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陈公越

陈公越

凯美瑞德高级顾问,杭州巨慧达科技总裁;专注于决策分析和风险管理领域,涵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组合管理等方面。
图书
 

2011《金融风险测量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和监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交流成果
2025年
监管资本分配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5年 在线讲座 【TGES前沿讲座】监管资本分配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2023年
资本分配方法在国内和国际实践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3年 在线讲座 【TGES前沿讲座】资本分配方法在国内和国际实践
2019年
ETF50期权组合策略AI智能分析应用
精选视频
来源:2019TGES 高级研讨会一 金融AI、数据管理与风险管理
图书
 

2011《金融风险测量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和监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交流成果
2025年
监管资本分配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5年 在线讲座 【TGES前沿讲座】监管资本分配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2023年
资本分配方法在国内和国际实践
本成果共享主题频道
来源:2023年 在线讲座 【TGES前沿讲座】资本分配方法在国内和国际实践
2019年
ETF50期权组合策略AI智能分析应用
精选视频
来源:2019TGES 高级研讨会一 金融AI、数据管理与风险管理

一、新资本协议合规工作探析

      很多人认为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完成了第一支柱下的合规工作就完成了巴塞尔协议的整体合规工作,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巴塞尔协议的中心思想是以风险的衡量来管理资本,不是单单地达到资本要求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和公司的内部管理、资本计划、资本管理结合在一起。

(一)新资本协议合规工作概况

      新资本协议开始起草的时候,原意只是对第一支柱和其中的信用风险部分做一些补充;这时的规则比较简单,并没有加入操作风险的相关内容。但是20世纪90年代操作风险在北美和欧洲已经进行了比较广泛地讨论,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所以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应该将操作风险纳入新资本协议的框架当中。最初的时候是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外的风险都归纳为操作风险,但最后通过讨论得到的结果是将操作风险放到第二支柱。尽管在新巴塞尔协议中第二支柱的篇幅只占了10%,但是银行的合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第二支柱的框架下进行的。

(二)第一支柱下内部评级法的合规要求

      针对第一支柱的合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即要求金融机构有一个稳健的体系来验证合规,而且合规评估的内容要有准确性和连贯性:准确性比较容易理解,而连贯性往往很难把握。连贯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工作不能止于合规的完成,而是要保证它的持续进行。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包括巴塞尔委员会在内的各大监管机构针对合规验证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性指导,概括起来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预测,评估银行风险管理的量化能力。第二,合规验证应该更多地由银行自身来完成。第三,合规和验证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应该时时进行。第四,合规验证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通用的、机械的。第五,合规验证的过程和结果要有独立的审核。

(三)第二支柱合规工作概括

      第二支柱有三个目标。目标一:确保金融企业具有充分的资本金来应付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实质性风险。目标二:确保金融企业开发出较佳的——有时也称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来检测和管理风险。目标三:确保金融企业将内部资本充足性评估过程的结果整合进经营和决策过程。其次,第二支柱的四条原则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第一条原则是银行要做到的,比方说银行必须针对其风险状况评估整体资本充足性的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策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ICAAP (Internal Capital Adequacy Assessment Programs, ICAAP,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另外三条则主要是针对监管机构的。

      来源:《风险管理》杂志2010年综合第3期

 

二、银行智能移动科技与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和管控

(一)移动科技与智能获客的重点:普惠金融

      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将算法、模型,甚至风控系统,前端的业务部门甚至后端的服务部门连接起来?这需要跟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解决系统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应用是在中小微或者普惠金融方面。但在零售方面,特别是单体零售客户也有需求。

(二)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智能移动银行

      首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虽然可以归纳为零售,但只要是公司类型的法人,监管还是会按照公司的合规要求进行,造成服务出现了很多困难,其中关键就是高成本,首先反映在前期的尽调成本非常高。另外,中小微企业的门店、材料、管理都是非常不正规或不标准的,所以很多数据字典化的工作是一个挑战,对客户经理有很多要求。除了算法、系统的制约,当前的银行设备非常笨重,这些设备如果要拿到客户现场去做服务,一是笨重,二是没有集成化。为了达成整体的服务流程,需要好几套不同的设备满足服务要求,怎么样达成像公文包一样整合进来的设备?这就是智能制造的挑战。形成了智能制造的设备,就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和智能外设来进行贷前智能尽调、合同签订、日常工作、贷后绩效考核等等,帮助客户经理、帮助银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客户经理的生产力。

(三)智能移动银行业务的系统建设

      经过调研,其实绝大部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整体系统工程角度,这方面仍然是空白,没有哪家服务厂商能够做得非常好。不能因为系统的更新影响到人员的使用。同时也要有顶尖的工业设计,智能设备的外观等也要和工作相符合。一套顶尖移动设备的制造能力像系统化工作,有各种技术的集成。在主要的问题中,一是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封闭安全对接,是监管跟银行非常看重的方向。第二个是OCR的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单据的识别,通用性的平台或者通用性的技术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真正有效的服务就不行。此外,在专业有效的移动内网解决方案上,虽然目前4G有四种解决方案,例如PPTP、OPENVPN、WireGuard、L2TP等等,在5G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对接?这对于我们挑战更大。总的来说,最后真正要达成的是综合解决方案,一是便携式信息采集与传输,二是便携式图像采集,匹配定制化的系统、操作终端。

(四)智能贷后风控的实时监控

      在实践中还有像贷后实时监控、风控的管理服务。例如远程的实时监控,可以监控仓储货物的变化,再用算法算出风险。还有制造业上,例如电表,零售场景人流量的控制,农业上也有耕种的服务等等。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NO.3:零售金融与小微企业金融——陈公越《银行智能移动科技与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和管控》

 

三、FRTB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

(一)FRTB介绍

      FRTB是金融业监管机构 (BCBS)对银行关于“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的规则框架最新(2019)的全面改革。FRTB引入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标准化监管资本的计算方法,称为SBA(Sensitivity Based Approach)。FRTB于2019年1月开始实施,2022年1月为标准方法达标最终时间,2023年1月为内部模型方法最终达标时间。巴塞尔委员会选择了一个内部相互依赖的机制来对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进行管理。它对内部模型法的要求做了更新,另外对于管理的流程的要求更为苛刻。

(二)FRTB标准法与内部模型法

      对于FRTB标准法,在新的FRTB标准法框架下,需要对各类衍生产品、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划分。首先,将金融工具归类到风险类别与风险因子,例如Delta风险、Vega风险与曲度风险等;接下来,在风险因子层面,计算对应风险因子中所有金融工具的加权净敏感值,在大类层面,汇总每个大类的加权敏感值;最后在风险类别层面,加总计提风险资本。另外,还要考虑违约风险计提和剩余附加计提。对于内部模型法,内部模型法最大变化之一在于更加严格的批准流程。FRTB内部模型法最大变化之二在于整个银行实质性风险因子更一致的识别。

(三)FRTB的核心技术

      FRTB核心技术支撑要素有:基于风险因子的分析、逐笔交易为中心/统一的组合分析、动态模拟/预测,支持实时组合分析及复杂的金融模型灵活应用。在标准法下,也有估值模拟的要求,例如曲线风险或非线性的风险。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NO.14:金融市场业务、衍生产品与市场风险管理——陈公越《FRTB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