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刘吕科

刘吕科

民生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高级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注册金融风险管理师,曾就职于知名咨询公司。入职民生银行以来主要负责信用风险计量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包括内部评级、经济资本管理、减值管理和RAROC管理等工作。在行业期刊发表专业文章四十余篇,并出版专著一本。
论文
 
 

2020,正确看待和运用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成果,《银行家》第9期。

2020,客户信用分析的逻辑,《银行家》第2期。

2019,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授信评审与内部评级的分工与协同,《银行家》第2期。

2018,对不良资产认定的反思与建议——兼评巴塞尔委员会《问题资产的审慎处置——不良资产和容忍授信认定指引》,《北京金融评论》第3期  (注:未下载)。

2018,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的九个要素,《银行家》第11期。

2018,IFRS9新减值规则的实施:一场宁静的革命,《银行家》第9期    。

2018,新形势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与对策,《清华金融评论》第2期。

2017,刍议债转股处置对商业银行的潜在影响,《北京金融评论》第3期 (注:未下载)。

2017,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清华金融评论》第9期。

2017,重商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制度经济学研究》第1期 (注:未下载)。

2016,商业银行实施恢复处置计划的挑战和对策,《新金融》第6期。

2016,国际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潜在影响,《银行家》第2期。

2015,浅析内部评级模型验证与优化的方法与路径,《金融理论与实践》第8期。

2015,商业银行经济资本模型验证——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新金融》第5期。

2015,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体系构建的策略选择——兼谈中小银行构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第2期。

201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的局限性及改进,《国际金融》第12期。

2014,资产证券化、非同质投资者和金融稳定性——一个理论模型,《国际金融研究》第12期。

2014,经济资本视角的EVA与银行市场价值的相关性,《金融论坛》第12期。

2014,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建设中关键要素的探析,《国际金融》第10期。

2014,资本压力下的中小银行发展探析——兼评中小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方法与路径,《金融纵横》第8期。

2014,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研究进展述评,《金融发展研究》第6期。

2014,风险管理模型的内在局限性探析,《海南金融》第6期。

2014,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实施的难点与对策,《国际金融》第4期。

2009,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基于银行问卷调研的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2009,小企业信贷约束研究的最新进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交流成果
2020年
新形势下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实践与展望
精选视频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专题一 信用分析和评级技术发展与应用
论文
 
 

2020,正确看待和运用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成果,《银行家》第9期。

2020,客户信用分析的逻辑,《银行家》第2期。

2019,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授信评审与内部评级的分工与协同,《银行家》第2期。

2018,对不良资产认定的反思与建议——兼评巴塞尔委员会《问题资产的审慎处置——不良资产和容忍授信认定指引》,《北京金融评论》第3期  (注:未下载)。

2018,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的九个要素,《银行家》第11期。

2018,IFRS9新减值规则的实施:一场宁静的革命,《银行家》第9期    。

2018,新形势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与对策,《清华金融评论》第2期。

2017,刍议债转股处置对商业银行的潜在影响,《北京金融评论》第3期 (注:未下载)。

2017,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清华金融评论》第9期。

2017,重商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制度经济学研究》第1期 (注:未下载)。

2016,商业银行实施恢复处置计划的挑战和对策,《新金融》第6期。

2016,国际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潜在影响,《银行家》第2期。

2015,浅析内部评级模型验证与优化的方法与路径,《金融理论与实践》第8期。

2015,商业银行经济资本模型验证——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新金融》第5期。

2015,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体系构建的策略选择——兼谈中小银行构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第2期。

201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的局限性及改进,《国际金融》第12期。

2014,资产证券化、非同质投资者和金融稳定性——一个理论模型,《国际金融研究》第12期。

2014,经济资本视角的EVA与银行市场价值的相关性,《金融论坛》第12期。

2014,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建设中关键要素的探析,《国际金融》第10期。

2014,资本压力下的中小银行发展探析——兼评中小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方法与路径,《金融纵横》第8期。

2014,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研究进展述评,《金融发展研究》第6期。

2014,风险管理模型的内在局限性探析,《海南金融》第6期。

2014,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实施的难点与对策,《国际金融》第4期。

2009,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基于银行问卷调研的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2009,小企业信贷约束研究的最新进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交流成果
2020年
新形势下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实践与展望
精选视频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专题一 信用分析和评级技术发展与应用

