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
吴颖兰

吴颖兰

德勤风险咨询业务部合伙人。拥有15年为美国和中国金融机构提供战略、运营和风险合规咨询服务经验。致力于不断创新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新高度新技术的探索,包括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最新趋势的解读和在国内市场的实施落地,以及国内大银行的全面风险体系搭建和新资本协议实施咨询。

一、中资银行全球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挑战

(一)中资行国际化历程及成绩

      中资银行股改上市后国际化进程显著加快,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规模持续壮大的同时资本实力雄厚。截至目前,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准备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可以说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准备期,这一阶段特征为少量中资银行开始以代理行形式小范围、小规模地从事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融资和结算活动。

      2、改革开放到股改上市前:探索期

      从改革开放到股改上市前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探索期,这一阶段特征为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各大银行逐渐向海外扩展业务,由代理行模式扩展至自设机构模式,境外分支机构数量逐渐增加。

      3、股改上市至今:发展期

      从股改上市至今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特征为各大银行不断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与国际化综合竞争实力,通过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银行业已成为支持全球经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资行国际化经营情况

      以四大行为例,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布局相对集中于亚太、西欧、北美,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拓展重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为核心客户,业务模式较为单一。

      总体来说,境外机构布局方面,中国大行呈现数量阶梯化和位置集中化的特征,集中在亚太、西欧、北美地区,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拓展重点。境外客群结构方面,中国大行境外机构现有法人客户以“中国走出去”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企业和其他各类服务商为主,对境外机构当地客群深耕程度不高。境外业务结构方面,中国大行平均集团利息收入占比远高于美国大行,业务模式较单一,拓宽延伸业务颇具潜力。

(三)当前中资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

      目前,全球宏观政治经济金融趋势主要有以下三大趋势:(1)全球政治格局不确定性加剧,包括中美长期对抗趋势形成、欧盟政坛波动、美俄地缘政治风险及中东恐怖主义等等;(2)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预计全球经济超过5%的萎缩,出口下降 500 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FDI)下降5%-15%;(3)全球金融市场巨幅震荡,股、债、汇、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价格急速下跌,零利率将成为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重大挑战。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背景下,国际局势紧张,全球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中国大行国际业务重点地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地区:第一,北美地区由于疫情和动荡使美国政治、经济、金融共振,美股虽在3月遭遇四次熔断,但在美国政府强劲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下,美股逐步回升。

      第二,欧洲地区近年来经济一直较为低迷,作为新冠疫情“震中”,疫情影响恐将维持较长时间。

      第三,疫情对东南亚的银行体系稳定性构成一些威胁。不过,疫情之后,东南亚各国的中央银行就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振兴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第四,香港作为世界第三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

(四)提升信用风险管理应对举措

      1、用风险审阅机制

      为应对全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挑战,如市场环境变化、监管要求、信用风险损失计量方法更新,需建立信用风险审阅管理机制,全方位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美国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规模、复杂性、贷款类型、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情况制定信用风险审阅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审阅目标包括:(1)及时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从而制定风险缓释措施从而减少损失;(2)审阅并调整信用风险评级,尤其是信用状况恶劣的贷款;(3)分析信用风险趋势,对信用状况呈恶化趋势的贷款进行预警;(4)评估内部信贷政策/流程,包括政策/流程的实施情况、合规性;(5)评估业务人员的执业情况,包括贷款批准、风险评估质量等;(6)为管理层提供客观的信用风险评估报告;(7)根据监管要求,提供相应的信用风险评估报告。

      2、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

      随着中资大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境外机构覆盖面广,面临不同的属地监管机构要求。建议开发符合境内外监管要求、满足风险管理提升需要的境外评级体系,提升监管应对能力和内部风险管理能力。

      境外机构内评体系建设背景包括以下两点:(1)适应国际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境外机构数量多、覆盖面广,随着业务发展,本地客户增多,各机构资产组合的组合分布、业务特点、风险特征存在差异性。此外,内部评级结果为信贷审批、限额设定、组合管理等工作提供输入,支持量化分析决策。(2)符合境外机构属地监管要求,欧洲、美国等地区监管趋严,带来对评级独立性和本地化的更严格要求。同时,IFRS9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评级准确性、敏感性和本地适用性提出更高要求。

      来源:2020(第十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19:风险治理、文化、战略与全面风险管理《中资银行全球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挑战》演讲文稿整理

 

二、利率市场化给中小银行带来的冲击

      新资本协议Ⅱ强调的是银行通过建立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降低银行对资本的需求,这对于银行的业务发展来说是一个良性的原则。巴塞尔协议Ⅲ是金融危机的产物,它反对银行进行过量的风险承担,并且为了加强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要求银行投入更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不太强调股东的价值回报,这在结构上对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过去、对资本占用、风险承担比较大的活动都被砍掉了,比如批发银行和交易业务,这使得中小银行的资本显得更加稀缺。

      中国台湾地区从70年代开始进行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实现金融的市场化,经历了很大的考验,比如说区域性的银行为了增加经营的效率,逐渐铺向中小企业,导致不良资产的无序上涨,进一步导致银行业急剧的并购,失败者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在资本和风险之间纠结,如何把风险和资本的计量更多的体现到银行的价值管理当中是一项挑战。

      来源:《风险管理》第28辑(总)2014年第2辑《利率市场化给中小银行带来的冲击》演讲文稿整理