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风险优化实操:非预期损失风险,经济资本与信贷策略

林晴  资深小微信贷国际专家

 

      我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理解:金融机构放贷形成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的好不好决定信贷资产的损失概率分布。风险是未来损失的概率,已经发生的损失或可以确定的损失是成本。从概率分布上来看,预期损失应该用拨备来覆盖,这是决定盈利回报的最大因素。非预期损失就是经济资本,这需要用股东的净资产来覆盖。资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由银行的资本构成的,这就使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目标与整体金融系统性风险挂了钩。如果风险体系是从有不当资本的科技公司来承担,那么金融系统性的风险就只能靠这些科技公司在利益矛盾的情况下有高风亮节的功利心。金融机构股东的最终利益由资本回报体现,风险管理同时控制着分子(即盈利)和分母(即资本)。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以资本回报为终极目标,把握好收入和预期损失的权衡就可以让盈利最大化,把握好盈利和非预期损失的权衡就可以优化资本回报,使股东利益最大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风险管理体系决定金融机构的利益,风险管理也就是让资本回报极大化的一种投资优化。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我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对非预期损失风险的经历和体会。风险管理有两个层面,分别是个案层面和总体层面,个案层面就是每笔贷款会不会逾期和坏账是不确定的,贷款逾期和坏账的概率由个案本身的所有特征以及大环境因素所决定,把每个个案违约的概率加总起来就是总体贷款资产损失的概率分布。从总体层面上来看,如果不受外部影响,总体的分布会比较稳定;如果受外部影响,那么违约的概率会产生不确定性,有很多因素比如违约的延迟性、产品、人群、分布等等,都会影响这种不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经济环境。预期损失的管理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个案违约概率评估的准确性,非预期损失的管理需要从整体层面上看客群、产品等的组合分布以及对经济环境和其他外部影响的反映。预期损失的管理主要依靠数据统计技术上的风险策略,非预期损失的管理主要是在整体层面上按组合分布进行分析预测。历史上甚至今天很多情况下,个案层面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在总体层面上的分析预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很多人做压力测试只是做给监管看的,风险策略并没有把压力测试的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如何把非预期损失的风险结合到个案层面的信贷策略中呢?我想首先谈一谈个案层面的信贷决策的变化。1980年的评分卡预测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它为预期损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预测工具,它是在一个维度上做预期损失的控制;1990-2000年代的盈利模型强调预期盈利的最大化,它在两个维度(即预期损失和收入)上做预期损失的控制;2010年以后,信贷系统加入非预期损失这个维度,强调预期盈利最大化和非预期损失管理风险。

      实操中,不同人群在压力情况下的违约率和正常情况下违约率是不成比例的正相关。接下来我介绍一个简化的信用卡例子。信用卡的业务模型有三种,第一种其收入来自消费支付,第二种业务模型中收入来自信用卡上的利息收入,第三种业务模型收入来自费率收入。这三种模型吸引的三种不同的人群,分别是低循环借贷且高消费、高支付的人群、中等循环借贷且高消费、高支付的人群和高循环借贷且低支付的人群。不同人群在经济周期的表现不同。低循环借贷且高消费、高支付的人群在不同资产恶化环境中的坏账率波动较低,中等循环借贷且高消费、高支付的人群在不同资产恶化环境中的坏账率波动中等,高循环借贷且低支付的人群在不同资产恶化环境中的坏账率波动高。主动风险管理就是要把非预期损失风险控制融入到信贷策略中。

      早期的额度管理主要是信用评分,额度主要靠经验来确定,90年后期美国运通引进了盈利最大化的额度算法,即ROE=(预期收入—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当额度增大时,预期损失随额度线性增长,收入也随额度增长(但有拐点),这样就可以找到一个利润最大化的额度。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信贷评分高的人额度会更高,借贷多的人额度也会更高。在贷前授信中如何给出一个合适的额度还存在问题。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