一、在IFRS9文件背景下关于看待和运用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成果

      针对商业银行将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覆盖预期损失、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这一经营现状,刘吕科专家认为减值计提的充足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在动荡经营环境经营的稳健性,在论文《正确看待和运用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成果》(2020)中对于商业银行如何运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工具提出了以下观点。

      IFRS9新减值准则实施并不是商业银行减值管理的终点,而是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又一新起点。商业银行应对新形势下的减值管理体系有正确的认识,并进一步理顺机制、优化工具,为更好地开展减值管理工作,更深入地推动减值结果的应用,为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优化模型,确保风险参数准确、前瞻地反映资产风险状况变化。减值计提能够反映风险状况变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减值模型准确可靠,减值模型又依赖行内风险参数量化体系,因此,持续优化减值模型和底层参数,提升减值计提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工作。同时,商业银行应将现有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纳入现有的模型管理和验证体系中,持续监测模型的表现,在为优化模型提供依据的同时,增强各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减值模型的信心,确保减值计提能够准确、前瞻、及时的反映业务风险状况的变化。

      增强风险管理独立性,确保风险计量和减值计提准确可靠。风险管理独立性是风险计量结果准确性的可靠保障,IFRS9新准则实施后,减值计提直接和单笔业务的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挂钩,部分机构人员出于调节利润或业绩考核的目的,刻意操纵风险参数量化结果,导致减值计提结果不准确、不可靠,难以充分反映风险状况,资产减值准备难以充分覆盖预期损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值计提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风险参数量化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独立性,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风险参数量化的管理,提高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风险计量结果更新的及时性,确保相关工作能够独立、规范开展,为规范、科学、及时地开展金融资产减值计提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提升减值管理统筹性,确保减值计提相关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IFRS9新减值准则实施后,减值计提流程不仅涉及资产风险分类、评级管理,还涉及预警、押品管理等诸多信贷管理环节;而减值计提模型不仅涉及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还涉及到非零售客户评级、债项评级、零售评分卡和资产分池等底层模型,减值计提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出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减值计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强化工作统筹性,捋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结果的准确性、前瞻性和可靠性。

      持续推进减值计提结果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作为风险状况直接反映的减值准备计提应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精细化能力提升中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引入减值计提结果,为商业银行授信政策、绩效考核、贷款定价、组合管理、资本配置等内部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分析维度,提高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并提升其价值。

 

二、银行客户信用分析的未来发展前景

      刘吕科专家在《客户信用分析的逻辑》(2020)中提出,客户信用分析的逻辑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理念的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据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演进,客户信用分析无论在方法上、工具上,还是应用上,都将会有长足进展,未来的客户信用分析将比当前更具前瞻性和准确性。

      一是在数据合规的前提下,数据质量和数据全面性将得以大幅提高,对客户的风险评价将更加全面。二是方法上将更注重宏观和组合层面的管理,未来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工具研究与发展将取得更大进展。三是风险分析工具和营销模型工具逐少融合,实现风险控制服务于业务发展的最终目标。四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学习方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将更加深入。

 

三、银行授信评审和内部评级的完善和发展

      针对商业银行授信评审和内部评级的作用关系研究中,刘吕科专家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授信评审与内部评级的分工与协同》(2019)中提出以下的观点。

      授信评审和内部评级趋同性是风险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无论是授信评审还是内部评级,目标都是准确评价客户或债项信用水平,筛选出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或收益水平超出风险水平的客户。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授信评审和内部评级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篱笆”才能扎牢。在现阶段,结合国内信用环境状况和风险管理现状,建议从三个方面完善授信评审与内部评级工作。

      一是加大对风险量化资源投入。随着国内信用环境的改善与数据可获得渠道的扩大,内部评级与风险量化将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强化评级与评审沟通交流。考虑到授信评审和内部评级在大多数商业银行分属不同部门,建议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沟通机制。三是确保应用政策一致性。在基本准入、贷款定价、风险限额等方面,授信评审政策与评级应用政策应保持协同,确保对同一客户或债项风险约束的一致性。

 

四、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刘吕科专家基于金融危机十周年的回顾与反思,提炼了出商业银行开展有效风险管理的九大基本要素。外在表现方面,包括有效的沟通、准确的风险评估、适当独立的风险管理、有效的组合管理以及准确、全面及时的风险报告5个要素;背后“肌理”方面,包括良好的治理架构、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稳健且一致的风险偏好、合理的考核激励4个要素。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日趋复杂、金融系统性风险升高的大背景下,这九个卓越风险管理要素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复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风险管理》2019年综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