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石智勇

石智勇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天津大学金融工程博士,在信用卡、个人与中小微企业信贷、供应链融资、大数据风控、公司与机构金融、资产管理等领域拥有近20年的风险计量与管理经验。牵头农业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建立了农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RWA计量体系等。
图书
 
 

2007,《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

论文
 
 

2013,PD模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方法,《中国金融》第17期。

 

2011,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有关思考,《农村金融研究》第03期。

 

2010,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验证体系,《中国金融》第15期。

 

2006,关系型信贷、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退出博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2期。

 

2005,重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思考,《金融理论探索》第05期。

 

1995,国家专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同点,《农金纵横》第02期。

交流成果
2023年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迎接风险管理的新挑战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3年 年度论坛 【第十九届】2023年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北京场
图书
 
 

2007,《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

论文
 
 

2013,PD模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方法,《中国金融》第17期。

 

2011,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有关思考,《农村金融研究》第03期。

 

2010,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验证体系,《中国金融》第15期。

 

2006,关系型信贷、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退出博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2期。

 

2005,重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思考,《金融理论探索》第05期。

 

1995,国家专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同点,《农金纵横》第02期。

交流成果
2023年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迎接风险管理的新挑战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3年 年度论坛 【第十九届】2023年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 北京场

一、LPR改革的影响与应对

      此次LPR定价机制改革对于疏通利率传导机制,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能够起到多大作用?

      从市场利率影响因素看,三个因素支持利率下行。一是社会平均利润率。考虑到当前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并不高,不支持过高的贷款利率。二是经济周期。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底部区域,迫切需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不支持利率持续上行。三是商业银行竞争。多数银行会以此为契机抢夺信贷资源,进而促使利率进一步下行。两个因素限制利率下行空间。一是风险成本。当前,商业银行利差水平(NIM)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考虑到经营成本中,风险成本占了较大比重,来自利润的压力,有可能使部分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偏好、提高贷款利率定价。二是通胀预期。考虑通胀预期,当前贷款利率总体存在较强的上升需求。

      本次改革将银行业和经济运行、银行业市场竞争方向和竞争格局将产生什么影响?

      短期看,一方面,会引导市场贷款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少财务支出,提高盈利水平。另一方面,会降低社会公众理财收益预期,促进民间投资,扩大消费。长期看,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我国金融业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都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方面,提高了利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促进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力;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定价管理、风险管理、资产选择、资本充足率压力将会进一步凸现。

      来源:《风险管理》2019年第4期

 

二、金融开放与风险管理

      金融开放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影响与应对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言,短期内影响有限。一方面,目前开放内容未超出市场预期,主要是取消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为其提供更为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断改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抵御风 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就风险管理而言,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上,通过对接国际规则,深入实施巴塞尔协议,已初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关键风险指标上,相比国外银行,国内银行整体资本质量较好、资本充足率较高;贷款不良率较低,拨备覆盖率较高。

      长期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了解、客观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融入、更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二是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借鉴国外优质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科技发展等方面经验,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完善风险治理和防控机制,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工具和相关制度,提升风险计量核心能力,加强资本、流动性、利率、汇率等重点领域风险管理。

      来源:《风险管理》2019年第3期

 

三、《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解读

      进一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逐步完成从风险治标向治本的过渡

      未来一段时期,为实现2020年攻坚战的顺利收官,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将 进一步向纵深推进,逐步完成从风险治标向治本的过渡,并在系统性风险防控的制度机制上做出安排,包括:一是完善现有政策法规,改进监管框架,将互联网 科技企业控股形成的互联网金融控股集团以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机构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纳入监管范围。二是有序处置重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着力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积极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金融机构 退出机制。三是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额活动,整治地方交易所违规开展业务,推动交易所有序整合撤并。四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主动做好预期管理,建立金融委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制度。

      来源:《风险管理》2019年第6期

 

四、新冠病毒疫情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影响和应对

    (一)我国新冠大疫对金融机构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特别是对中小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但是总体来看,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影响是短期的、有限的。短期看,中小微企业贷款质量可能将有所恶化,个人经营性贷款违约率短期或阶段性上升;区域性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消费金融机构受之影响较大。长期看,“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际贸易和供应链布局调整的压力不容忽视,对资产质量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

    (二)我国新冠大疫与应对给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启示

      第一、风险信息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信息越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风险决策越科学、越高效。第二、风险价值观比风险管理本身更重要。面对风险的态度决定风险管理的深度,面对“灰犀牛”,心存侥幸是灾难性的。风险共识取得越晚,化解风险的成本越高。

      来源:《风险管理》2020年第1期

 

五、大额信用管理:额度管控、风险信息共享与策略协同

    (一)前言

      随着集团化、多元化趋势的演进,企业行为更加复杂化,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愈发突出。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风险的未知领域可以视为非预期损失。通过实施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风险计量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大额风险的管理难题

      大额风险对金融集团而言,复杂度较高,其加总与管理十分复杂。甚至有大型集团借款人发生违约时,金融机构对整个集团的授(用)信不甚清楚,需要向客户询问的情况。对大额风险进行较好的管理,需要金融集团下各单位对风险统一定义、对风险偏好统一管理、对经营策略合理干预。

    (三)大额信用管理:客户识别与额度管控

      识别关联交易对手方时,实际控制权、资金流来源上的依赖和偿债义务的关联都至关重要。在大额风险的管理上,限制额度是较为有效的举措。一种做法是,根据交易对手信用等级,可设定最高风险承担额,作为集团、或分行(子公司)对该组交易对手的风险承担的最高上限。当分行(子公司)对单一客户授信超过额度限制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进行本层级的风险分散,发起组建本层级行的内部联合贷款,或者匹配相应数量的低风险业务进行对冲;二是将风险向上一层级分散,对超出本级风险限额的部分,申请由上级行承担限额外贷款的拨备和管理责任。上述机制可以使大额客户的风险在内部得到分散,避免过度集中。

    (四)大额信用管理:风险信息共享与策略协同

      1、风险信息共享机制设计

      一是明确风险信息共享的客户范围。二是明确主办机制。三是规定共享信息内容,可包括风险信息与决策信息。四是规定信息公开的频率和时间要求。

      2、风险信息共享流程

      一是对共有大额客户进行标识。二是风险信息的公开和更新。三是风险信息的查询,对查询范围、内容、权限等进行限制。

      3、策略协同机制

      一是设定协同目标。二是明确协同步骤。三是建立回看机制。

      4、效果评价

      在上述机制设计、政策流程和策略制定的基础上,各机构应各司其职,切实履职。分行、子公司均应持续对本机构及下设机构客户的风险信息共享和策略协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集团总部汇报。

      来源:《风险管理》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