导进行落实。
1、三全管理
三全管理,就是要做到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
全面管理就是做好四方面授信业务:公司授信业务、个人信贷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同业授信业务。当前各家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体量很大,案件不断发生。银行间的业务比较容易放松警惕,同业往来这几年发生欺诈的案件也在不断发生。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必须把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业务进行全部管理,要防止短板现象,关注到全部的风险点。
全程管理,就是全过程管好每笔授信的六个阶段。按照时间的维度,可分为调查、审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阶段。管理部门必须每个阶段都管到位,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注意规章制度是否全面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全员管理,是指银行的所有人员,上到领导下到员工都必须要有风险意识。把银行的员工分成两条线,一条线是业务条线,做业务、跑市场、跑客户,去完成经营目标;另外一条线是风控条线,一般坐在办公室里。所有人员都要有风险意识,但是分工有所不同。业务条线的人员第一只眼睛要看业务,但是第二只眼睛要看风险,去现场调查后要进行报告;风控条线人员第一只眼睛要看风险,要对调查报告进行审查,按照国家政策、银行信贷制度、财务报表等审查是否有风险,这是第一责任,但是第二只眼睛要看业务,并不是说有风险就不能做该业务。
2、矩阵管理
我们把三权管理的全面和全过程放在一张表上,就可以形成矩阵式管理,进行全覆盖,如图二所示。银行的授信资产分布在公司授信业务,个贷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同业授信业务四个方面,每个业务都要经过六个阶段。作为银行高管人员,就必须对每一种业务品种的六个阶段管理到位。管理部门有了矩阵式管理的概念后,安排工作就会井井有条。
3、骗贷的几种真假情况
很多案例经过研究以后发现,在调查环节跟放款核保环节中,都要到对方企业去,通过地点、人员有真有假就可以排列组合出4种骗贷情况。按照识别的难易程度可以把它分成4个象限:
第一种情况最难识别。就是真地点真人员,地点是真的,人员是真的,这种属于内外勾结,很难防范。
第二种情况是真地点假人员,办公大楼是真的,但是出来接待的人员是假的,现在大量的诈骗案件都是这种情况。诈骗者到真企业的办公大楼的办公室里面,假冒对方的总经理、董事长、财务总监,然后盖假章、签假字。
第三种情况是假地点、真人员。企业人员是真的,但是把银行等金融机构人员带到别的地方去参观。
第四种情况是假地点假人员,现在比较少见,容易识破。
我们说要严防三假,除了地点和人员外,还包括材料。所谓材料指财务报表、合同、签字、盖章等,这些也要防止造假。这样就出现一个三维立体的模型,排列组合出来就会出现8种情况,更加复杂。
总的来讲,一定要做到真地点、真人员、真材料三真,防止诈骗。
4、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道环节防诈骗
(1)贷前调查防诈骗
银行人员要去实地调查,要到企业去签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签字盖章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识别对方人员的真实身份:
1.提前搞到对方的照片并熟记。
2.陌生拜访,不提前向对方打招呼,直接上门核实对方身份。
3.进入企业后观察宣传栏、墙报有没有照片,并进行对比。
4.到企业后,随机通过第三方侧面辨别确认。
5.除看身份证之外,突然要求看对方的工作证、驾驶证,临时提出一些要求。
6.手机号现场拨打,观察对方口袋里的手机是否在响。
7.银行去现场拍照录像,事后找人确认。
8.采用签字仪式,要求对方的一把手、班子成员、财务主管、经办人以及银行这边的人员全部出席,拍照存档用来证明在场人员。签字仪式要求对方出席3-5个人,诈骗者很难造假。这是杜绝假地点、假人员、假资料非常好的方法,建议银行可以采用。
(2)贷时审查防诈骗
前面环节如果没防住,可以在审查时堵住风险。银行主要审查八个方面,重点是防五假:
一是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基本情况、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可以造假,审查的时候要审查出来。
二是防借款用途造假,要严格审查它的经济合同、贸易合同,可以通过合同发现真假。
三是防止还款来源造假。例如以买卖土地作为还款来源,但一调查发现土地出纳金没交,招拍挂还未开始,就能发现为假。
四是防授信条件造假,要调查金额、期限是否造假,利率造假较为困难。
五是防担保条件造假。银行一般第二还款来源要求有保证人、抵押物、质押物,抵押物包括不动产、土地、房屋等,质押物包括存单、贵金属、股票、大宗物资、应收账款等,这方面造假很多,应十分小心。
(3)贷后检查防诈骗
款项放出后,依然不能放松,贷后检查十分重要。
通过贷后检查发现问题时,一定要沉着处理:处置认识要统一,银行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认识和态度要一致;处置队伍要得力,行动要坚决,防止犹豫不决;处置方法要讲究,看破不说破,内紧外松,赶紧采取措施。一位行长曾说过,发现被骗,贷款能否退出,风险能否化解,往往在一念之差,一夜之差,一步之差。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有软有硬,也可软硬结合。
来源:2020TGES系列论坛-03:内控合规、造作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当前形势下授信欺诈风险特点与应对》演讲文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