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林专家在《制造业信用风险的特征与对策》一文中提到,制造业信用风险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础性,制造业发展价值缺失导致制造业信用风险的基础性泛滥;第二,广泛性,企业家精神缺失导致制造业信用风险普遍存在;第三,社会性,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全社会对制造业发展的信心不足;第四,商业银行风险吸纳能力弱化,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支撑脆弱的制造业发展。
在基础性方面,张山林专家提到,在指导理论层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制造业发展理论陆续出现,而其中很多都是碎片化的企业投资理念,无法给予企业稳定有效的发展理论指引。在政策层面,如今各地政府谈发展的时候提的都是结构化调整、第三产业,很少有人谈第二产业的重要性。在发展路径层面,我国所有制造业发达的地方,一定有房地产公司、担保公司以及银行参股。所以制造业目前的状况是,企业没有选择把自己的产业做好做精,而是一有钱就开始转业。张山林专家指出,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制造业风险的基础性,导致的结果是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资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集聚,制造技术和资本严重不足。
在广泛性方面,张山林专家强调,制造业内存在较多不敬畏常识的企业和企业家,赌徒泛滥,企业经营发展普遍充满不确定性。其具体表现为赌博心态;追求暴利、一夜暴富;藐视法律法规;无价值追求。以上状况共同导致了如下的结果:我国制造业企业缺乏(产品和技术匮乏)竞争力、财务脆弱、管理失控、负债不稳定,这也就进一步造成了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高企的现状。
在社会性方面,张山林专家分析出我国市场需求不足有四点:第一,低工资制导致工薪阶层普通收入低,消费能力不足;第二,分税制和政府债务管理,地方政府消费能力不足;第三,新兴产业和过度金融化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发展没有普遍提高消费能力;第四,制造业自身需求不足。因此,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积累的产能过剩共同给制造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供给侧改革在需求不足的状况下也难以较好进行。
在商业银行风险吸纳能力弱化方面,张山林专家将银行系统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阻碍作用分为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第一,放宽市场准入带来的银行机构泛滥;第二,金融产品创新泛滥带来的银行脆弱与企业财务脆弱;第三,机构泛滥和创新无底线,金融机构成了“吸血鬼”“催命鬼”。这些状况导致如下结果:第一,货币政策仅仅解决银行乃至金融业的流动性,并不能提高银行信贷的供给能力;第二,银行自身风险积累,吸纳风险能力不足,中小银行自身难保,大银行既要吸纳中小客户风险还要吸纳中小银行风险,无力吸纳制造业风险。
来源:2019(第十五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论坛之一:信贷类业务信用风险与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张山林《制造业信用风险的特征与对策》
基于制造业信用风险特征分析,张山林专家将制造业信用风险的对策总结为五个方面。
张山林专家指出,首先要敬畏经济规律和国情,明确方向。应从理论、政策、发展路径和国家投入等方面确保振兴中国制造业;在方向上,应明确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它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次,要坚持以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制造业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再者,金融机构应牢记使命。我国应尽快完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提高银行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第一,确认银行配置金融资源的公共性和特殊性:提高银行对“果园”培育责任,而不是仅“采摘”。第二,降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避免“拆围栏”与“绑手脚”的权力部门化改革风险集聚。第三,依法规范金融和企业的融资行为:规范制造业不同性质的融资渠道和行为;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拓宽资本筹资渠道;明确资本性投入的风险承担主体。此外,商业银行要提升经营能力。商业银行应提高客户培育能力和资产选择能力,降低客户违约发生的概率和提高风险吸纳转移能力。最后,要健全市场法规,创造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环境。政府应建立和落实提高国家基础研究能力的制度,同时可以从法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培育企业家精神,此外也应当尽快落实贷后管理的契约建立,尽量避免凭感觉做事。
来源:2019(第十五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专题论坛之一:信贷类业务信用风险与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张山林《制造业信用风险的特征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